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中新网、健识局

近年来,医药领域反腐持续成为舆论焦点。根据公开通报,中新网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来至少超350名医药卫生系统干部被查,其中不乏院士、厅官、三甲医院书记院长、药企董事长。与此同时,医药反腐长效机制加速建立,相关合规指引相继出台,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红线”进一步厘清。

超180名医院书记院长被查

“名院”“名医”引关注

“全国共立案5.2万人,处分4万人,移送检察机关2634人。”12月2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国家监察委员会关于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情况的报告。在深入整顿医药领域乱象方面,报告提到了上述数据。

中新网梳理各地公开通报发现,今年通报被查的医药卫生系统干部覆盖范围广,从医疗机构到药企、医学院校,从乡镇卫生院到知名三甲医院,从基层干部到厅官均有涉及,遍布全国30个省份。

被查人员中,在地方医疗系统担任要职的官员占1/3以上,其中超30人为厅级干部。

仅开年第一周,就有两名省级医保局原局长陆续落马,分别是曾任贵州省医保局局长的贵州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原主任委员宋宇峰,以及海南省医保局原党组书记、局长蔡仁杰。2024年,还有黑龙江省卫健委党组书记魏新刚等多名厅官被查,大多在当地医药系统深耕多年。

另据中新网不完全统计,今年来已超180名医院书记、院长被查,至少63人为三甲医院管理层。一些名医专家被查的消息也持续引发关注,如上海市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程英升,“全国名中医”庞国明等。

查处范围也进一步向基层延伸,“蝇贪蚁腐”现象颇受关注。今年7月,四川丹棱县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原丹棱县某镇卫生院院长丁某某受贿一案。据披露,2014年至2020年期间,丁某某在医疗设备、药品、耗材采购及货款拨付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现金人民币181万元。

有人卸任10年仍被查

多人主动投案

反腐高压态势下,投案案例频现。在这350多名被查人员中,至少44人是主动投案。

从年龄来看,被查人员多为60后、70后。其中,年龄最大的是原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自林,现年70岁。

有人卸任近10年仍被查。12月12日,贵州省六盘水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了原贵阳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原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小林受贿一案。

检方指控,2002年至2023年,王小林非法收受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5亿余元。

今年3月,官方通报王小林被查。被查时,他已卸任贵阳医学院副院长、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职务近10年。8月,王小林被开除党籍,通报称其丧失纪法底线,靠医吃医,大搞权钱交易。

受贿行贿一起查

药企高管接连落马

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强化受贿行贿一起查。

在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的系统治理下,医药企业接连传出高管被留置、调查的消息,医药代表也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

国药集团原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斌;广药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等人均于今年被查。5月,云南白药被曝发生窝案的消息也引发广泛关注。

与以往不同的是,对行贿行为的法律监管趋于严格。3月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二)进一步修改完善行贿犯罪规定,在食品药品、社会保障、医疗等领域行贿被列入从重处罚的情形之一。

监管以及行贿惩治力度的加大,在让医药行业从业者引以为戒的同时,也倒逼着企业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合规体系。

剑指医药购销商业贿赂

多人贪腐问题披露

今年被查的医药卫生系统干部中,已有多人的处理进展被通报,涉及问题也浮出水面。

通报中,有的涉案金额巨大,有的呈现链条式、塌方式腐败。中新网梳理发现,“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医疗设备及药品采购、工程承揽等方面谋取利益”是通报中频繁出现的问题。

例如,11月8日,安徽省立医院原党委书记胡世莲一审获刑11年。经审理查明,2006年至2015年,她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工程承揽、医疗设备及药品采购等方面谋取利益,非法收受财物折合人民币共计1309.805346万元。

不久后,安徽省立医院原党委委员、副院长刘雨生,安徽省立医院药剂科原副主任药师夏宏也相继被查。

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是顽瘴痼疾,腐败利益链条环环相扣,相关手段日趋隐蔽。今年,浙江、安徽等多个省份都在公布的2023年度审计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医药卫生领域招投标腐败问题。

例如,浙江在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审计中发现,省级和2个市县5家公立医院13个项目设备采购存在招标前已确定供应商、招标条款量身定制、招标内容与合同内容不一致等问题,涉及项目金额1.22亿元。

医药反腐走向纵深

长效机制加速建立

除了加强监管、整治,2024年医药反腐工作还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立。

国家卫健委等14部门印发的《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要求,巩固整治成效,健全长效机制。官方解读指出,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成效需要不断巩固完善,行风建设工作仍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相关监管细则和合规指引也相继出台,多部门协同监管被强化。

市场监管总局今年10月发布《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为医药企业建立健全合规体系提供了具体、明晰、可操作的指引和参考。

上述征求意见稿发布的前一天,国家药监局就《关于对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安全内部举报人举报实施奖励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将每起案件的举报奖励金额上限规定为100万元。

国家药监局还发布了《医药代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规范医药代表从业行为,有序合规开展药品学术推广活动等作出规定。

维护医保基金安全、打击欺诈骗保同样是重要一环。据国家医保局披露,今年1月至11月,全国各级医保部门共追回医保资金242.3亿元。此外,对无锡虹桥医院骗保案等案件的处理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2025年医药反腐是重点领域

1月6日至8日,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要深化拓展金融、国企、能源、烟草、医药、体育、基建工程和招投标等重点领域反腐,严肃查处政商勾连腐败,深入查处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深化以案促改促治,有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医疗系统依然是今后严厉打击腐败的重点领域。根据健识局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少超350名医药卫生系统干部被查,其中不乏院士、厅官、三甲医院书记院长、药企董事长。

业内普遍认为:2025年,精准化、系统性的医药反腐工作还将继续深度推进,这无疑对生产企业、流通、零售以及医院等整个产业上的每个环节而言,合规经营是长期发展的必选项。

坚决查处危害一方的行贿人

本次会议明确,要深化医保基金管理、养老服务等方面突出问题治理,扎实推进整治腐败乱象专项行动。

医保基金是广大百姓的“救命钱”,但部分医疗机构,零售药店通过伪造虚假病历、过度医疗等手段骗取医保基金,严重侵害广大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国家医保局持续加大飞检力度,同时结合大数据模型实现精准打击,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仅去年前三个季度,全国各级医保部门就追回医保资金160.6亿元。2025年国家医保局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推动药品耗材追溯码全场景应用,深入开展定点医药机构自查自纠。医保基金监管迈向逐步向智能化、信息化,让欺诈骗保更能难实施。

中纪委会议特别要求:坚决查处那些老是拉干部下水、危害一方的行贿人。完善对重点行贿人联合惩戒机制。

过去医药反腐工作重点打击的是医院金和医生,药企、经销商、药代等从业者总是不在监管范围之内。如果医药反腐能将行贿人也包括进来,药企行贿将与医生受贿经受同等力度的监管。

2024年10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征求意见稿)》,对药企行贿给出明确定义。而此番“行贿受贿同治”将改变一些企业的内部工作制度,不再是“一线人员推进工作又担责任、领导层坐镇后方‘坐享其成’”的分工模式。这必将对药企形成震慑,倒逼其合法经营。

三部门今年工作重点都是反腐

中纪委会议还提出,招投标等领域的系统整治依然是医药反腐的重点。

在医药采购领域,部分药企抱有侥幸心理,通过商业贿赂、幕后交易等方式获取医疗机构采购订单,导致药品、耗材和设备的价格被层层加码,最终转嫁到患者头上,进一步加重了群众的医疗负担。

2025年1月,央视新闻发布的电视专题片《反腐为了人民》第三集中,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院长王茂生利用职权为多家供应商在药品、耗材、医疗器械的采购以及工程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从中收受回扣高达2亿余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医药购销和设备招投标是行业腐败的重灾区。2025年药品和设备采购监管加强,这是每一位医药人都需要关注的最新动态。

健识局获悉,国家卫健委不仅在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强调,要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还在近期发布为期三年的医院巡查工作方案,意在持续打击医药腐败行为。

而国家医保局明确,2025年大力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坚定不移推进医保改革,赋能医药机构和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国家药监局则计划在2025年,全力保障药品高水平安全。严格落实药品安全责任,提升药品检查效能,加强重点环节、重点品种、重点区域监管,全方位筑牢药品安全底线。更为关键的是,《医药代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在2024年底出台。

作为生产企业主管部门,这次国家药监局对药代提出本科以上的学历要求,业内普遍认为,三大主管部门今后联手,医药行业将迎来最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