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青海省祁连县探索养殖新模式,实现跨区域资源互补
守住好生态 牧民富口袋
本报记者 贺 勇 曹继炜
“家里一共400只羊,这是我第三年来杨坊村‘借牧’了。”说这话的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峨堡镇黄草沟村一社的牧民宝克,他“借牧”的杨坊村位于甘肃省民乐县南古镇。
宝克告诉记者,家那边的草场牧草不够,以前不得不提前储备过冬饲草,费时费力费钱,这几年“借牧”,每年能节省成本1万多元,吃了秸秆的牛羊膘肥体壮。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祁连县位于祁连山南麓,这里的冰川雪水滋养着森林、草原,是雪豹、野牦牛、白唇鹿等众多珍稀动物的家园,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就发源于这里。
如今,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如何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好产业,实现生态生产生活有机统一,是祁连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直以来,畜牧业是祁连县牧民群众赖以生活的支柱产业。“由于牛羊繁育和出栏具有明显季节性,秋冬季节牲畜集中产仔后,草原正好进入枯草期,繁殖羊群营养缺乏,加之精料补饲成本过高,传统畜牧业发展模式亟待创新。”祁连县委书记钢夫介绍。
向北翻过祁连山,就是河西走廊,那里海拔相对较低,拥有丰富的秸秆等饲草资源,适宜规模养殖。祁连县农牧户通过转场借牧,既让牛羊有了充足的秸秆饲料,缓解了草场压力,也让甘肃农区的乡亲们不用再为玉米收获后的秸秆处理发愁。
在推进“借牧”进程中,祁连县多措并举,构建起全方位保障体系。政策支持方面,与相邻县域达成框架协议,在场地租用、饲草料基地建设、机具购置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激发农牧民创新热情。机制建设上,构建起统一经营、养殖、防疫、出栏、销售的一体化模式。此外,探索制定全县农牧产业养殖及产品销售管理办法,逐步增强市场议价权,切实保障农牧户收益。经综合测算,实行“借牧”以来,农牧户户均增收2.04万元。
迄今,祁连县已有392户参与“借牧”,涉及牛7200余头、羊15万多只。养殖新模式不仅为牧民提供了增收新途径,更为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如今,祁连县打造有机畜牧业基地5个,认证有机牧场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比例达到90.82%,促进了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5年01月10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