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摩的”司机被杀害,
现场只留下了一把榔头,
这把榔头经过流水冲刷,
经过岁月侵蚀,
但他却凭借榔头上细微的痕迹提取到了重要信息,
在18年后终于抓到了凶手!
一把断裂的、木柄上缠着黑胶布的橡胶榔头,是2002年一起“摩的”司机遇害案现场留下的唯一物证。时隔18年,上海市公安局刑技研究管理中心生物物证室副主任杨帆,凭借卓越技术和细致分析,从胶布上的细微痕迹中提取到关键生物信息,为案件侦破提供了一锤定音的证据。
即使无法立即从数据库中比对出有效信息,生物信息的检测也能为破案提供方向。这些年,杨帆从勒死死者的毛巾背面、被遗弃的行李箱塑料内层角缝中,甚至墙皮上都找到了破案线索。
既然生物信息技术已经如此神乎其神,那么还需要刑侦技术人员们做什么?“从现场寻找可能存在生物信息的痕迹,到最后分析确定结果,全部都需要我们来认定。机器只呈现客观的信息,只有人的参与,才能让这些信息的价值得以发挥。”杨帆说。
回到本文开头的“摩的”司机被害案,那把榔头上除了被害人的血迹外,当年的侦查手段没能提取到其他物证。此后的技术检测中,技术员提取到的生物信息始终有残缺,难以明确嫌疑人。
2020年,这件物证摆在了杨帆案头。“榔头经过河水浸泡,再加上岁月侵蚀,需要考虑流水冲刷、细菌蚕食的影响,又要尽可能排除后期污染,保护好检材,难度非常大。”他先推演作案过程,精心设计提取方案,然后再用多种方法交叉检验……
两天后,杨帆终于在包缠榔头的黑胶布上找到突破口,并使用“化整为零”的新方法,提取到可靠生物信息。通过反复实验和交叉比对,他最终证明,这些信息是可以当做证据使用的完整生物信息。一周后,潜藏了18年的凶手归案,尘封的真相终于大白。
杨帆说,作为公安部门的专业技术民警,既要懂医学,又要懂刑侦。而站在法律角度,案件的线索和证据,更讲求唯一和可溯源,“所以每次检验比对都要慎之又慎,不能轻率地出具结论”。
由杨帆领衔建立的生物物证室,已经成为全国唯一由省级公安机关主办的法医物证领域公安部重点实验室,目前他正在推进全国首家新型生物物证数据库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