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内容,请参考吴越著作《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书中第一篇《伊尹五脏补泻方在伤寒金匮中的运用》中的第三章《伊尹救误治五脏泻方在伤寒金匮中的运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辅行诀》引文:

陶曰:又有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也。

误治泻心(包)汤

《辅行诀》引文:

泻心汤:救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者方。

黄连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一方有大枣十二枚——王雪苔版本无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传承集》注:温分再服:此下抄本中有新补小字按语:“按:《伤寒》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加甘草,量同证异。”此按非范抄本所固有,乃抄阅者据《敦煌古医籍考释》127页【按语】化裁入此。)——王雪苔版本无此

吴越按:伤寒杂病论中有以泻心汤命名的系列经方,见下文。

心下痞(满而不痛):半夏泻心汤

原文: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 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 一两  大枣 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吴越讲解:

这是救误治的泻心汤变化方——泻心包而补脾,再加半夏、大枣。

本是柴胡证,误用了下药,如果柴胡证仍在,还是要用柴胡汤。有柴胡证用柴胡汤,就算之前用过攻下药,也不算逆治。服药后会“蒸蒸而振”,张锡纯解释说,是胆少阳经的正气排邪气往上透膈而出,比较难,所以要用人参助力,所以“蒸蒸而振”,最后“发热汗出而解”。

误下后若出现“心下满而硬痛”的结胸证,那就用大陷胸汤。如果只是满,并不痛,那就是痞,不能用柴胡汤,要用半夏泻心汤。

治痞的基本方是大黄黄连泻心汤,药物组成是黄连、大黄这两味药(比伊尹泻心汤少了黄芩)。大陷胸汤里有大黄,小陷胸汤里有黄连,而大小陷胸汤(丸)比泻心汤要多出杏仁、葶苈子、栝楼、半夏、芒硝这几味药,因为结胸比痞多一个“痛”的证。这说明,结胸和痞都是带热邪之结,只不过结胸是更坚的结。

这一条的半夏泻心汤治的又是哪一种痞呢?治的是因误下导致的心下痞,不是太严重,满而不痛。

泻心汤与柴胡汤有什么区别呢?半夏泻心汤所治以吐、利、痞为主证。吐和利是脾虚或脾实的症状。痞是结在心下区域,依寒热虚实的不同,有单纯的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也有加了补脾药的半夏泻心汤证。柴胡汤的胸胁苦满,其实质也是痞结,所以柴胡类方里有黄芩、大黄这样的泻心的药,也有半夏、枳实这样的散结的药,也有人参、干姜、甘草、大枣这样的补中药。

那小柴胡汤和半夏泻心汤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最重要的区别是用柴胡或黄连。如果去掉柴胡,而用黄连,那小柴胡汤就变成了半夏泻心汤。柴胡是疏通半表半里的,疏通三焦表里的,而黄连主要是泻心包,也就是说两个方主治的区域有些不同,所主治之证的寒热表现也不同。当然,伊尹的大阴旦汤应该还有芍药,而小柴胡汤没用芍药。

金匮:呕而肠鸣,心下痞,用半夏泻心汤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三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心下痞硬兼胃中不和、胁下有水气:生姜泻心汤

原文: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 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在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注解:

前面讲过半夏泻心汤,治下有脾虚、上有火邪的痞病。本条讲的生姜泻心汤是半夏泻心汤的变化方,和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合称三个泻心汤。

本条的症状,除了核心的“心下痞硬”之外,还有“胃中不和”、“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和腹泻,这些都与伊尹补脾汤主治的脾虚证基本相同,兼有肝虚。所以用人参、干姜、炙甘草、大枣——这是伊尹补脾汤的基本用药,所以在本条的药方解释中讲本方有“理中”之意。

“心下痞硬”用黄芩、黄连,不用大黄,因为没有“实邪”,只是气痞。

“干噫食臭”,这是胃弱而上逆,是呕的类似证,所以加用生姜,补肝虚而能止气逆。

“腹中雷鸣下利”,主要是水气在动。腹中雷鸣,没有腹满痛这样的承气汤证,说明热不重,没有实物的燥屎。

这个方子和半夏泻心汤相比,加了四两生姜,作用是补肝虚,使胃、肠中阳气(阳明之气)能升散而出,从而治胃逆(“干噫”)和肠鸣。

心下痞硬(胃中虚致客气上逆):甘草泻心汤

原文: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 四两(炙) 黄芩 三两 干姜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大枣 十二枚(擘) 黄连 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解:

甘草泻心汤是治有痞结而脾极虚之方。

病人曾两次被误下!病人除了有泻心汤的核心症状“心下痞硬而满”之外,还有着严重的脾虚症状:一日腹泻很多次,“谷不化”,大便里有未消化的食物,且“腹中雷鸣”、“干呕心烦不得安”。“此非结热”——这里的痞结虽带有热邪,但热证不是主证。

这种情况用甘草泻心汤。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相比,加重炙甘草,增为四两——甘草能泻肾,止水饮上逆;同时加干姜至三两,补肝而温阳,有助于止气逆。

这个方子去了人参。张仲景用的人参,张锡纯认为是党参。人参补脾,脾为阴中之至阴,不利于止泻。

金匮:百合病用甘草泻心汤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斤

右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吴越讲解:

本条虽不谈到“心下痞”,但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的症状,与“心下痞”的病机是类似的。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的区别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三个方子都主治伤寒误下后之痞(伴脾虚),都有上吐下泻、上下不交通等症状。

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如果胃中不和而气逆明显,就减干姜,而重用生姜,变化为生姜泻心汤;如果胃虚而客气上逆明显,就用甘草泻心汤。

炎黄学者民族医生吴越

2024年12月29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重提示:文中如出现医疗处方,请勿轻易使用,需求医诊治。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感悟的一点点所知所见而已。一篇短文,也不可能表达所有的思想,还需联系笔者的其他文章和著作来理解。文章多是在理论层面展开论述,但不等于笔者只崇尚空谈而不重实践,希望读者诸君理解,在其它合适的场合我们可以探讨各种医学实践问题。

经方是中医的核心,而学习中医经方,从伊尹经方开始着手则最为容易!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特别是想深入学习伊尹经方与张仲景经方的朋友,请关注笔者的其他著作、文章和课程。

炎黄学者民族医生-吴越心愿:提炼中医理论,完善经方体系!为想学中医又不得其门而入者提供一个完整的中医学习阶梯,为学医多年而不能突破尚有很多疑问难解者提供系统明析的透彻解惑,为从医多年而自感不能再提升难以应对疑难痼疾者提供以医入道的升华指引。愿中医弘扬世界,广济众生!

附1:炎黄国医著作总目录

第一系列:“炎黄国医”经方破解系列著作(逻辑严密,阶梯递进,须按顺序学习):

C1、《“伊尹经方体系”课程讲义(汇编)》(对《伤寒论》之前的经方起源的准确破解)——有配套讲解视频:“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

C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如同数学规律般明晰)——有配套讲解视频:“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

C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续)》(继续运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其它药方,至此,伤寒论113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毕)

C4、《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从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中,归纳出100多种中药的用药规律)

C5、《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续集)》(加深讲解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的经典用药,另外非经典用药100多种加以讲解)

第二系列:略

第三系列:略

附2:炎黄国医课程体系

第一类:经方课程

一、《分类讲病(经方体验)》

二、《经方易用(经方入门)》

三、《经方直用(经方晋阶)》

四、《经方逻辑(经方研修)》——特别系列:经方体系底层逻辑

第一部分、《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共五单元)

第二部分、《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共十一单元)

五、其它经方课程

第二类:针灸课程:

第三类:特别课程:

第四类:普及课程(公益免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