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乐群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篇原刊于2012年版《百年大中路》,经浔阳区政协文史委授权转发。
原编者按
过去在九江大中路经营绸缎布匹者,多数为安徽籍人,号称“徽帮”。然而号称“本帮”者,却多数为湖北籍和江西内地人。
在九江市大中路的西段,原有一家“公和绸布店”(店址在原大中路 895 号,现大中路 176 号,德润里旁),它也是九江比较知名的老字号绸布店。
今大中路176号为公和绸布店原址
公和绸布店创办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创办人吕中生,出生于 1915 年,湖北广济县人,早年靠挑货郎担起家,走村串户贩卖布匹和日用百货,后来在广济县梅川镇开布店,有些节余后就来到九江发展,先是和别人合股开布店,后来自立门户创办了“公和绸布店”。
在公和绸布店店堂内,高悬“公和绸布”四字金匾,两旁配上“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字。公平待客,和气致祥,就是公和绸布店的店风,也是公和绸布店经营之道的精髓,长盛不衰的秘诀。
货源采购:公和绸布店非常重视进货,并根据时代不同、季节不同、销售对象不同、顾客购买心理不同,制定不同的进货计划。当时公和绸布店的货主要从上海、汉口采购,由于货物新潮,深受百姓的喜爱。
商品销售:公和绸布店既有薄利多销的商品,又有高价出售的商品。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公和绸布店经常派人以普通顾客的身份,到其他绸布店去探听各种商品的零售价,然后再订出稍低的价格出售,从而造成公和绸布店的商品比别的地方便宜的声誉。
公和绸布店原址(约2014年)
吕中生还采取“买布放尺”的策略来吸引顾客,所谓“买布放尺”,就是顾客到公和绸布店买布,买一尺给一尺一寸,买一丈给一丈一尺。这种做法,为公和绸布店招徕了大批购买力不高的普通顾客。对待顾客热情,也是公和绸布店招徕顾客的一个重要方法。顾客进店后,店员马上过来热情招呼,并根据顾客的衣着和言谈话语,体察他们的心理,尽量给以迎合。在介绍商品时,一般是先介绍中档的,如果顾客嫌贵,就拿价格较低的,反之,就拿价格较高的,同时要抓住机会推销积压品。因为店员售货非常主动,经常把大批的货物摆在顾客面前,并且递茶送水,顾客一般都不好好意思不买。
吕中生深知,达官显贵是高档商品的主要购买者,拉住他们不但可以提高公和绸布店的声望,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他们身上赚到更多的钱,所以,对待他们格外热情,而且还经常主动送货上门。公和绸布店刚一开业,便与同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当时,大中路已有不少布店,如锦章协华、大丰等都是它的竞争对手。为了创出公和的牌子,吕中生采取了系列的有力措施:门面装修一新、店堂布置得干干净净,商品薄利多销,服务热情周到。很快确立了公和的应有地位。
2024年大中路西区改造后的公和绸布店原址 摄影:吕乐群
布店店规: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仍然是一份上好的管理规章,可换操作性非常强。如:凡我同人都是好人,不是怕你故意违规,而是怕你误犯,才订立这个店规。所列店规共十八条。第一条,“铺务首要克已怒人。”讲明了“伙计同心,黄土变金”的道理。其他各条,包括支账、告假、就医、饮酒、禁赌、禁毒、禁嫖等等,都有明细规定。其中有这样一条,“如有亲友买货,不准自己经手。关照别人照料,既不误公,又主动避免嫌疑”。道理说得够透了。
1937 年,日军侵华,抗战爆发后九江沦陷,吕中生一家回到广济老家躲难。抗战胜利后,公和绸布店重新复业。1949 年九江解放,吕中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购买爱国公债,公私合营。吕中生自己也到张官巷口的国营布店任营业员。十年浩劫中,吕中生也受到冲击,抄家挨斗。文革以后在市第四百货商场绸布专柜任营业员,工作任劳任怨,勤勤勒肯,多次被评为优秀员工,他于 1980 年退休,1990 年病逝,享年 75 岁。
2024年大中路西区改造后的公和绸布店原址 摄影:吕乐群
【编后记】
作者是公和绸布店创办人吕中生的侄子。我在编辑这篇文章时,特别请吕老师去现场拍摄了照片。文史文章有了配图,才能更生动,也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讲述近现代历史的文章,配图尤为重要,但绝不可胡乱配图,那些影视剧一类的图片,反而让文章降低了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