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随着最后一环管片浇筑完成,中铁十四局房桥公司黄河管片生产基地参建的济南黄岗路穿黄隧道工程管片生产顺利收官。目前在建的黄岗路穿黄隧道盾构已掘进1200米,生产完成的“金钟罩”将陆续转运至隧道掘进现场,将为隧道的如期贯通奠定坚实基础。1月8日,记者走进了世界在建最大直径水下盾构管片生产基地。
仅用10个月完成管片生产任务
管片是盾构隧道的主要装配构件,也是隧道的永久衬砌结构,犹如坚固的“金钟罩”,保障隧道的整体质量和安全。在济南黄岗路穿黄隧道工程管片生产基地内,整齐地码放着一排排管片,龙门吊车缓慢移动将管片轻轻放置在货车上,货车将把它们运往7公里以外的隧道掘进现场。
济南黄岗路穿黄隧道是济南市饯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标杆性工程,南起蓝翔中路,向北依次下穿二环北路、绕城北高速、南岸大堤、黄河、北岸大堤、鹊山水库沉沙池,终点与在建G309互通立交相衔接。
项目全长约5755米,其中盾构段长约3290米,设计双向6车道,是目前世界在建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负责盾构施工的“山河号”泥水平衡盾构机,最大开挖直径达17.5米,相当于6层楼的高度。作为管片预制施工单位,该基地承担黄岗路穿黄隧道项目1656环管片生产任务。
管片基地生产副经理陈巨美告诉记者,为保证盾构顺利掘进,基地积极开展“大干120天冲刺年度目标”劳动竞赛,经过科学统筹,3套管片模型每天最多生产7环管片,每日发运最高可达11环。基地仅用10个月时间,就安全、优质、高效完成全部管片生产任务,为实现隧道贯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待管片就像对新生婴儿一样”
黄岗路隧道采用单洞双层设计,盾构管片内径15.4米,外径16.8米,环宽2米,为首条穿黄单洞双层盾构隧道,将有效节省城市地下空间。已经通车的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管片外径15.2米,内径13.9米。前者每环需要12块管片,而后者需要10块管片,增加2块管片拼装难度势必也会增加。
在“地上悬河”之下拼装管片首先考虑的就是水压问题,如此多的管片如何保证严丝合缝?毫无疑问,管片生产是源头,也是第一道工序。在基地管片生产车间内,门口一处覆盖白色薄膜的“温室”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陈巨美指着“温室”对记者介绍,这是管片保湿箱,通过温湿度智能控制系统将水加压雾化后喷出,短时间内提升整个保湿箱内的湿度,有效抑制管片表面因为失水而形成开裂,四周布置的透明围挡能有效阻挡外部冷空气进入,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管片保湿箱就类似于婴儿保温箱,我们对待生产的管片就像对待新生婴儿一样。”
基地还应用了独立桁架脱模系统,该系统采用双钩式真空吸盘,通过横向、纵向定位,保证管片垂直吊装,避免起吊倾斜造成管片破损。“此外,传统的生产线通过采用柔性动力传输系统,现在我们用的是滚轮传动,比以前运行得更加稳定,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对管片混凝土表面的扰动。”陈巨美说。
关键技术革新达20余项
在生产车间的控制室内,两位工作人员密切地盯着眼前的监控台,他们手里不断操作着控制台上的按钮,不同工位的机械臂随着转动,管片生产的画面实时呈现在了大屏幕前,监控平台上则显示着管片的养护状态、平均温度等等信息……
管片基地总工程师田雨介绍,基地配备了国内先进的第五代超大直径盾构管片绿色智能生产线,实现20余项关键技术革新,在清模、喷涂、收面、运载、扫描等6种智能机器人“工友”的帮助下,不仅大大提升了自动化程度,减少了人工操作误差,还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
以脱模剂自动喷涂机器人为例,这套设备可以自动识别模具型号,一键式启动,可实现模具100%全覆盖喷涂,减少了两名作业工人,同时保证了脱模喷剂喷涂的一致性、均匀性和厚薄度,是实现管片外观效果的关键工序,同时较人工喷涂节约60%的脱模剂用量。“就拿清模、喷涂、收面三个工序来说,我们测算每个工序能节省两到三个人,生产效率能提高30%左右。”
黄岗路穿黄隧道建成后将助力济南主城区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互联互通,有力推进济南起步区建设全面提速,促进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大众新闻记者 刘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