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河路这几座民国商铺,经历过近百年的风风雨雨,躲过战乱、躲过拆迁、躲过扩路,都尚能保持原汁原味的风貌,连民国的灯泡都没有破损,本来已经算是奇迹了。然而它们却躲不过2024年的粗暴改造,令人惋惜。”

广州市民“诗暮庐”去年10月在他的公众号上披露了3座民国建筑在微改造中的厄运后叹息道。

这3处被列入传统风貌建筑线索的民国商铺建筑在微改造中被全部喷上白色涂料,改变了原有阳台、立柱水刷石的历史风貌,其中一处民国老字号招牌、广告浮雕也被涂料覆盖或被铲除,改造范围内的数十处清代、民国青砖房立面被喷上白色涂料或贴上瓷片,经新快报记者调查,此项目没有依规定开展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下称“文评”),编制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报告。

据新快报记者长达数年的调查,广州历史城区内的多个改造项目没有依法进行文评,导致传统建筑被“整容”,失去了历史风貌;两处广州首批做地试点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没有依法完成文评就开展征收、拆迁工作,一些有保护价值的清代、民国建筑险些被列入拆除之列;不少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改造主体要求文评编制单位不将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纳入保护对象之列以便拆除;位于历史城区的项目文评报告绝大部分没有依规定进行专家论证、公示,甚至与公众关注的广州火车站改造相关的《广州站站城产居一体化地区控规优化》也没有依规定对文评专章进行专家论证、公示,受到专家与市民批评。

有专家建议:

一定要按照规范性文件要求,在对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方案进行专家论证前,先单独对文评进行专家论证、公示,再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方案;城中村改造项目应由政府主导而非建设单位主导开展文评;凡是未做文评的建设工程、城市更新项目等都要补做文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某古村的一处民国青砖屋面临被剔除出文评保护对象、将被拆除的厄运。

广州建立文评制度已有11年

覆盖城乡建设工程和城市更新项目

广州文评制度可追溯到2013年6月10日的金陵台事件,开发商擅自拆除了在建设过程中发现,有保护价值且要求暂缓拆除的民国建筑,引发市民不满。

经《新快报》等媒体报道,推动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建构,包括建立文评制度,避免金陵台事件重演,在建设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下称“控规”)编制前作为强制性内容进行历史文化资源调查,纳入控规进行预先保护,成为广州名城保护的重要转折点。

2014年2月1日实施的《广州市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保护办法》(下称《保护办法》),标志着广州文评制度的建立;

2016年,广州市通过立法进一步确立文评制度:5月1日施行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第五十条规定:未完成普查或者调查的,不得开展征收工作;

2020年9月23日公布的《广州市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更新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工作指引》将文评制度推广到城市更新领域,要求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纳入实施方案;

2024年1月1日实施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第二十五条将文评扩展到一切城乡建设工程和城市更新项目。

一些城中村改造未有文评先拆迁

不少建设单位有意不将有价值建筑纳入文评

尽管广州不断完善文评制度的各种程序及内容,但据新快报记者调查,最早开展实施文评制度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存在未做文评就征收、拆迁,或文评有意不将有价值的建筑纳入保护的问题,因为城中村改造多数是全面改造,不纳入文评保护的建筑,都将被拆除。

根据《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1-2035)》:“处理好城中村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始终把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放在第一位”,“加大前置调查与评估力度。在城中村改造中深入开展城中村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和普查认定,制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清单”。

按照《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第二十五条,未完成文评的,不得开展征收、收储工作。

但是,有广州首批做地试点城中村改造项目在去年12月才开始编制文评,目前仍未经专家论证,却早在去年4月就启动首开区征收,去年9月,首开区已举行动工仪式。专家指出:未做文评就先征收违反了《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此外,首开区范围内有10多处专家认为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却因为做地主体单位不想保留,去年3月由区名城委解除了传统风貌建筑线索的身份,做地主体单位还要求设计单位不要把这10多处建筑纳入文评保护对象。

做地模式是广州市去年开始推行的城中村改造新模式,跟旧模式不同,不是等审批控规(含文评专章)后再开始拆迁,而是先选一个首开区动工,有专家担忧,未审批控规就拆迁、动工,可能来不及做文评,不仅违反了《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或会误拆首开区内有保护价值的建筑。

有文评编制单位及专家透露,像上述做地试点项目一样,不少以旧模式进行的城中村改造的文评编制没有前置于拆迁,甚至没有前置于控规,当文评人员去做调查时,看到旧村已经被拆得七七八八了,只剩下一些挂牌保护的建筑,可能有不少有保护价值的建筑未来得及纳入预先保护就被拆除了……

另据不少文评编制单位、专家、区规划部门透露:像上述做地试点项目一样,建设单位要求编制单位不把有价值的建筑纳入文评保护对象的不在少数,不少建设单位不愿意采纳文评报告的结论,保护纳入文评的有价值的建筑。

有编制单位相关人员无奈地说:“如果我们纳入保护的建筑数量多,下次就不会再找我们来做文评了。”因此,设计单位往往屈从于开发商。

有区规划分局的工作人员大吐苦水:

“如果文评编制单位不把好关,不纳入保护,我们也很难去否定文评的结论。开专家论证会时,如果只有我一个部门发声要求保护,其他人就会指责我,甚至有人怀疑我们收了钱要求保护……”

历史城区不少微改造项目不做文评

有文评走过场致传统街区被“整容”

尽管广州2020年9月已将文评制度推广到城市更新项目,并在2022年9月7日出台的《广州市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指引(2022修订稿)》的附件《广州市城乡建设项目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报告参考模板》(下称“文评模板”)提出了文评应具备的基本内容,但据新快报记者长达数年的调查:

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城区内的许多微改造项目、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环境品质提升工程项目没有依法开展文评;或者走过场,只是复制粘贴一些保护名单、法规及保护规划的内容,没有进行历史文化遗产摸查,更没有对保护对象提出具体保护利用建议,从而导致一些传统建筑及传统街区在改造中遭到“建设性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带河路173号和生堂旧址(左:原貌2023年年底摄;右:立面被涂料覆盖后,2024年11月摄)

去年9月,逢源街惠城、泰兴片区微改造(惠城、泰兴社区)项目内,有3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带河路165号民居、带河路167号民居、带河路173号民国商铺建筑被全部喷上白色涂料,改变了原有立柱、阳台水刷石立面的历史风貌,其中据考证,带河路173号为民国的老字号中药店和生堂,其招牌、广告浮雕也被完全覆盖或铲除。改造范围内的数十处清代、民国青砖房立面被喷上白色涂料,或贴瓷片,一些建于上世纪70年代、质量尚好的建筑的水刷石立面也被贴上瓷片。

经社交媒体传播后,引发市民批评:

“总说要用‘绣花功夫’进行老城区改造,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为什么对待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带河路建筑却如此粗暴,请问这绣花的针用的是整容针吗?”

经新快报记者调查,此项目没有按前述文评模板编制文评报告,而且改变建筑外立面没有依法取得规划许可。

由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编制的实施方案只有“历史文化保护专篇”,没有“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保护专章”,专篇仅有3页纸,前两页只有两张照片,第3页基本上只是复制粘贴了一些法规、规范性文件的内容,而且改造范围内有3处广州市第五次文化遗产普查推荐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其结论却是:本项目不涉及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及线索。

区领导接到新快报记者投诉后,已叫停了此项目的施工,并要求重新开展文评和方案设计。

老城区项目文评多无专家论证把关
专家建议:文评应作为控规、实施方案前置
条件单独专家论证

带河路民国建筑被破坏后,荔湾区领导高度重视,召集全区所有街道办领导开会,要求自查各街道微改造项目有否依法按规定开展文评,没有的要重新开展文评,但迄今只有岭南中医药文化街区微改造(冼基、清平、沙基、和平社区)项目重新进行文评编制,而事实上,像逢源街惠城、泰兴片区微改造(惠城、泰兴社区)项目一样不按文评模板编制文评走过场的,在老城区改造中并不鲜见。

抽查历史城区115个项目,78个疑没做文评

历史街区项目文评屡见低级错误

新快报记者调查了2020年9月后位于历史城区的115个改造项目,有78个项目的招标文件、可研报告、实施方案完全没有与历史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随机调查的位于历史城区的31个改造项目,有18个项目的文评没有按文评模板要求进行历史文化遗产的摸查。

位于南华西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南华西街道敬和里培育花城“蝶变”社区项目没有依法开展文评就动工,栖栅南街16号在《南华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被定为整治类建筑,要求不得改变具有传统风貌的建筑外观。但是,去年11月14日,新快报记者看到其清水砖墙立面大部分已被抹灰(即水泥批荡)覆盖,小部分立面在抹灰上刮了涂料,但没有依法申请规划许可。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南粤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欧阳仑和市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郑力鹏教授都认为:

将清水砖墙改成抹灰或在抹灰上刮涂料,已经违反了上述保护规划要求,也改变了原清水砖墙外立面材料、观感,破坏了真实性。而且应该依法申请规划许可。

由于不做文评,不少有文化遗存的地块进行改造时引起市民担忧其会受到破坏,位于晓港公园的海珠区广府花市文化传承保护及周边设施建设工程要建多座建筑和地下室,但此项目没有依法开展文评,文保志愿者杨华辉说:

“晓港公园的山体,是古海岸,有‘沧海遗礁’之称。还有白马岗防空洞群,要保护好,千万不要在改造中破坏了。”

甚至连许多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活化利用项目的文评也没有按文评模板做,一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项目的文评更是屡见低级错误,复制粘贴文件也出错,且对受破坏的挂牌历史建筑没有提出整改建议:

《新快报》曾于2023年4月报道过十三行商圈的商铺不当装修问题(详见《新快报》2023年4月3日A04-A05版《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历史街区:上半身“民国装”,下半身“时装”》报道),区领导高度重视,表示将在光复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项目中对这些建筑进行整改、修复。

但是,由象城建筑规划设计(广州)有限公司编制、为整改提供依据的《光复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项目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报告》在2023年12月第一次公示时,就没有对这些受破坏建筑进行现状调查与价值评估,复制粘贴早已与现状不符的相关保护图则内容,更没有提出任何整改措施建议。在采纳新快报记者对公示提出的意见后,于2024年9月进行第二次公示的文评,却出现如下种种低级错误:

传统风貌建筑线索杨巷路63号二楼原有的八角形绿色窗因不当装修早已被拆除换成现在的圆形彩色窗,二楼其他木窗也被拆除。但文评报告却称杨巷路63号“二层圆形窗户保存良好,能反映建筑历史风貌真实性”,把改造后换上去的窗户当成是建筑原貌,文评也没有提出任何整改措施。

出现同样错误的还有《新快报》报道过的10处挂牌保护建筑。

有些主管部门竟不知道微改造要文评

不按规定举行专家论证及公示

为何老城区内的许多改造项目不做文评或不按模板做文评?

据新快报记者调查,一些区的主管部门及街道办不知道一切建设工程、城市更新项目都要做文评:

负责全区街道微改造项目的越秀区房管局以为,只有在历史文化街区内,或有文物、历史建筑的项目才要做文评,有些街道办负责人则认为,2024年1月1日《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实施后才要做文评,因此,越秀区城市更新改造补短板项目一期24个、二期32个子项目、越秀区永福路38号等17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越秀直管房品质化提升项目没做文评。

海珠区南华西街道办也以为不在历史街区范围的项目不需要做文评,所以厚德和永兴片区改造项目不做文评;海珠区住建局认为只是轻微修缮,不改外立面,所以2023年海珠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不需要做文评。

而绝大部分设计单位不按要求开展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只是复制粘贴保护名单、法规、文件的原因,则是绝大部分文评没有依规定进行专家论证和公示,缺乏专家把关与公众监督,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程序时,区规划分局也没有把关,所以编制单位马虎应付,走过场:

2022年9月7日出台的《广州市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指引(2022修订稿)》将文评前置到立项可研阶段,并要求专家论证、公示。

但是,目前许多文评没有单独进行专家论证,也没有公示。新快报记者调查了37个历史城区内的项目,只有11个依规定进行了公示。新快报记者还调查了《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1-2035年)》中数量较多的黄埔、番禺、白云、海珠区的2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仅3个在策划方案或实施方案公示中有文评内容。

多位参与过历史城区内的项目实施方案论证的专家表示,会上没有论证实施方案内的文评内容。

即使是公众关注、与广州火车站改造相关的《广州站站城产居一体化地区控规优化》,参加专家论证的专家表示,会上并无讨论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报告。控规编制单位也没有对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报告进行公示。

文评走过场的另一个原因是,不少项目的实施方案(含文评)编制单位同时也是项目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单位,按照行业潜规则,设计施工总承包单位为了多赚钱,把本可以清洗、局部修补的建筑修缮全部设计成粉刷、贴瓷片、贴砖片,达到增加经费的目的。而这些“穿衣戴帽”“涂脂抹粉”的做法破坏了建筑和街区风貌,是与文评保护历史风貌的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设计单位在编制实施方案时也不会认真开展文评。像带河路所属项目,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既是实施方案编制单位,同时也是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单位,项目内有100多栋房子已被“穿衣戴帽”。不少专家质疑:“水刷石质量很好,为什么要贴瓷片?而且贴的工序不对。”

此外,不少文评单位不专业,也是文评走过场的原因。不少编制单位把文评误解为项目范围内是否有保护类建筑,及如何保护的相关法规摘录,因此大多以一句“本项目不涉及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及线索”作为结论,而不是去摸查是否有保护价值的线索,带河路事件所属项目文评正是如此。事发后,区领导要求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新编制文评,但该公司不懂编制文评,只好另找专业机构来重编,而有些受邀开展文评的设计单位对文评完全不了解,问:“为什么微改造也要文评?”

专家建议:应单独对文评进行专家论证再纳入实施方案

城中村改造应由政府主导开展文评

文评制度目的是在建设、改造前对有保护价值的对象进行摸查,纳入预先保护,避免误拆或破坏。不少依法按规定做文评的项目都有新发现推荐的保护建筑线索,在城中村改造中抢救了文化遗产,如番禺南浦村旧村改造项目,经文评推荐的新发现的有价值的建筑庞氏宗祠、英斋公祠、积成家塾已被认定为传统风貌建筑,原址保护。

针对目前广州文评制度执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参与过市规委会对广州火车站改造相关控规优化审批的广州市规委会委员、市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委员郑力鹏教授指出:

“目前对文评单位没有资质要求,文评质量如何,必须经过专家论证进行把关。文评应该是控规优化、实施方案的前置条件,不能放在控规优化、实施方案里面一起论证,一定要按照规范性文件要求先单独对文评进行专家论证,公示,纳入控规优化、实施方案,才能提交控规优化、实施方案上专家会论证。”

参与过带河路所属项目实施方案论证的一位专家建议:

“文评应该单独组织专家论证,要有历史保护方面的专家参与。”

广州市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委员史小予也认同上述两位专家的意见,并且提出:

“城中村改造项目应由政府主导开展文评。凡是未做文评的建设工程、城市更新项目等都要补做文评。”

■策划: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姗 文僖

■摄影:文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