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香赟

编辑|海若镜

“这次是国家不同意你胖。”

3月10日,全国两会民生主题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强调:推进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行动,降体重、控慢病;随后,全国政协委员张文宏笑指记者:“像你这样的大肚子,是我们的主要目标”。几番热议,直接将“减重”推上微博热搜。

调侃声中,“减肥反弹”被网友高频提及。一项综述研究称,若仅通过生活方式改变成功减重,大部分肥胖患者在成功减重两年后,会反弹一半左右的下降体重;到第五年时,反弹体重可能达到下降体重的80%以上。

在科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代谢记忆”,也就是身体会“记住”你的体重水平,并将其维持在稳定的范围内。

为了对抗这种进化而来的生理本能,抵抗体重反弹,减重赛道进入到了“竞技下半场”。诺和诺德、礼来等头部玩家,及多家新生代药企,都在通过寻找新机制药物靶点、完善现有产品功能的角度,缓解减重过程中“肌肉流失”和“复胖”的问题。

在减重这个出“爆品”和“奇迹”的赛道,司美格鲁肽已创造了年销售额283亿美金的神话。未来突破“体重反弹”困境,出路可能在哪里?

瘦了又胖,怎么办?

“你知道什么是肠排吗?”Abby问我们。

“就是把一种植物油混合热水,从肛门灌进去,再辅助一套敲击膀胱经的按摩手法,让身体排出宿便后瘦下来。一个月一疗程800元,但最终只是造成了肠道菌群紊乱。”

听起来不靠谱的肠排,只是Abby尝试过的诸多减肥方法之一。Abby刚过30岁,身高160公分、体重190斤,减肥史十年。为了瘦身变美,她曾经坚持长跑、吃过不少宣称有减重效果的保健品,也在专业的三甲医院门诊开过正规的减重处方。

不计后果的付出之后,Abby也曾十斤、十斤地瘦,那时,“每天看着秤上的数字不断往下掉,就有种梦幻的感觉”。然而,故事的最终结局,无一例外是胖了回来。

“体重反弹”,是许多减重人士头疼不已的事。小红书上,胖友们自我调侃着“减肥是一辈子的事”、“饿瘦的尽头是复胖”。即使是在专业的减重门诊,反弹也是医生们绕不开的话题,多种减肥方式仿佛都面临这一困境,区别无非在于反弹的轻重。

一位从事减重工作近20年的医生解释,减重之后体重反弹,大概率是因为上一次见效的减重方法并不科学,导致肌肉流失过多。“比如节食减重,大概率会反弹”。

2024年底,《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在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减重后总会反弹时”还提到,这是因为人体的脂肪细胞会对肥胖“有记忆”,肥胖的经历会导致人的表观基因组产生变化,而表观遗传机制对脂肪细胞的发育、分化乃至身份维持都十分重要。因此,胖过后,这种表观基因组的改变长期存在“烙印”,一旦减重行动(如节食、高强度运动、用药等)发生改变,就可能导致反弹。

换句话说,减肥后体重反弹可能和我们的基因有关。

从外力上,现有用于减重的产品种类颇为多样,如以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为代表的GLP-1减重药物;器械产品方面,近年来关注颇高的包括胃内球囊、胃转流支架系统等;保健品中,如爱美客在去年10月推出的“超模丸”等。

不过,这些产品基本都是通过增强饱腹感、抑制食欲来减重。因此,停止用药后,原本的抑制机制便不复存在,食欲会逐步恢复,体重也可能反弹。202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上曾发表研究称,服用替尔泊肽36周后停药的受试者,在随后52周(约1年)内体重平均恢复了14%;而继续用药的受试者体重则减轻了5.5%。

本质上,这些现有产品就像即插即用的无线网卡,它可以在此刻通过影响减重者的食欲来控制体重,但很难从根源上解决新陈代谢的问题,导致“减肥”总是在成功和失败的两端来回循环。

最近,媒体“医学界”开展了一项调查,国内300余名近期接诊肥胖患者的医生中,有七成医生认为,“减重后容易反弹”是肥胖症患者未来诊疗中最需要被关注的问题。在他们的经验里,受生活习惯、用药不规范等问题影响,半数以上患者在停药后出现体重反弹问题。

对抗“复胖”,靠黑科技还是靠自己?

在已经开卷的减重药械赛道,解决“停药后体重反弹”,是药企进行产品升级、对抗激烈竞争的明确方向之一。或探索新的药物靶点、或设计药品联用方法,大厂们对减重黑科技的研发投入仍在加码。

一位GLP-1新药企业人士介绍道,人体的肌肉含量直接影响着基础代谢率。所以,如果用药减肥伴随着肌肉流失,就有可能导致基础代谢率降低,进而在停药后加剧体重反弹。因此,近年来,一些专注减肥药研发的公司,都在积极强调产品在临床试验过程中的“减重、增肌”的获益性。

比如美国明星小核酸制药公司Alnylam,正在开发一款可以和司美格鲁肽联用的RNAi疗法。现有临床前数据称,该疗法可以在“减少更多脂肪的同时保存肌肉质量,并减少司美停用后的体重反弹”。

拥有成熟产品的大厂同样开展了相应布局。早在2023年,礼来就斥资19亿美元收购了专注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创新药企Versanis Bio,获得一款靶向激活素2型受体(ActRII)的单抗产品,这个靶点的潜在功能恰恰在于让脂肪“消失”、肌肉增加。在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的2期临床上,该产品可让患者损失约22%脂肪的同时,增加4.5%的无脂体重。

除此之外,寻找有望超越GLP-1、“减肥不反弹”的新靶点,也成为药厂竞逐的目标。

英国企业NodThera就宣称,已经寻找到一种通过抗炎来减肥的新思路。虽然进展还比较早,但已经被诺和诺德注意到了,2018年就协助其筹集近一亿美元用于产品开发,2022年时,更是直接花7亿美元买下NodThera的一条产品管线。

不过,新药从临床走向市场的道路漫长,且很多有减肥需求的人并不需要用药。相比之下,“管住嘴”、“迈开腿”,规律减重是更多医生的建议。

“精准评估、科学饮食、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前述减重医生认为科学减重能够帮助身体进入一种健康的稳态,“首先要规律地吃,节食减重一般都要反弹;第二,饮食结构中,要确保优质蛋白的摄入,平衡膳食;第三,要配合抗阻运动,来刺激肌肉的生长及保留。”

通过这样的方法,“就算不增肌,但也不至于丢失肌肉”,有助于缓解体重反弹的问题。“快速、反复减肥很容易伤害身体,更合理的是直接进行长周期的体重管理。比如我为一些病人设计管理体重的治疗周期会达到20个月以上;流程上,则会涉及肥胖病因排查、减重策略设计,如用药、饮食、运动的结合,以及减重成功后的长期维持等等。”该减重医生表示。

尝试过众多靠谱或不靠谱的减重方法后,Abby也意识到,减肥最重要的其实是“坚持”和“改变生活方式”。

“我不可能靠惯性就从190斤减重到120斤。190斤的我,可能在工作后的深夜,只想暴饮暴食;而时间轴的另一侧,120斤的我一定是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不一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节奏。或许只有把那个190斤的自己‘抹除’掉一部分,才能获得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