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如其名。”

从一个人的名字里,可以看到很多的信息,父母是谁,老祖宗是谁,名字的寓意是什么。

为了取一个好名字,很多家长绞尽脑汁,期待子女能够借助名字,过得平安。

比方说,霍去病,其名字就说明“健康第一”。

作为70后的人,对名字的演变,取名的方法等,有很深的印象。

当我们年过五十的时候,再去回想,就会发现“不按辈分取名”是一种大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在老一辈的眼里,辈分很重要。

每一个姓氏,都有辈分的安排,说什么都不能乱了。

首先,辈分体现了家族的意志力,凝聚力等。

比方说,朱姓,在湘南一带,就有“上宾忠孝”等辈分。一旦遇到同姓的人,说出自己的辈分,看是否一致,对得上。能够对得上的,就是真正的同姓,

大家族的人在一起,不按年龄确定称呼,而是按辈分。通常会出现,年龄很小的孩子,都是某个老人的爷爷奶奶。

同姓,但是辈分对不上,说明大家往上溯源很多代,都不是一家人。互相的称呼,就随意一些,也以“家门”之类的称呼为主。

然后,辈分高的人,在家族里的地位高一些。一旦家族里有大事,高辈分的人,就要出来当家做主,定夺事情的最终、关键安排。

比方说,谁家有葬礼,辈分高的人常常是主持大局,在仪式上讲话。如果举办葬礼的家庭,有未成年子女,辈分高的,还可以对其家财产进行管控,保证未成年子女的权益。

一些有威望的长辈,把事情安排妥当,在大家的眼里,自然就德高望重。也维持了一个地方的有序发展。

再后,根据辈分,可以排除一些同姓的婚姻。一般来说,同辈分的远房族人,可以结婚,不同辈分的,就要多掂量,也不被大家看好。

最后,辈分搞清楚了,就能对家族进行追根溯源。

根据家族的延续,可以修订族谱,让四海为家的游子,也能够找到自己的根。

每隔几年,就修订族谱,把辈分往后延续。这就是一次次把家族凝聚起来,形成合力,互帮互助。

正因为辈分很重要,大家就习惯把辈分体现在名字中。

一个家庭里,同一辈的人,一目了然。比方说,李家五六个兄弟,都叫“李明某”。“明”就是辈分。

名字跟随人的一生,也把血脉关系不断巩固,不断延续。

一些堂兄妹,虽然不常常联系,但是每次说大家的名字,都会内心暖暖的,回想起很多的童年故事。

老一辈的人,把辈分看重了,如果谁家的孩子不按辈分取名,都非常生气,认为是不孝,不讲规矩。

家庭也好,家族也好,人人都有尊卑次序。形成了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也间接影响大家的社交关系,生活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时过境迁,“家族辈分”在弱化。

作为70后,有一大批人的身上,是延续了“辈分”的。

把辈分体现在名字里,也牢记自己的辈分。出门在外,遇见同姓的工友、熟人,第一时间就聊辈分,这立马就把关系拉近了,一见如故。

就像三国时期的孔融,跟随父母到洛阳生活。

他去拜访名士李膺,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君的亲戚。”

李膺接见了他,很是惊讶:“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说:“我的先祖孔子,曾经到李聃家,询问什么是道。”

李膺府邸的人,顿时就热情了。

孔融是孔子的十九世孙,这辈分一亮出来,把祖上的关系,都扯得清清楚楚。

言归正传,70后自己承受了按辈分取名,但是我们的下一代,就不一定了。越来越多的人,改变了取名的方式。

为什么大家不按辈分取名了呢?

其一,人口的迁移,越来越频繁,很多人离开了故乡,就再也没有回来。因此他容易被族人遗忘。

其二,在外地混的人,慢慢接纳了新思想,也因为杂居,导致辈分都搞不清了。

其三,很多夫妻,都给自己的孩子,制造一个新的“复姓”,这就导致辈分不能写到名字里了。比方说,王某,娶了何某,孩子就叫“王何某”。

其四,个人的实力在强化,很多小家庭,脱离了家族,可以单独办成大事。因而他们习惯了“自成一派”。对于辈分,搞不清,也不想搞清楚。就是修族谱,也不会参与。

其五,年轻人追求名字的个性化,而辈分恰好限制了“个性化”。在两方面考虑之后,辈分就被抛弃了。

当越来越多的人,不问辈分,取名自由。因此家族观念、辈分观念,都逐步弱化。

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就是籍贯上,会体现自己的根;也会越走越远,漂泊成为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当然,对于取名字的变化,辈分的模糊,也不要一味地“找回来、指责”。

人生都是自由的,活一辈子,轻轻松松就好,千万不要过于刻板。

能搞好关系的,往往是利益。

不管是同族人,还是外姓人,只要你有钱有势,能够帮助到他人,那就不缺少人脉资源。

不管在什么地方生活,真正的幸福,也就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关起门来过日子。

不管你姓氏名谁,坚持靠自己,不靠他人,那么你的名字,就会灼灼发光。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