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祭祖追思的重要节日。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文化基因,寄托着对先人的哀思与敬意。而扫墓祭祖作为清明节的核心习俗,不仅是家族情感的纽带,更是传统文化延续的载体。而在这一传统仪式中,有三类人被视为“必须到场”的代表,背后更隐藏着“前三后四、左五右六”等独特讲究,这些习俗究竟有何深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清明上坟必须去的三个人

1. 家族长子或长孙:在传统宗族观念中,长子和长孙是家族延续的核心人物。清明扫墓时,长子或长孙需主持祭拜仪式,如摆放供品、焚烧纸钱等,象征家族香火不断。尤其在北方农村,长子或长孙不到场常被视为“家族失礼”,甚至影响家族凝聚力。

2. 出嫁女儿:“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旧观念正在改变。现代习俗中,出嫁女儿回娘家扫墓愈发普遍,既是对原生家庭的情感维系,也体现了女性地位的提升。部分地区认为女儿祭扫能为娘家带来福运。

3. 远行归人:对于常年在外打拼的游子,清明归乡扫墓被视为“尽孝必修课”。民间有“千里赶清明”之说,认为缺席祭祖会折损家族福报,更可能被乡邻视为“忘本”。

注:因为各地风俗不同,一些地区也有家族里新进门的媳妇、学业或事业有成的人,清明节必须去上坟的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祭扫讲究“前三后四、左五右六”的深意

1. 时间讲究:前三后四

“前三”指清明前三天开始祭扫,“后四”则延续至节后四天,形成“七日祭扫期”。这种时间安排既考虑农耕节气(清明前后春耕繁忙),也符合《周易》中“七日来复”的循环观。现代气象学研究显示,清明期间南方多雨,分时段祭扫可避开人流高峰。所以,清明节祭扫,可以在清明节的当天,以及清明节的前三天或后四天。

2. 空间讲究:左五右六

祭扫时供品摆放讲究“左五右六”,即左侧放置五碗荤菜,右侧摆放六碟糕点,暗合“天地之数”(《易经》中五为阳、六为阴)。从实用角度看,荤素分置可避免串味,而数字差异则便于祭祀时区分祭品种类。

注:关于左五右六,也有清明节上坟添土时,要讲究先左边添五下土,再右边添六下土的说法,寓意“五运六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清明节舌尖上的美食

1. 青团:江南地区用艾草汁和糯米制成的青团,碧绿的色泽象征万物复苏,豆沙馅寓意生活甜美。2019年“青团”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传统美食焕发新生。

2. 馓子:北方清明常食馓子,金黄酥脆的油炸面食既方便携带祭祖,又蕴含“散灾”的吉祥寓意。

3. 清明螺:“清明螺,赛肥鹅”的民谚,道出了此时螺蛳肉质肥美的特点。食螺前需剪尾吐沙的工序,暗含“祛除晦气”的象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清明节的其他习俗

踏青赏春:古人认为清明阳气上升,踏青可吸纳天地生气,《清明上河图》便描绘了宋代踏青盛景。

门前插柳:柳枝生命力顽强,插柳既有驱邪避灾之意,也提醒人们珍惜光阴。

秋千风筝:从宫廷到民间,荡秋千、放风筝等习俗通过运动驱散“鬼气”,体现生死平衡的哲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清明习俗既面临挑战,也在创新中传承。网络祭扫、代客扫墓等新形式出现,但核心仍是对亲情的守护。那些看似“迷信”的讲究,实则是先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总结。当我们在青团的清香中追忆先人,在插柳时感受春意,传统文化便以最鲜活的方式延续着民族的精神血脉。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本文由“秀厨娘”原创,文章和图片均有版权,未经允许,请勿抄袭、删改、盗用,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