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的一天,周恩来亲自设宴邀请越南外宾长征同志吃饭。怀仁堂宴会厅是接待外国宾客最多的地方,这次的宴席也同样设在这个地方。作为国家的总理,周恩来主要负责的就是外事工作, 所以他出现在餐桌旁的时候比其他中央领导要多得多。
吃饭前,国宴女服务员敲开了门,捧着盘子,递上热毛巾之后,一向从来都不主动发脾气的周恩来,这次却罕见地大动肝火了,甚至还是当着外宾们的面,生平第一次向服务员发了火,说道:“你简直岂有此理!”
这是怎么回事呢?当时在饭桌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温润如玉,谦恭和善的周总理能如此生气?
待外宾的礼仪
这位名叫长征的越南外宾,原名叫邓春区,早年曾参加过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后因参加反对法国的示威游行被捕入狱。在此期间,他坚守革命的初心不变,在革命年代数次大起大落,更加磨砺并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
后来邓春区担任了越南劳动党书记,成为了国内的亲华派领袖。因为向往毛主席在1934年领导红军主力进行了2万5千里长征,一举改变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壮举,因此在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长征。
面对他这次的访华,周恩来也早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越南外宾访问中国,大部分时间都是来要东西的。此前在一系列的战役中,我方已经无偿支援越南高达200亿的军费粮款,还不算吃穿和军事援助。
但越南方面却仍旧不满意,每次来华都认为支援得太少,款项根本不够用,所以双方的谈判工作都并不顺遂,甚至还常常发生争执和冲突, 很不愉快。
没想到这次越南再次狮子大开口,让我国外交人员大感吃不消,就连周恩来在接待时,说话也难免带上了一丝威严和冷峻。但考虑到对方从国外跑来,也不容易,而且又都是社会主义革命同志,信任中国,所以对此周恩来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对策,最后就提议暂时休会。
随即周恩来就打电话通知厨房,准备国宴,准备陪同越南方的外宾们吃饭,来暂缓一下紧张的商讨氛围。宴会开始前,服务人员捧着托盘,来给首长同志们拿热毛巾擦手。结果一位服务员最先直奔自己而来,周恩来发现后顿时心头一紧,对服务员使了个眼色,让她先给长征同志递过去。
可是,这名女服务员没有经验,还是继续给周恩来递毛巾。而周恩来也一直不动盘里的毛巾,随后继续再一次使眼色,女服务员愣了一下,还是没有明白周总理的意思,又把热毛巾再次举到周恩来的脸前。
影视剧相关片段
周恩来依然没有接,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眼色都没能理解,场面还变得十分尴尬。本来和越南方之前的谈判就有些压着火气,这下周恩来彻底发火了,这是绝少发生的事,于是当场就带着怒气说了一声:“你简直岂有此理!”
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从一向和蔼可亲的周总理的口中说出来,当场气氛就完全陷入凝固了,女服务员心里委屈,端着盘子就流泪离场了。退出来后,其他人都立即围上去问她是怎么回事。女服务员抽泣着回答说:“我给总理上毛巾,他就给我使眼色。”
老服务员们听了后都若有所悟,说道:“你肯定是没给客人先上。”女服务员委屈地说:“我看就总理官最大,才先给总理毛巾……”
招待外宾时,周恩来一向都是用眼神指挥服务员的。比如此前在上菜时,他的目光一滑,服务员便能明白过来,不许从客人身边上,要从自己身边上。若不方便,周恩来便会直接起身让开,待上完菜之后才再次坐回座位。因此周总理的眼神,对老服务员来说都很熟悉了。
周恩来送走了越南的外宾客人们之后,面色阴沉的又特地返回来,跟进了这次的失误,他问向所有人:“你们这里归谁负责,谁是负责人?”总理的一连串追问,让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低下了头,谁也不敢贸然答应,准备迎接总理的训斥。
但没想到周恩来下一秒却突然自我批评了起来,他说:“发脾气也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刚才我态度不好,请你们原谅,但我也要批评你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先宾后主,先女后男的外交接待礼仪我讲了好几遍,今天还是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你们对这件事要提高一下认识,吸取教训,以后类似的事情绝不允许再出现。”
不仅是服务人员,有时其他国家领导人和周恩来一起接待外宾,碰到没有在意外交礼仪的情况时,也会遭到总理的批评。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周恩来前去机场送别柬埔寨领导人西哈努克亲王离京,一起送行的还有罗瑞卿、刘亚楼等几位高级干部们。这一天恰好有场足球比赛,是中国队对印尼队,机场送行的很多领导干部们也都是超级球迷,因此在送客的过程中,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担心会耽误了看球,显得有些心神不宁。
机场上,宾主双方都笑容可掬,亲切握手、拥抱、告别之后,大家目送着西哈努克一行人走进了飞机舱门。但机舱门还没关上,罗瑞卿和刘亚楼就互相递了一个眼色,便迫不及待地往机场大门口走去。早已心不在焉的将军们一看有领导们带头,便三三两两开始陆续往大门口走了。
周恩来本来是满面春风地站立着,静等飞机升空,结果回头一看,脸色瞬间勃然大变。但他也马上镇定了自己的情绪,对身边的秘书说:“你跑步去,告诉机场门口,一个也不许放走,谁也不准离开,都给我叫回来。”
秘书遵命赶紧跑到门口,吩咐警卫不许放走一个人,然后又招呼那些干部们,说:“总理有事,请你们都回去。”心思早已飞奔到足球赛场的这些领导和高级将领们,此时也没有领会到周恩来的意思,只顾着惋惜球赛,说道:“这下开场是彻底看不上了。”
后面还有的在安慰道:“没关系,精彩的还在后面。”有的在发表议论:“有时候越往后越精彩,有时候越往后越没意思,要看比分咬得紧不紧……”一行人你一言我一语说说笑笑地原路返回,重新齐刷刷地站在了周恩来身后。
周恩来始终都站在原地,并且目视着飞机,看着飞机飞走,逐渐消失之后,才重新转过身来,先是自顾自地和前来送行的外交使节们告别, 直到外交使节们最后也全都离开了,周恩来才开始面对那些将军,站好后对他们说:“你们都过来。”
大家此时还不知道此时发生了什么,当他们走近总理面前后,就猛听耳边一声喝问:“你们学过步兵条例没有?”大家轻松的表情和状态立即戛然而止。将军们发现周恩来面色冷峻,也都屏声静气,马上立正站好。
“步兵条例里哪一条规定总理还没有走,你们就可以走了?你们当将军能这样?在部队里,首长没有走,下边全走了,这样行吗?”机场上一时间变得静悄悄的,将军们也都再不敢去想看球的事了。
“客人还没走,机场已经没人了,人家会怎么想?你们是不是不懂外交礼节?那好,我来给你们上课。”周恩来的声音不高不低,讲话也不紧不慢,从最基本的外交礼节开始说起,“按外交礼仪,主人不但要送外宾登机,还要静候飞机起飞,飞机起飞后也不能离开,因为飞机还要在机场上空绕圈,要摆动机翼……”
周恩来一字一句地讲了15分钟,讲完后抬腕看一眼表,缓缓地继续说道:“我知道你们着急是想回去足球赛,我叫住你们,讲15分钟你们早都知道的道理,是为什么?就是要让你们少看点球赛才能印象深一些。好吧,现在咱们一起去吧,还能看半场球。”
最终,周恩来就用少看15分钟足球赛的“惩罚”,让将军干部们都对这次的外交礼仪有了一次很深刻的印象,从此之后大家都再也不敢提前离开送别场合的画面了。
外交事务中的几次发火
周恩来在工作当中的发火,都源于对工作的严格、认真、负责,特别是在外交工作时,往往对本国外交事务的方方面面都是出奇的严格,甚至向这样发火的事情曾多次发生。
1953年的一天,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做报告,当他谈到一部故事片,《翠岗红旗》的时候,平时不轻易发火的他,竟严厉地批评了这部影片的领导人。原来,不久前这部影片被中国代表团拿去参加了东欧一个国家的国际电影节。
期间放映的时候,意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人都觉得我国这部故事片形象地涵盖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如此内容丰富、格调高尚的影片当时很受大家的喜爱,最后由多国组成的评委们几乎一致推选这部影片获奖。可是,令人不解的是,我国代表团的领导们却坚持不接受这个奖项,并再三自甘居后地说明影片不配获得大奖的一些原因。
这样的举止瞬间让各国的评委们一下子被中国代表团的思维感到疑惑了,甚至是目瞪口呆,因为每个国家代表都在想方设法地让自己的影片获奖,如今居然有像中国这样如此谦虚,不想获奖的电影代表团。
当周恩来听说了这件事的整个过程之后,就在这次会议上提了出来。他这次是真的少有的生气,非常严厉地批评说:“这是一种民族自卑感在作怪!”随后逐渐越发激动起来,将浓黑的两道剑眉一挑,高声斥责道:“这简直不像解放了的新中国人民的代表!” 面对周恩来如此突然的声色俱厉,一时全场给吓住了,受到了很大的震动。
当时参加会议并坐在前排左角上的一个工作人员,对这个场面一直记忆深刻,他回忆说:“在我的记忆中,只见过他(周恩来)一次真生了气,发起火来……我似乎听到他那一向可以撑船的胸怀中怒涛翻滚,生动可亲的面孔变得无比严峻。”
但是涵养很深的周恩来并没有在会议上就此一发不可收拾,点到为止地发火之后,随即努力平复了自己的心情之后,便重新恢复到以往的温和状态,同时开始向大家道歉:“请原谅我发这么大的火,我周恩来也是有人的感情,有七情六欲嘛!”
周恩来发火之后,能快速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重新回归平静来讲话,指出其中的不足和需要改正的地方,这也是十分让人敬佩的一个优点, 也是值得每个人都学习的地方。
1972年9月开始了日中的破冰之旅,在谈判期间的几天几夜里,周恩来废寝忘食,对每个细节都兢兢业业、细致周到地打理好,生怕出半点差错,造成什么不可预想的影响。
一天,一份提及到日本新任首相田中角荣的材料,送到了周恩来的手里,一看内容,他的脸就迅速沉了下来,于是便对参加这次谈判的翻译等几位工作人员没好气地说:“你管这个干什么?你还来干扰我的时间,如果我不看,我送到毛主席那儿去,老人家这么大岁数了,还看这种材料吗?你们到底明白不明白我们在做什么事情?”
被训斥之后,大家都很理解总理当时的心情,也马上意识到了工作上的疏忽和不妥。他们明白,总理是希望集中力量来完成这个重大的突破,希望自己的部下能懂得他、了解他。为此,大家重新立刻对工作流程进行了认真地纠正与完善。
待宾心如细丝
一次,越南代表团访苏归来,一见面便向周总理诉苦:“我们这次去苏联,真是一顿饱饭也没吃过啊。”“十几天,一个盘子里只有两小片马肉,两片西红柿,真是一天也不想多呆……”周恩来明白这些朋友的意思,当天餐宴前特意交代服务人员:“搞得丰盛一些。”
这次的越南代表团规模很大,由胡志明带队,宴会开两桌,分别上了十几道大菜。当时,国家是定有接待标准的,本国工作人员的伙食标准是一天4角钱,外宾标准高一些,国家领导人11元,工作人员6元。
那时的一级大对虾也不过几角钱一斤,市场上花一元能买回好几只活鸡。最后,桌上的十几道大菜以及主食,全都被宾客们吃光了,汤也喝过了,大部分人都已经放下了筷子,整个餐桌上就只剩下一个盘子里的两只鸭翅。
一位分管的同志看宴席吃得差不多了,便附耳请示:“总理,我调车送客吧?”周恩来没有回答他,而是把手轻轻朝后摆一下。这时,一位越南客人的筷子伸向鸭翅膀:“我打扫一只吧?”胡志明听到后便开口说:“打扫干净。”
紧接着,另一位客人的筷子也伸向了另一只翅膀,说道:“我也来一只。” 等到两位客人都把鸭翅吃完之后,周恩来才笑着问:“大家都吃好了吧?”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才让服务人员去安排车辆送客。
还有一次,柬埔寨的领导人英萨利和他的夫人一起来中国访问,在一行人都住下之后,周恩来前来看望和会谈。当时正是隆冬期间,谈话结束之后,周恩来叫住了中联部有关负责的同志,问道:“知道我为什么留下你吗?”大家都看着总理摇了摇头。
周恩来望着中联部的同志继续说道:“英萨利同志来的时间不短了,你们难道没看到吗?他们还穿着单衣,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此时工作人员才反应过来,连忙道歉:“我们疏忽了……”
“仅仅是疏忽吗?”周恩来语气变得严厉起来,“他们来自抗美斗争的前线,是我们的同志和兄弟。不要忘了我们在井冈山和延安的生活。”随后,周恩来要求他们立刻去准备一些过冬的衣物,送到英萨利夫妇的房间。
周恩来能在整个世界赢得广泛的尊重,不仅在于他从政的大智慧,也在其于细微之处的真诚待人。除此之外,在来中国访问的外国元首们面前,周恩来也毫不掩饰会向他们展示一些中国艰苦朴素,努力奋斗的一面。
20世纪60年代,阿尔巴尼亚和苏联关系恶化,苏联中断了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于是便向中国求助,还提出了庞大的援助清单。当时中国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面对阿方的“狮子大开口”,周恩来非常委婉地拒绝了这一难以承受的援助。
这一决定让对方很不理解,他们觉得中国是个大国,这一点援助算不了什么。于是会议便陷入了僵局,周恩来决定暂时休会,并且准备邀请阿国代表团去到农村参观。
1965年5月21日,在周恩来等陪同下,由阿尔巴尼亚代表团来到了大寨。为招待好这些外国贵宾们,山西相关的部门还特意提前从太原请来厨师、服务员,提前带上原料、饮料、餐具等装备来到大寨做准备。
没想到周恩来一下飞机就向山西省省长等人交代,他陪阿方的同志们前来是来接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教育的,不要不切实际地用山珍海味来款待客人,而是要给客人们都准备可口实惠的“大寨饭”,如果上肉菜的话,也只有一两个就够了,决不许铺张浪费。
一行人在接待室稍事休息了之后,就开始进行参观。在大寨书记陈永贵等人的陪同下,首先参观了大寨展览馆,讲解员向来宾们详细介绍了大寨坚持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贫困的旧大寨建设成为新大寨的过程。
从展览馆出来,周恩来和外宾一行又兴高采烈地登上虎头山,1963年自然灾害中遭到严重破坏的土地,现在已经修整得焕然一新。看到了当地人种下的一片片茂密的树林,以及大寨人大搞农田建设情况,不仅周恩来大肆称赞,就连外宾们都感受到了当地人不辞辛苦和艰苦创业的气氛和精神。
期间周恩来还对外宾说:“这些土地都是大寨人一担土一担土从远处挑来的,很不容易,是用汗水换来的。可以说是‘千里万担一亩田’。”
周恩来陪同贵宾参观走的路线,转一圈就是4公里。中午吃饭的时候, 按照周恩来的吩咐,餐桌上为阿尔巴尼亚客人准备的是大寨的家常饭:玉米面窝窝头、小米稀饭等当地的主食,还有四菜一汤,喝的是大寨的高粱白酒。
周恩来香甜地吃着窝窝头,喝着小米稀饭,满意地对外宾们说道:“这个饭很好吃。”之后,他在席间还以大寨精神为话题,介绍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以启发他们“以自力更生为主,依靠外援为辅”的道路。
参观结束后,在干部座谈会上,陈永贵又向贵宾们和周恩来介绍了当前生产情况,他说:“1965年要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宾主们之间最后还互赠了礼品。阿尔巴尼亚贵宾们当下也立即表示:“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一定要学习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设自己国家的宝贵经验。”
返京后,双方继续会谈,对方表示,他们理解周恩来拒绝他们的理由,当即也表示愿意收回最初的请求。周恩来以带外宾们一起感同身受中国一些地区的生活环境,感受当地百姓们一起打拼,自己来创造幸福生活的状态,让他们明白了就算没有外援的支持,自己也能发展的很好的道理。
周恩来温文尔雅、谦和忍让,是大众们普遍对他的共同认知,但透过他“金刚怒目”的一面,我们才能够看到性格更为丰富、形象更为立体的周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