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月8日,农历腊月初九。
农村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再过20天,就是蛇年除夕,我们已经听得见春节的脚步声了!
今天,1月8日,首先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49周年纪念日。
那年我9岁,在村小学上三年级。我们的老师是邻村的陈西汉老师。49年过去了,至今我依然清晰的记得,在深切悼念周总理的日子里发生的一件事情。
那天,陈老师怀着沉痛的心情告诉我们: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尤其不许追逐打闹。但年少淘气的我们,还是没能忍住:邻村两位陈姓大师兄——说起来,还是陈老师的本家兄弟,在课间时间还是犯规了!那天似乎还下着雪,陈老师就罚他们在教室外站了很长时间!
这就是那时候的人民群众对领袖人物怀着的非常朴素的爱戴之情!
2024这一年,最大的变化,就是再次调整了工作:到校图书室管理图书。
两年前,在因伤病休息了半年之后,暑假期间接到电话,要求新学年回校上课。虽然腰椎间的固定钢板还没有取出,久坐会引发身体不适,但还是按要求返岗,继续语文教学工作。
去年暑假,因人手紧张,再过几个月就已57周岁的本尊,再次被安排在了教学一线。遗憾的是,身体不便,出行受限,头班公交车发车时间推迟,要在6:10前赶到学校上早读,就必须4:50起床,步行一个小时到校。一天、一周、一个月,还能坚持。要整整一个学期天天如此,实在难受。说明情况后,领导体谅,临时安排到校办工作了一年。今年暑假开学不久,人事调整、工作变动,我终于实现了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愿望,也是还在教学一线时就有的愿望:到图书室管理图书。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此话一点不假。刚到图书室时,里边只有借地办学时搬到职教中心的4千余册图书;11月份,几经周折,最终才将老校区图书室的3万余册图书迁入新校区。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本图书都需要几易其手:民工师傅在老校区搬上车,到新校区后先从车上卸下,再搬入图书室内;先放在地上,全部搬完后才能逐一上架;然后分类存放,再搬一次;最后,将图书从架上搬至电脑前,把信息详尽输入电脑,再签章、贴分类标签、贴综合信息条形码;最后,拥有“身份证”的图书,才能再一次上架,正式进入借阅程序。
原来读书时,曾经留意过书籍版权页的“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和“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但未曾深究。直到此次成为“业内人士”后,才彻底明白了这些内容对于图书的分类编目,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
图书分类编目方法很多,现行国家标准就是“中图法”分类:A领袖著作,B哲学,C社会科学,D政治法律,E军事,F经济,G教育科学文化,H语言文字,I文学,J艺术,K历史地理,N自然科学,O数理化学科,P天文地理,Q生物科学,R医药卫生,S农业,T工业技术,U交通,V航空航天,X环境保护,Z综合图书……
在此之前,建国之后早期出版物使用的是“统一书号”:第一位或前两位数字从1到17,基本对应上述各大类别;后边的几位数字是出版社代号,“·”之后的数字,代表出版物的顺序。
另外还有“国际标准书号ISBN”,由10位或13位数字组成。早期的ISBN是10位数字,从2007年开始,新版ISBN采用13位数字。前缀“978”表示图书,中间的9位数字分为三组,分别代表组号、出版社号和书序号,最后一个数字是校验码。图书分类编号常以“/”隔开后缀在后边。
依据惯例,图书管理基本上是一个教师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学校有700余年的建校史,现存最早图书是1936年出版的,距今已有近90年的收藏史。单是1989年12月更为现名后,至今又过去了36年,经历了好几位图书管理员。
在近期分类整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前辈中有一位也是按中图法分类编目的,比较准确和规范;但也有不按标准、随意编排的;还有分类标签没有用比较耐用持久的碳素黑水笔,而是采用蓝墨水书写的,现在已经看不清了。
另外发现,同一本书,按不同的内容性质,可以有两种甚至多种的分类。比如,俗话说的“文史不分家”,有的史传类图书,有按历史分的,也有按文学分的。像这种情况,一般要按第一类别存放。
还有,同一本书,版权页的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和封底的“分类编目”不一致。像这种情况,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但笔者在整理时,一般要以版权页的图书在版编目数据为准。
30多年前,因为酷爱读书写作却无书可读、无时间写作,于是抓住机会,做了代课教师。本以为读书写作的问题可以圆满解决了,谁知投身教育工作后,有了大量的书籍,却没读书的时间,而写作也演变成了一种业余爱好!
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即将结束之时,回首来路,颇多感慨:在故乡教书时,主科是语文,副科是历史;铁门一中三年,主科是语文,副科却教过历史和政治两科;其中有一年,同时教了两个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进城之后,30年来,就只教语文一科了。没成想,临到最后,却又接触了图书管理这门学问。可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了。
巡察进校当天,领导到图书室了解情况,问我学的什么专业,答曰“汉语言文学”。但既然工作需要,那就主动适应、积极学习,以求无愧于心。
图书分类整理,既繁琐,又辛苦。一只手,一副护袖,一个围腰,常常几个小时下来,汗流浃背。但笔者好之乐之,且乐此不疲!
这是今年最大的收获!
敬请关注“剑鸣涛声”的自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