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什么?蛇年其实是猫年?十二生肖中有猫无蛇?
临近农历蛇年,社交平台上一条“古代壁画中十二生肖图有猫无蛇”的视频引发关注。这段视频展示的是湖南维山墓中的一部分壁画,其中的“十二生肖图”别具一格,包含了猫而未见蛇的身影,其余生肖则与现代流传的版本无异。这一现象引发众多网友好奇:为何十二生肖有不同版本,广为人知的版本里又为何没有猫?
丨狸猫换太子“蛇”
维山古墓于2006年被发现,是当地少见的古代壁画墓,虽历经破坏,但主要壁画保存完整。从其规格与画风看,墓葬规格不高,壁画绘制少受官方规制,风格活泼有趣。这些壁画对于古代物质文化、社会生活与艺术史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兽面人身十二生肖图。(图片来自网络)
专家们经过细致考证,推测墓葬的年代可能属于晚唐五代时期,距今已有大约1300年的历史。在墓室的壁画上,生动排列着十二个兽面人身的形象,它们的头部依次为猴、猪、鸡、虎、马、羊、狗、猫、牛、龙、鼠、兔,且身着古代文官的服饰,手持笏板,显得庄重而神秘。
有趣的是,维山古墓壁画中的生肖,与现行版本相比少了蛇,却多了一只猫。这一发现引发网友热议,有人戏称“看来马上就要迎来猫年了”,“属蛇的人或许该属猫了”,还有人幽默地联想到“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笑称“太子是蛇”。
实际上,早在2010年,相关媒体就对维山古墓壁画中的十二生肖进行了探索。除了蛇的缺席外,壁画中的生肖排列顺序也与现代有所不同。作为壁画发掘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时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的胡彬彬指出,现行的十二生肖体系定型于宋代,而在宋代之前,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生肖习俗与主流差异明显。这一发现进一步印证了维山古墓壁画的年代应在宋代之前。
丨最初十二生肖是用来纪日的
了解不同版本的十二生肖后,或许你会问:它们从何而来?为什么是十二种动物呢?
事实上,生肖是地支在民间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古代采用干支系统来记录年、月、日、时,其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则构成了“十二地支”。
天干与地支依序配对,构成干支纪法,用于干支纪年,六十年一循环。考古发现显示,早在商朝帝乙时期的甲骨上,就已经刻有了完整的六十甲子。然而,生肖的出现时间相对较晚。
▲2023年5月14日,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展出的刻辞卜甲。(图片来自中新社)
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小雅·车攻》记载“吉日庚午,既差我马。”这里的“吉日庚午”指庚午日,而非年份,已经透露出中国在春秋时期开始逐渐将地支与动物相联系的趋势。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大量秦国竹简,即云梦秦简,其中《日书》的文献明确记载,十二生肖是用来纪日的。不过,当时的生肖排序与现在有所不同,其名称及顺序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字无法辨认)、巳虫(蛇)、午鹿、未马、申环(猿)、酉水(雉)、戌老羊、亥豕(猪)。除了辰字无法辨认外,只有马、羊、犬三个属相与现代不同,其余大部分与后世流行的属相一致。
从秦简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动物与年份之间还没有直接的联系,十二种动物及其排列顺序也尚未固定。今天的十二生肖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只是有了初步的雏形。虽然生肖与地支已经相互对应,但还未被用作纪年或推测年命。
丨那么,猫呢?
关于生肖动物及其排名的由来,我们熟知的故事版本是:玉帝封生肖那天早上,老牛走过老鼠家门口。老鼠想了个坏主意,爬到牛的头上。等到了南天门,老鼠就从牛头上跳了下来。本来应该牛第一个到,这下老鼠倒抢了先,而牛却变成了第二个。猪因为胖,跑得最慢,排行十二。
实际上,十二生肖的排序很可能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以及动物的习性有关。例如,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被认为是老鼠最为活跃的时刻,且老鼠身兼阴阳,因此被赋予了子时的象征。丑时(凌晨1点到3点)则是牛开始耕作的时间,寅时(凌晨3点到5点)因古人认为“寅”有敬畏之意,而古人最怕的动物是老虎,寅即虎。以此类推,每个时辰都与一种动物的特性或活动时间相对应。
▲一只猫咪在一盘寿司后面露出了惬意的笑容。(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提到夜晚活动的动物,人们自然会想到猫。但为何十二生肖里没有猫呢?在现代中国,猫是极为常见的宠物,饲养率仅次于狗,人们与猫的接触频次甚至高于十二生肖中的许多动物。
但在古代,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汉代以前,中国尚无家猫。史料记载,猫最早由埃及人驯化,7000多年前就融入古埃及生活。而在中国,对猫的了解始于东汉时期,但此时十二生肖的排序早已尘埃落定。
虽然虎、蛇等野生动物也未被驯化,甚至龙这一神话生物根本不存在,但它们在古代中国的动物崇拜和图腾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被纳入了生肖体系。(完)
综合封面新闻、红网等
编辑:周佳蕾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