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赫达·莫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父亲是个出版商。莫里逊的家里后来曾经送她到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的医学院去攻读,但她不久就说服家人,改到慕尼黑最早开办的一家摄影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摄影师的生涯。

赫达二十四岁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摄影杂志的广告上发现,中国北京的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征召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那个时代的中国,对于一个德国年轻的单身女性来说,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但她还是只身离开德国前来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赫达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过的岁月,就是带着相机,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下如今大多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留给后人嗟叹其珍贵价值的照片。

本组照片拍摄于明长陵。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在十三陵中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原建筑保护最完整。长陵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三年(1413年)完工。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地宫未发掘,同时没有被盗墓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长陵石牌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长陵石牌坊。在十三陵陵区的正面出口处,龙山、凤山的前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长陵石牌坊,五门六柱十一楼,面宽近二十九米,高约十四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长陵石牌坊,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建,雄伟壮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长陵石牌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长陵石牌坊近景,雕刻精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牌坊石柱下端夹杆石的浮雕,双狮滚绣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牌坊石柱下端夹杆石的浮雕,摩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夹杆石上的云龙浮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大红门的拱门远望碑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碑亭南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陵的神道、碑亭和华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望明陵,华表和碑亭,山势绵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继续向前,碑亭和华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功圣德碑亭和华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功圣德碑亭和华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碑亭与华表。华表雕有十分精美的云龙图案,顶上各有一蹲龙,也叫“望天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碑楼内有一座长陵神功圣德碑,由青白石雕成,碑首刻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身是明仁宗朱高炽为他的父亲朱棣撰写的碑文,背面则是清代乾隆帝的御制碑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陵神道,气势恢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陵神道,白云舒展,山势绵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道上的望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道望柱。以一对望柱作为起始。石兽依次是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每类各两对,分别呈站立姿态和坐卧姿态,两两相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狮、望柱、碑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陵神道,跪地的骆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陵神道,跪地的骆驼,不同时间的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立姿骆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陵神道,石兽和石像,尽头是龙凤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陵周边山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往明十三陵神道上一只卧姿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卧姿石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道上的石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道上的麒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麒麟石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道上的獬豸石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道上的跪姿石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神道回望碑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神道回望碑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道上的武将石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将石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道上手执笏板的文官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道上的勋臣石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神道石人像,远处是棂星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神道末端回望碑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整个神道并不是直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神道尽头,回望石像,远处是碑亭和大红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帝后入葬途中,必经棂星门,又称龙凤门,在十三陵石像群以北的神路上。门南向,三门并排,其间联以红色短垣,柱头的云板和异兽,构成门上的装饰,结构奇特。三门额枋中央,都有一颗石琢火珠,故又称火焰牌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棱恩门南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棱恩门的北面外观以及二进院中的琉璃瓦燎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陵第一进院落的碑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差不多同一角度。赫达重来时再次留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祾恩门望向第一进院落中的碑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院落中向东望向碑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祾恩殿,重檐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是国内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殿下有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御路石雕刻有祥云、升龙、海马、海水等图案,工艺精湛。大殿内“金砖”铺地,支撑殿宇的60根金丝楠木大柱,用材粗壮,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材佳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上一张照片对比可以看出,赫达是不止一次来到长陵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陵祾恩门。祾恩殿的功能是祭祀,祾恩门相当于是这座大殿的仪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陵第二进院落里用于焚烧祭品的琉璃瓦祭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祾恩殿看陵门的南立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长陵的祾恩殿看陵门的南立面。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祾恩门望祾恩殿,大殿屋檐有明显破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祾恩门望祾恩殿。与上图相比,祾恩殿屋檐破损部分已经修缮完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祾恩门望祾恩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祾恩殿内,有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殿宇,用材粗壮,极为珍罕。殿内除天花格子外均保留楠木原色,宛如一片楠木森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院落中古森森,右侧是祾恩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祾恩殿望祾恩门,院落中多杂草,院中两侧各一座琉璃瓦燎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祾恩殿三层台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院落中的琉璃瓦燎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处山脉绵延,一座碑亭在山脚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陵第三院落,方城和明楼的南立面,前面是石五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陵祾恩殿前台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透过拱门可以看到棂星门和方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拱门望棂星门和方城明楼。棂星门清代叫二柱门。明清帝陵的二柱门设置始于长陵,终于清慕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一角度,赫达换了一个时节重来,再次留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一场景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棂星门和方城明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陵的方城和明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明楼上望石五供和棂星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院落中的树木和残损的建筑构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长陵方城内部向外看,可以看到石五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又是同一角度的留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方城南望,石五供,再前面是棂星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陵第三进院落,可以看到石供案和石五供。下供案上五供,中为香炉,两侧为烛台与花瓶,石五供也是长陵的首创,此后历代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陵第三进院落中的棂星门,其背景是方城的南面,方城之上矗立着明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望长陵,山势巍峨,只有陵区树木葱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远望长陵,突出的建筑应该是方城明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绵延群山包围的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