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不是勤奋,而是做对事情。”

关于这个观点,问答原文是这样的。

主持人问:

“那我们接下来的问题是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同学,他想提问的是,请问段学长如何培养看待问题的批判性思维?”

段永平说:

“这个我搞不清楚,我没有什么批判性思维。我就是想,我本质想,想长远,想本质。
你跟我做的一样,你挺好,我干嘛要批判你。但是呢,有些东西我可能看见,我觉得,因为我看很多就像你刚才讲的勤奋乐观,我就瞎说,不知道这背后都是什么,我也没有仔细想。但是确实有人说过,什么东西最重要,他说勤奋最重要,我说不是,我说做对的事情最重要。
因为我说勤奋最重要,你会变得更勤奋吗?你不会,至少我不会。但是呢,你想着做对的事情,发现错了你赶紧改,这一辈子你累积三十几年,四十几年,每一个决定都是基于十年,二十年以后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你会省好多力气。
我们三十年毕业,四十年毕业,我看那些同学,都是很聪明的人,但是有些人在原地就转了三十年,四十年,那就是可能每个小的决定,他都是基于眼前的利益。勤奋嘛,他们可勤奋,但是不稳定。
所以我有时候,我不觉得这是一个批判性的,我觉得我自己会去想这个事,所以养成一个想本质的习惯我觉得挺好,凡事就这么想,时间长了可能就有这种能够想本质的习惯。但是是不是叫批判性的思维我就不知道,批判性我听起来感觉好像恶狠狠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道理很简单,别走捷径,别盯着眼前利益把快钱赚了,不然后面反而更不稳定了。

我是这样理解的。

1.道理谁都懂,能否执行到位才是最难的

段永平回母校的问答实录,网上有文字版,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搜来看一看。

提到这个做对的事,其实我还是觉得与选择有关。

毕竟,在认定一件事之前,总得想清楚。很多事情,做了好几年后,如果发现没啥进展或者本就是个错误,不少人就会开始考虑沉没成本。

决策不果断的,可能就会觉得前期投入、付出了这么多,舍不得放弃,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滑向深渊。

其实,这就是得不偿失。

及时止损也能避免更多错误,但更稳妥的还是,在一开始就别选择了一条错误的路,这还是挺重要的。

因为,在乐观的情况下,可以中途下车,在不太理想的情况下,那要是换成中途跳车,那就挺危险了。

像现在网上很多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想知道一些学习的方法、资源,一点都不难。难的还是能不能做到。

就连我自己有时码字,都觉得写的东西过于简单,但更多还是只限于表达出来,实施起来都不一定能做到,甚至根本做不到。

所以,我还是倾向于写更多已经发生的,这样至少说明有人做到了,那可行性稍微强一点。

2.慢即是快

赚快钱,直观的感受就是:靠一件事赚了一波快钱后,太让人心里没底了。

到底有没有这种感受,当事人可能心里更清楚。就是好像能带给你短暂的喜悦,但事后一切不能复刻,就会有很强的戒断反应。

这种感受的反面是,面对同样一件事,只是赚钱的时间有所延迟,那心里其实是挺淡定的。

只说自己的观点,我是觉得可以做下有“复利”的事情。

就是前期或许艰难、辛苦一点,但后面就能实现躺赚的那种。

这就强调别在人生上半场该奋斗的时候什么也不做,等到后半场身心各方面都有所下降的情况下,再去做很逆天的事情,这就很脱离现实了。

虽然也有大器晚成的例子,但这种大器晚成,也是建立在有所积累的前提下,刚好遇到一个契机,能力就得到释放了。

不是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全方位无死角空白一片就突然干成一件事的。

写到这里,觉得这篇文也都是些很“道理”的东西,但很多事实、案例,只要是已经公开的,一个人真的想知道,那肯定会想法子知道。

所以,对于慢和快,不是绝对的。我摆不了事实,因为有时我会追求“快”,有时又会“慢”下来,只能说阶段不同,在切换快慢和践行中不断调整。

只是,当下做什么的大前提还是:尽可能地只做可能做到的事,或者一定能做到的事。

这样快一点,慢一点,都没啥影响。

要是在大前提之外,那就要超级慢了,因为只有慢,才能探索出符合“大前提”的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