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南山区小学四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经公开后,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一时舆论如潮。师说君认为,在铺天盖地对于此事的评论中,既有内行人的真知灼见,作为利益攸关者的家长的真实心声,但同时也有各种“牛头不对马嘴”或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胡言乱语,对此大家应审慎、客观、冷静地看待,不被人轻易带了节奏。

师说君更愿意将此次事件看成是教育系统在推进新课改过程中的插曲,或者一次结果出乎意料之外的探索。这种方向无疑是正确而且必须的,只是具体操作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事情发展至此,再就事件本身做一些情绪性的表达已无任何价值,更值得大家思考的是:这份试卷的背后是一种怎样的思路与设计?在人工智能呼啸而来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更好地教学与考试?在教育改革创新的道路上,作为主导者的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如何做得更好?社会各界如何就新课改取得共识并形成合力,以培养真正适应未来的人?

今天师说君郑重推荐深圳一位校长对此事的看法,并欢迎大家提出更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近期,南山区小学数学考试临时延长考试时间一事,引发广泛关注。表面看,此事在一些家长、教师群体中引发焦虑情绪,而本质上,事件背后凸显出教育教学潜在的深层次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长群体:多重担忧下的焦虑

看到孩子在考试中被难题困扰,家长们忧心忡忡。他们首先担心孩子的学习能力,怀疑孩子数学学习是否存在短板,能否跟上教学进度。小学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数学作为主科,其学习情况直接关乎孩子未来的学业走向。

不少家长还对孩子后续数学学习的进程感到焦虑。他们担心此次考试的挫折会让孩子在后续学习中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降低,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埋下重重阻力。此外,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家长也会反思自身教育方式,怀疑自己对孩子的辅导是否有效,陷入对自身教育能力的焦虑。

教师群体:教学压力与效果的双重焦虑

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在考试中的不佳表现,会让他们对教学效果产生担忧。他们开始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内容是否契合学生实际水平与考试要求。这种反思往往伴随着自我怀疑,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学生群体:担忧与自我怀疑交织

考试过程中,面对大量难题,学生容易产生挫败与无助感,从而对数学学习萌生担忧与抵触情绪。这种消极情绪一旦产生,便可能蔓延至后续学习中,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甚至对整个学习过程心生厌恶。

同时,学生在难以完成的试卷面前,容易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或努力,自信心与学习动力受挫。这种自我怀疑若长期存在,将严重影响学习态度,形成恶性循环,阻碍成绩提升。

挑战背后:教育教学的冲突与机遇

此次事件背后,实则是教育教学方向、观念与现状的冲突显现。当前教育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提升。然而在现实中,部分教学仍倾向传统知识灌输,以应对考试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能力与兴趣培养。

从考试角度看,此次试卷旨在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但与学生长期接受的常规教学不匹配,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家长虽期望孩子全面发展,但在升学压力下,常过度关注成绩。教师受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影响,在教学创新与平衡学生成绩提升上左右为难。这一冲突虽带来挑战,但也为各方提供了改进的机会。

几点建议:多方协同,优化教育教学

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水平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授数学概念时,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运用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核心素养。同时,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借助智能教学平台,获取个性化教学资源,针对学生学习状况制定差异化教学方案,精准辅导。

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多元的,成绩并非唯一衡量标准。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同时,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教育工具,如数学学习类APP,帮助孩子进行课后巩固与拓展学习,但需把控学习时间与内容,避免过度依赖。

学生调整学习方式

学生需在老师和家长引导下,树立正确学习观念,注重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而非死记硬背。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交流互动,培养沟通协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善于利用人工智能学习资源,如智能答疑软件,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真正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南山区此次小学数学考试,既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次努力,也最终变成了社会对于教育改革创新的“演练”。笔者认为,只有家长、教师和学生多方协同,从观念、方法、资源利用等多维度改进,才能优化教育教学效果,才能真正让新课改落地,让学生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全面而充分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