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七年中秋,像往常一样,唐伯虎应友人之邀出游无锡赏月,住在华氏剑光阁,一住就是十天。
剑光阁的书案上,摆放着宋代人罗大经的著作,唐伯虎看到其中名篇《山静日长》,颇受感动。剑光阁主人鼓励他以此为主题,“约略其景”, 创作一组画,这些画后来辑为《山静日长图册》,共计十二幅。对职业画家来说,这本是寻常事,却不料唐伯虎因此惹出了“绯闻”——关于唐伯虎点秋香的传说。
剑光阁主人就是邀请唐伯虎前往无锡赏月的友人,他是个年轻的读书人,名字叫华云,家在无锡华氏世居的荡口古镇(在今鹅湖镇)。按照无锡方言,“荡口”意指湖水的出口处,因为这里有太湖流域的重要码头, 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镇。
华云出生在常州府无锡县的望族。华氏家族是一个很大的家族,在华云五十四岁考中进士之前,明代的华氏至少已经出过二十位进士,其中就包括在唐伯虎、徐经参加会试时揭露其所谓舞弊行为的华昶。无锡华氏华麟祥与锡山安国、新安邹望俱是举国闻名的巨富,名列全国富豪榜。
华麟祥,字时祯,号海月居士,是华云的父亲。华麟祥屡试不中,遂放弃科举,潜心经营农田与商贸,没几年便富甲全乡。此时正是弘治中兴时期,他把握时机,继续扩大经营,一跃跻身全国巨富之列。
华麟祥二十六岁时得子华云,而后全力培养儿子走科举之路。华云成年之后,父亲还为他聘请了两位当朝名师:一是出身本乡的礼部尚书邵宝, 二是明朝最杰出的思想家王阳明。华云是位有教养的年轻人,所交游者都是一时的大名士,与苏州唐伯虎、文徵明等交往频繁。华云的祖父华栋的墓道碑文,父亲华麟祥的墓碑文,均出自文徵明之手。
常州府无锡县多富裕大户,收藏之风盛行。若以鉴赏眼力论,当首推华尚古。华尚古,即华珵,他出生在无锡的大商人家,也是个读书人,结果七试不第,最后贡授光禄寺大官署丞,当了几天小官,因受不了官场约束,就称病回家继续做生意。文徵明说他“家有尚古楼,凡冠屦盘盂几榻, 悉拟制古人。尤好古法书名画鼎彝之属,每并金悬购,不厌而益勤”,而且在“成化、弘治间,东南好古博雅之士,称沈(周)先生,而尚古其次焉”[1],所以人们都不再叫他的本名,直接叫他“华尚古”。他善于结识同道中人,时常“领客燕游”,就像一只领头雁那样带领大家四处游览鉴古。他收藏过王羲之的《此事帖》、黄庭坚的《李太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以及南宋夏圭等名家的多件名作。
沈周在世时,华尚古“时时载小舟,从沈周先生游。互出所藏,相与评骘, 或累旬不返”[2]。而他与苏州收藏圈密切交往的最直接证据,是至今犹存的《缂丝仙桃图》,上有沈周的诗作以及祝允明、都穆的和诗二首,这是正德元年友人祝贺华尚古得子的礼物。此画的由来是:华尚古一直没有儿子, 直到正德元年,他已六十九岁了,才得了一个儿子,喜莫大焉!文徵明的《华尚古小传》也说:“尚古今年七十有几,先未有子,以稽勋之子钲为子, 晚得一子名铸。”[3] 从文徵明的文章中可知,华尚古的长子叫华钲,是过继来的,而次子华铸才是他亲生的。
唐伯虎待前辈华尚古极为尊敬,对他的鉴赏眼力更是佩服。有一次, 华尚古拿自己收藏的王羲之《此事帖》请唐伯虎鉴赏题跋。唐伯虎赶紧说: “余何能为言!”意思是,您的眼力如此之好,我哪里敢插嘴啊!可在华 尚古的坚持下,唐伯虎只得题跋曰:“黄伯思辨帖文,精别毛发,理析毫厘。华光禄尚古尝刊其所著行于时。今收王(羲之)帖片掌,必有见于中耳。 昔人相马,妙尽神凝。骊黄为别者,未必良工也。余何能为言!唐寅。”[1] 唐伯虎称呼华珵为华光禄,只是一种抬举他的叫法。光禄大夫本是西汉时 期的大官,而华珵只当过几天光禄寺大官署丞,实在是天壤之别。
但是,以收藏规模和藏品等级论,无锡荡口的华云,以及后来居上的华云族侄华夏,在历史上都比华尚古的名气要大许多,原因就是他们比华尚古更加财大气粗,而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华尚古是前辈,资望比他俩都高。
华云自幼喜欢收藏名人字画,对于唐伯虎的画,他十分仰慕。早在正德四年,唐伯虎就为华云画过《溪山秀远图卷》,说明他俩开始交往最晚在是年。我们再来看看华云在唐伯虎《山静日长图册》上的题跋:
中秋凉霁,偶邀唐子畏先生过剑光阁玩月,诗酒盘桓,将浃旬。案上适有玉露山静日长一则,因请子畏约略其景,为十二幅。寄兴点染,三阅月始毕。
华云对唐伯虎执弟子礼,称先生,交往频繁。为了收藏唐伯虎的作品, 他以中秋赏月的名义,邀请唐伯虎来家里住了十天。每天都“诗酒盘桓”, 好酒好肉招待。唐伯虎允诺为他作《山静日长图册》,但三个月以后才完成。
华云刚收到唐伯虎的《山静日长图册》十二幅,他的老师王阳明就恰好来到剑光阁,于是华云赶紧拿出这些画,恭请阳明先生观赏:
王伯安(王阳明)先生来访山庄,一见叹赏,乃复怂恿伯安为书其文。竟蒙慨许,即归舟中书寄作竟日喜。急装潢成帙,时出把玩。
王阳明与唐伯虎是同年举人,又是会试同年,虽然不知两人当时是否有交情,但他们必定听说过对方。而且王阳明是名门之后,其父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本人又学养深厚,才华横溢,见识极高。
华云见王阳明捧起唐伯虎的画,“一见叹赏”,更是开心,便恳请老师为此画题跋。想不到王阳明在归舟中就写好题跋,随即寄送来。华云当天就收到了。
王阳明叹服唐伯虎的艺术才华,对《山静日长图册》评价极高,题跋曰: “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 得不已多乎!”[2] 这是对唐伯虎绘画水平的极高赞誉。
华云激动之余,立即将唐伯虎的画与王阳明的题跋一起装裱成册,不时拿出来观赏,爱不释手,并感叹道:
夫子畏得辋川(唐代王维)之奥妙,而伯安行书磊有奇气, 且二公人品才地皆天下士也。一旦得成合璧,岂非子孙世世什袭之宝耶?是岁嘉平月十日补庵居士识。
可见,在华云眼里,唐伯虎与王阳明的品格与才气可比肩,“皆天下士也”。他把这两大名人合作的《山静日长图册》当作传家之宝,期望“子孙世世什袭之”。
同是在正德七年,华云还向唐伯虎定制了十六帧《白居易诗意册》。这套图册显然是在《山静日长图册》之后的创作,画幅的数量也超越了前者。一年之内,画家为同一位收藏家创作如此之多的重要作品,并不常见。这说明,华云在这一时期对唐伯虎作品的收藏达到了顶峰。
华云成为举国闻名的大收藏家,是后来的事。在唐伯虎去世十七年之 后的嘉靖二十年(1541 年),华云以五十四岁的高龄考中进士,授户部主事。时人沈德符写道:
嘉靖末年,海内晏安。士大夫富厚者以治园亭,教歌舞之隙, 间及古玩。如吴中吴文恪之孙,溧阳史尚宝之子,皆世藏珍秘, 不假外索。延陵则嵇太史应科,云间则朱太史大韶,吾郡项太学(项元汴)、锡山安太学(安国)、华户部(华云)辈,不吝重资收购, 名播江南。
其中,“华户部”指的就是无锡华云。
唐伯虎因为与华云交往甚密,时常去剑光阁小住,与华云的家人及奴仆也便慢慢相熟了。据说他与华府一位名叫桂华的美婢关系挺好,这可能是事实。但在唐伯虎身后,民间开始演绎,将唐伯虎附会成一位花花公子, 成为 “三笑”故事的主角,而华云、华夏叔侄在戏剧里居然被演绎成华府的两位傻公子:华文、华武。
华府的美婢桂华,谐音桂花,而桂树开花正是秋天,于是引申为“秋香”。最早记载唐伯虎点秋香故事的人,就是明朝最有名望的艺术收藏家项元汴。
项元汴出生于嘉兴巨富之家,兄弟三人。其中长兄项笃寿是位进士, 季弟项元汴却不思科举业,一生热衷字画收藏。兄弟分家之后,项元汴开了一家当铺,专门用来收购艺术品。因为他出价最高,所以门庭若市。当时风雅之士来嘉兴,必定先去拜访项元汴。
项元汴与文徵明父子的交往,始于嘉靖二十一年。当时文徵明的夫人吴三小姐刚刚去世,文徵明的朋友武原李子成“不远数百里过慰吴门”, 送上了祭礼,还可能帮助支付了一部分丧葬费用。文徵明很感激,为李子成画了一幅《仿李营丘寒林图》。李子成是项笃寿的朋友,对文徵明“每谈(项笃寿)高雅”,并送上项笃寿的文章请求赐教,而且文徵明“再领佳币”,算是接受了这位弟子。
项笃寿后来从文家收购了宋版书《容斋三笔》《六臣注文选》等。
项元汴就是通过哥哥的这层关系,结交了文家父子,去了苏州文徵明家。他早期求购的文家藏品包括文徵明的书法作品《北山移文》及两幅画, 并与文徵明之子文彭、文嘉等交往甚密。
文家的珍藏如李邕《葛粉帖》、文天祥《过小青口诗真迹卷》、宋版书《唐宋名贤历代确论》和《楚辞》等,后来都转让给了项元汴。文彭在北京国子监花二两银子购买的《出师颂》,数年后也以七十两银子的价格转卖给了项元汴。而且,江南收藏诸家的历代珍藏名品,也陆续归入了项元汴的天籁阁,充当中间人的就是文彭、文嘉兄弟。
万历年间,神宗皇帝朱翊钧听闻项元汴的才名,特赐玺书征召他出来做官,但被婉拒。他在长子项穆的引荐下认识了董其昌,二人成了忘年交, 他在董其昌学习书画鉴定的过程中给予了极大帮助。
项元汴老来无事,戏说八卦。他在《蕉窗杂录》中写了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随后周玄 在《泾林杂记》一书中又演绎了这个故事。但是,项元汴比唐伯虎小五十多岁,属孙子辈,他在唐伯虎去世两年之后才出生。所以他在《蕉窗杂录》里记载的这个故事,无非他是道听途说。
明代读书人王同轨在其《耳谈》中叙述了另外一个故事,其情节与传说中的“唐伯虎点秋香”大致吻合:
苏州才子陈元超,性格放浪不羁。某日,他和朋友一起游览虎丘时偶 遇貌美女仆秋香。秋香见陈公子英俊潇洒,蛾眉微启,不由粲然一笑。这一笑, 让陈公子中了邪,自此魂牵梦萦。而后他暗中派人调查了秋香的背景,自 己则乔装打扮,主动投到秋香的主人家华府坐馆伴读,教授两位公子读书。
过了一阵子,陈公子谎称要回家娶亲。俩公子呆头呆脑,连忙说,府上有这么多婢女,先生随便挑。陈公子道:既是如此,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点秋香吧。陈公子遂心如愿,与秋香结成姻缘。
《耳谈》里的秋香只是一笑,就让陈公子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到明朝末年,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编写了一则短篇小说《唐解元一笑姻缘》, 王同轨故事里的主人翁被附会到唐伯虎的头上,于是就形成了“三笑”的雏形,即秋香的微笑具有无限魅力:一笑倾城,二笑倾国,三笑倾我心。他又将这篇小说编入《警世通言》,遂使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明末时,还有孟舜卿写的《花前一笑》、卓人月据前者改编的《花舫缘》等杂剧,皆以舞台演出的形式,使这个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以致妇孺皆知。
另据考证,秋香的原型可能是明朝成化年间的南京妓女,姓林,名奴 儿,年龄要比唐伯虎大十几岁;而华太师是无锡人,又比唐伯虎小二十多岁。所以说,所谓的唐伯虎“三笑”姻缘,系彻头彻尾的戏说。它犹如一个大杂烩, 历代文人不停地往锅里添油加醋,牵强附会,遂成为后世耳熟能详的才子 佳人故事。
其实,唐伯虎不过是一位职业书画家,“反视室中,甂瓯破缺;衣履之外,靡有长物”[1]。依靠卖画谋生,维持生活尚且不易,哪有什么闲钱来养活八九个妻妾?而最早记录这个故事的项元汴,确是有钱人,金屋藏娇, 拥有妻妾六人。
相传,唐伯虎曾写过一首藏头诗,名曰《我爱秋香》:
我画蓝江水悠悠, 爱晚亭上枫叶愁。秋月溶溶照佛寺, 香烟袅袅绕经楼。
除了藏头的这四个字,现实与传说中的丫鬟秋香,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故事里真实可信的历史人物,唯有一位,那就是常州府无锡县人“华太师”华察。
华察,字子潜,号鸿山,娶钱氏为妻,是无锡荡口华氏中最有声望的人,人称“华太师”。他生于明朝弘治十年,少时聪颖,十二岁能作诗文。嘉靖元年(1522 年)中举,嘉靖五年(1526 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后任户部主事,调为兵部主事、员外郎中。嘉靖十二年任翰林院修撰,校录历朝宝训、实录。后升为东宫侍读,因此被尊称为“华太师”。嘉靖十八年出使朝鲜,回国后执掌图籍。因遭同僚谗毁而被弹劾,调任司经局洗马。嘉靖二十二年(1543 年)重获重视,后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又拜侍读学士, 奉旨主持应天府南京乡试。翌年,逢大比之年,主持会试和殿试。他因录取考生事再遭中伤,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 年)弃官,“抗疏乞休,拂衣归田”。
归乡后,华察斥巨资在隆亭大兴土木,“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侯门王府,叹壮丽不如也”,故有“华太师造龙庭”“龙庭一夜改东亭”的说法。这个人还热心公益善事,曾为当地修造桥梁,建成了江陂桥、学士桥、砖桥、鸭城新桥、冷新桥等。华察于明万历二年(1574 年)五月二十七日逝世, 终年七十八岁,葬于梁溪甘露萧塘。
华察比唐伯虎年少。唐伯虎考中南京解元时,华察才两三岁,还在穿开裆裤,唐伯虎怎么可能去他家教授他的儿子呢!唐伯虎去世约五十年后,华察也去世了。
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故事,纯属杜撰,于史无据。
作者: 孙炜
书号: 978-7-5217-6670-7
定价:1 3 8.00元 出版时间: 202 5 年 1 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 历史文化项目组
艺术史学者孙炜集10年研究积淀创作的一部关于明代才子唐伯虎的全景式人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