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作为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核心难题,始终是全球医学研究的焦点,其高发病率、致残率与病死率,使得心衰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2024年,心衰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在基础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还在临床应用上也展现出了新的希望。随着对心衰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理解,新的治疗策略和药物不断涌现,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预后。为此,康迅网特邀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系统介绍2024年心衰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专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医院 杨杰孚教授

北京医院心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专业方向:心脏起搏及电生理、心力衰竭、复杂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22)及中国医师奖等10余项。

主要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第六届及第七届);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心衰学组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病分会副会长。中国介入心脏病杂志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编委。

牵头制定“2014及2018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及专家共识等10余个,参与全国高等院校教材编写。主编《心脏病药物治疗学》《心脏急诊》等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牵头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

一、指南与共识引领诊疗规范

(一)中国心衰指南全面更新与基层指南的强化

在2024年,心衰领域迎来了新的规范性指导。《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已然发布,它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研究,对诊疗流程进行了深度的精细化改进,从精确的诊断指标分析到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全面提升了治疗的精确度。与此同时,《中国心力衰竭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也应运而生,为基层医疗提供了专门的行动指南。这份指南继承了2019年基层指南的核心内容,并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国际先进理念接轨,以简洁而实际的笔触,勾勒出了基层诊疗的清晰路线图。它积极倡导分级诊疗的实施,为基层医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供了心衰的高质量医疗服务路径,确保了基层诊疗的标准不亚于城市水平,巩固了分级诊疗体系的基础,并促进了医疗服务的均质化发展。

(二)专家共识精准把控

《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以及《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相关高钾血症防治专家共识》等众多权威文件的发布,共同构筑了心衰防治的坚固防线。早期筛查的共识特别关注了那些无症状但处于高风险状态的人群,依托创新的筛查技术和多元化的风险评估模型,精确识别潜在患者,推动早期干预的时机提前。而关于高钾血症的防治共识,则如同“定海神针”,为心衰的药物治疗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它详细分析了导致高钾血症的原因,建立了全面的监测体系,规范了降低血钾的流程和药物选择标准,有效避免了高钾血症的风险,确保了药物治疗的连续性和安全性,为提高心衰综合治疗效果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持。

二、流行病学研究洞察心衰预后

杨杰孚教授领导的北京医院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关于中国心衰患者病死率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一成果成功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研究数据显示,患者出院后30天、1年、3年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4%、13.7%和28.2%,其中心血管疾病作为主要死因的比例高达71.5%。此外,研究还发现,遵循治疗指南的程度与病死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一突破性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全球心衰流行病学的研究资料,而且为我国的心衰防治工作提供了明确的靶点,强调了遵循治疗指南的紧迫性。该研究深入探讨了导致死亡的复杂因素,揭示了年龄、合并症、治疗方式等潜在的死亡风险因素,为改进预后预测模型和制定精准干预措施提供了坚实的实证基础。研究成果推动了临床实践从依赖经验向数据驱动的转变,有助于医疗资源的精准配置,从而提高整体的防治效果。

三、药物治疗多点突破

(一)新型西药优势凸显

非奈利酮作为一种新兴的第三代非甾体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前两代相比,非奈利酮在选择性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不良反应也得到了显著的降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非奈利酮对于那些同时患有心衰和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来说,疗效尤为显著。它能够有效地减少心衰患者的再住院率,这一点在欧洲心脏病学会大会上公布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基于这些成果,非奈利酮荣幸地被纳入了2023年欧洲指南中,成为了心衰合并慢性肾脏病和糖尿病患者的一类推荐药物。

(二)中药瑰宝大放异彩

芪苈强心胶囊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获得了显著的声誉,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新立教授开展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结果有力地证明了该药物在标准治疗方案之上,能够进一步优化心衰患者的预后效果。它不仅能够降低患者再次住院的概率和病死率,而且还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一成就为中药的国际化进程贡献了重要的力量,并且激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中药在心衰治疗方面潜在能力的探索热情。

(三)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EMPACT-MI研究展示了恩格列净在降低高风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衰风险方面的显著效果,无论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均能有效减少风险,扩大了其适用范围。这一发现暗示了恩格列净在心肌梗死后心衰一级预防中的关键作用,重新定义了临床用药的决策逻辑。在SOLOIST-WHF研究中,索格列净作为双重抑制剂,展现了其在改善近期心衰恶化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潜力。其双重阻断机制的协同作用,精准调节了代谢和血流动力学,为易受伤害的心衰患者提供了“保护伞”。这些研究深化了对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类药物作用机制的理解,并指导了研发工作向多靶点协同、多功能整合的方向发展,为心衰药物治疗树立了新的典范。

四、非药物治疗成果丰硕

(一)器械治疗长期获益明晰

一项针对轻度心衰患者进行的植入器械对比研究揭示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结合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在长期随访中的显著优势。研究结果显示,在十年以上的随访期内,接受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患者相较于仅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患者,其生存时长有显著延长。这一重要发现由《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刊载,为临床医生在选择心脏植入器械时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有助于指导心衰患者进行更为精准的器械治疗决策。

(二)三尖瓣反流治疗进展斐然

针对三尖瓣反流的临床试验,研究团队集中关注了超过300例患者,通过短期至1年的随访观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尽管目前尚未完全获得关于心衰引起病死率的长期跟踪数据,但初步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法已经成功地降低了患者的再住院率,并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项研究为三尖瓣反流的治疗领域开辟了新的途径,有望彻底改变心衰合并三尖瓣反流患者的管理方式,为他们带来更加积极的治疗前景。

在2024年,心衰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指南的完善、流行病学的深入剖析、药物创新的突破以及非药物治疗的进一步发展,这四个方面齐头并进,共同推动了心衰防治工作的全面进步。这些努力不仅为全球范围内的患者带来了福祉,而且持续增强了对心衰的防控能力,开启了心衰防治的新征程。

审稿丨北京医院 杨杰孚教授
编辑丨杨坤
审核丨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