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问题,“是不是很多烂片导演都能搞到资源拍下一部烂片?”

不是。

只有能赚到钱的烂片导演,才能拍下一部烂片。

2017年,网易新闻·数读,分析了1.6万部电影,找出了华语电影烂片王。

数据显示,烂片指数最高的是郭敬明和卢镇秀,高达1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为包贝尔鸣不平。

如果数读在2024年统计,包贝尔有望取代韩国导演卢镇秀,和郭敬明一起成为国产烂片导演双子星。

2016年,包贝尔才拿出首部导演作品《欢喜密探》。这部网大上线10日内播放量破五亿,最终播放量十九亿。

然后,包贝尔的导演身份越来越稳,《胖子行动队》票房2.6亿,《阳光姐妹淘》票房9500万,《大“反”派》票房不到2700万。

差评不能让包贝尔停止做导演,但赔钱可以。

不能赚钱的烂片导演,对资本没有吸引力。

华语电影圈,烂片数量最多的是王晶,44部作品有30部是烂片,烂片指数68%。

王晶的烂片多,产量高,因为他的电影总能大卖。

《澳门风云》系列口碑不行,总票房26亿。

即便是王晶,《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卖不动后,永盛急忙中断投拍续集计划。

直到2020年,《魔教教主》风评变好,续集才被重启。此时,李连杰和张敏早就已芳华不再,不能继续扮演张无忌和赵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晶不知道什么是好电影吗?

他当然明白,也会投资不卖钱甚至赔钱的好电影。

许鞍华的电影经常拉不到投资,王晶为《桃姐》投了130万,为《得闲炒饭》投了130万 ,为《天水围的日与夜》投了120万,为《天水围的夜与雾》投了700万。

许鞍华还开玩笑说,“我的老板是王晶”。

如果没有王晶,影迷恐怕很难看到《桃姐》和《天水围》这些气质隽永的佳作。

烂片导演和好片导演没有那么水火不容,只是双方的拍片策略不一样。

好片导演是艺术导向,烂片导演是市场导向——我们讨厌的烂片导演是为了市场导向,没有一点艺术操守。

如果说拍好片赚大钱是站着把钱挣了,像姜文拍《让子弹飞》,那么烂片导演就是跪着把钱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理性思维暗示我们,叫好又叫座才是电影的常态。然而,姜文也很难拍出第二部《让子弹飞》了。

不叫好也叫座往往是电影的宿命。

这些年,我们见识过阿甘,王岳伦、刘振伟这些烂片专业户,我们一边骂烂片一边眼睁睁看烂片成大爆款。

《富春山居图》豆瓣3.0,票房3亿。

《比悲伤更悲伤的事》,豆瓣4.8分,票房9.6亿;

《小时代》四部曲,豆瓣5分专业户,总票房16亿;

《港囧》5.7分,票房16亿。

《前任3》,豆瓣5.5分,票房19亿;

《前任3》能卖这么多,观众还能《前任4》,《港囧》后有《囧妈》。

只要票房足够高,评分再低的系列电影,也可以继续拍。

于是,《囧妈》之后,我们还能看到《囧徒》和《印囧》。

徐峥本人特别讨厌“囧”这个字。但只要囧系列能赚钱,个人喜好可以放一边,徐峥依旧能为人民群众囧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探》系列拍到第三部,口碑被同期的《你好,李焕英》吊打。这只会拉低《唐探》的票房天花板,却并不妨碍它成为大爆款,投资方的印钞机。

于是,我们还能在春节档继续看第四部《唐探》。

你会继续看《唐探》吗?

我相信依旧有很多人会去看。

不要看网上对《唐探3》的恶评,就以为这部电影没有吸引力,能在网上吐槽《唐探》只是它的受众的冰山一角。爆款电影口碑再差,也有个事实,更多的人,真的在用真金白银支持。

2024年是国产电影不太好卖的一年,有些烂片依旧能赚到钱。

《749局》评分3.2,票房3.6亿,年度排名25。

《云边有个小卖部》评分4.9,票房4.98亿,年度排名19。

在看《云边》时,我成为李诚儒式的三如先生,心想这位导演已经被我永久拉黑,但我也承认,观影中影厅有此起彼伏的笑声。

同一部电影,不同的观感,这个太正常了。

烂片不缺少观众,口碑和票房经常倒挂,到底哪里有问题?

真的就是“精英永远在吐槽,大众拼命在消费”这种二元论论调能解释的吗?

现在烂片多,是普通观众掌握话语权的结果?

“30多年前,精英不仅垄断了话语权,更是唯一有消费实力的人群。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就是拍给他们看的,能满足这群人胃口的影片,艺术成就自然较高。但经过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中国人有钱了,贩夫走卒也能看电影了。更要命的是,一张电影票卖给精英是60元,卖给普通人也是60元。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精英依旧垄断话语权,消费主体却变成大众。于是乎,精英永远在吐槽,大众拼命在消费。”

这,不禁让我想起冯小刚的名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众果真没有辨别好坏的能力吗?

我不信哎。

我更相信国产导演应该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为什么不拍一些质量在线且能吸引观众的商业片吗?

是不想还是不能?

前文提到的《唐探3》,票房45亿,但同期的高口碑作品《你好,李焕英》拿到53亿票房。

比如《唐探3》那种短视频打法的喜剧,更多的观众似乎会为质朴气息的《李焕英》感动。

在近几年的春节档,同样靠口碑逆袭的还有《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第二十条》。

饺子的《哪吒》更是口碑打出来的大爆款。

我不否认烂片会赚钱,因为烂片始终有个杀手锏,迎合观众。把观众伺候好了,就是那种产品经理式的导演更能出爆款的主要原因。

徐浩峰就说过,烂片的烂在于价值观恶心。它会没有底线地巴结观众。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好莱坞发现,满足平民对富豪阶层的假想,就会赚钱。
比如,只要穷人不怕富豪,就会发现富豪纯真的一面,而穷人能给予富豪一种富豪圈没有的东西——爱情,令富豪刻骨铭心,再也离不开穷人。
烂片为全世界平民找到自尊,所以赚钱。
虚假自尊,没有艺术性,所以烂。
《罗马假日》《泰坦尼克号》《卡萨布兰卡》都如此,小报记者对公主、穷画家对富豪之女、酒吧老板对政治领袖之妻。但这个“烂核心”以当年时髦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外观、最新科技拍的灾难场面、反法西斯风潮来包装。
烂得华丽,全世界粉丝多,影评人不好批。
周润发在好莱坞主演的《安娜与国王》为同一故事模式,没有包装上时髦成分,巴结平民而让平民不耐烦,票房失败,影评人可以批。

徐浩峰不是爆款导演,名气也不大,说这样的话,未免会让《泰坦尼克号》们的粉丝生气,“你是哪根葱?”

最有意思的是,有些影片是不是一部烂片,并不太好判断。

哲学家萨特认为《公民凯恩》是一部烂片;美国电影史上资深影评人宝琳·凯尔认为《2001:太空漫游》是“里程碑式的缺乏想象力的电影”。《大话西游》也被认为是烂片,西影认为是文化垃圾,并且拒绝署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无法定义烂片,大众也似乎缺少发言权。

同样是买票看电影,但每个人对电影的诉求不一样,对电影的评价自然不一样。

有些人看剧情,有人看视听语言,有人看明星阵容,有人看电影是否搞笑,是否催泪,有人看电影,这是因为这段时间和喜欢的人一起看......

说到底,烂片和市场经常双向奔赴,但我们看烂片,喜欢的不是它的烂,而是我们在烂片中更容易得到在现实中得不到的情绪价值。

这句话或许有个更文艺的表达,“电影是造梦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