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北京科技大学近日正式揭牌了三个新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未来城市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其中,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是由原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更名而来,未来城市学院则接管了原土木学院下设的土木工程系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这个重大的院系调整,不仅仅是一次名称上的改变,更是一次学科发展战略的深刻转型,尤其是土木类专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塑。

近年来,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寒冬”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不争的事实。曾经炙手可热的土木工程,如今逐渐“降温”,多个高校纷纷宣布撤销相关专业。2024年,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山东大学等在内的多所知名高校宣布停止招生土木水利相关硕士专业,甚至一些高校宣布将土木工程类专业列为撤销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过去三年中,土木类本科专业撤销的数量逐年增加,2023年单年撤销数量跃升至30个。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传统专业的冷落,令许多学子开始对这个行业的未来产生疑虑。以往“天选”的土木专业,近几年却被称为“中国大学跌得最惨的专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土木行业的困境,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在一次论坛中指出,土木工程的传统建造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必须加速转型。而转型的路径,就是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智能建造的全面发展。随着AI、大数据、5G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土木工程正在加速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走向新一轮的技术飞跃。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自2017年智能建造专业正式获批以来,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数量逐年攀升。到了2023年,智能建造专业已开设154个,成为新工科专业的典型代表。虽然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人数尚未达到土木工程的规模,但它已逐渐成为土木类专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然而,智能建造虽然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市场接受度和实际应用的挑战。一些学生表示,智能建造更多地是土木工程与计算机、自动化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但在某些学校,专业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还未完全到位,导致学生在就业时仍面临一定的知识短板。

除了智能建造,许多高校也在尝试通过专业“更名”来为土木类专业注入新活力。比如,同济大学推出了“土木工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多个方向模块,实现专业的个性化发展。与此同时,同济大学还开设了与数学、力学、创新创业等领域的跨学科合作班,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

此外,随着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一些高校已开始尝试开设第二学士学位课程,为土木类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提升机会。这些创新措施,旨在通过“专业+”的模式突破传统学科局限,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在北京科技大学的院系调整中,未来城市学院的成立是应对土木专业困境的重要举措。未来城市学院将聚焦国家韧性城市建设、城市更新、城市安全等领域,培养适应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需求的高水平人才。尤其是在城市安全、城市运维等专业方向的培养上,未来城市学院的布局显示出对土木类专业未来发展的战略眼光。

虽然土木工程专业面临着行业萎缩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但随着学科转型的深入,土木类专业的学生和学者正在迎接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新时期。智能建造、数字化转型和跨学科融合,将成为土木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推动行业从“寒冬”走向“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