一池湖水自西湖畔溯流而上,漫过织锦的纹路,在T台上凝结成华裳。3月27日,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春季)上,97罐艺术空间内光影流转,一场以“夜西湖 潮起江南”为主题的海宁中纺瓅锦2025时尚发布拉开帷幕,以丝绸为纸、设计为笔,将千年非遗技艺与当代时尚美学交融碰撞,书写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长卷。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北宋文豪苏轼笔下的夜西湖,在设计师贺荣的针线间被赋予新生。秀场灯光暗下,模特身着墨色长裙款款而行,裙摆处金线勾勒的湖景若隐若现,仿佛在月下泛起的粼粼波光;面料上交织的“西湖十景”纹样,通过非遗织锦技艺的立体呈现,宛如水墨画卷徐徐展开。这一刻,古老的诗意与现代的张力,在经纬交织中达成融合与升华。
非遗为魂,织锦技艺的现代表达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当代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作为纺织非遗推广大使,贺荣始终致力于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感知、可穿着的时尚语言。本次大秀的核心,正是对“许村织锦非遗技艺”的深度解构与创新演绎。
许村织锦以“大提花”工艺闻名,其繁复的经纬交织曾局限于传统纹样的平面表达。贺荣团队联合浙江理工大学,引入色织提花技术,通过“艺术+工艺”的双向赋能,让纹样突破传统工艺限制。例如,以“钱塘潮”为灵感的作品中,设计师将潮水奔涌的动态转化为波浪状立体感提花,配合金银丝线的穿插,面料随步履摆动时宛若潮汐翻涌,形成“静可赏纹、动可观势”的视觉韵律。
非遗的传承离不开材料的突破。本次作品大胆采用天然蚕丝与功能性纤维混纺,既保留了丝绸的柔润光泽,又赋予面料抗皱、透气的现代属性。令人称道的“潮汐树”元素设计中,设计师以非遗织锦技艺叠加抽象的潮汐侵蚀图案,让传统的精美与数字的精准在此完美交融,诠释了“老技艺遇见新科技”的无限可能。
“夜西湖的柔美与钱塘潮的澎湃,是江南文化的两面。”贺荣在采访中如此阐释设计哲学。秀场以“静·夜西湖”与“动·潮起海宁”两个层面展开,通过非遗技艺的差异化表达,构建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对话。
产业破局,非遗驱动的时尚革命
作为海宁中国家纺城设计总监,贺荣的创作从未脱离产业土壤。“传统家纺以化纤布艺为主,但非遗需要更高端的载体。”本次大秀背后,是一场从材料到生产的全产业链变革。
贺荣表示,作为海宁许村的服装设计师,我们正在推动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转型。针对海宁长期以涤纶、化纤面料(窗帘、沙发等家居布艺)为主的产业认知,本次服装设计特别选用天然纤维(丝、羊毛)与功能性纤维结合的创新面料。
在研发层面,依托与浙江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通过成立非遗馆时尚面料创新中心,将科技元素注入产品设计,这也是许村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同时,我们在保留传统家居布艺的创新创意与纹样设计优势基础上,导入环保纤维与天然材料,从材料创新与时尚元素融合两方面提升产品附加值,探索家纺面料向高端化、功能化、时尚化转型的路径。
非遗的现代表达,需要一场“静水深流”的革命。从东京奥运会国礼织锦香囊,到杭州亚运会颁奖礼服,再到此次大秀,中纺瓅锦正以非遗为纽带,将江南文化的诗意与力量,编织进全球时尚的经纬之中。
当最后一束灯光暗下,T台化作一片静谧的夜西湖。而那些由非遗技艺织就的华服,仍在无声诉说着一个真理:传统文化从未远离,它只是以更当代的方式,等待被重新发现。正如钱塘潮水年复一年奔涌向前,非遗的浪潮,亦将在创新中永续澎湃。
更多内容丨尽在《中国纺织》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