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60到90年代,台湾社会的经济发展可谓风光无限,当地民众甚至用“台湾钱淹脚目”来形容当时的富裕程度。台当局对此相当得意,还常常把“台湾经验”挂在嘴边当口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一进入21世纪,台湾的经济增速就开始放慢脚步了。这其中,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是一方面原因,而政党之间没完没了的斗争导致的内耗,也是重要因素。特别是民进党上台之后,台湾经济衰退的局面不但没好转,民进党当局还总拿一些看似漂亮的数据出来,声称台湾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前景一片光明。可这些纸面数据真能反映实际情况吗?

有一组数据显示台湾经济表现好像“挺不错”。美国财经杂志《环球金融》发布的“2024年全球百大富有国家和地区”榜单里,台湾地区人均GDP高达76858美元,在全球排到了第14名,甚至超过了日本(第36名)和韩国(第30名)。但在这些亮眼数字背后,却是“台湾看似富有,老百姓日子却全球最艰难”的现实。要弄明白这背后的原因,得先从台湾的“中产阶层”说起。

一般来说,中产阶层指的是那些有一定经济独立性的人,他们有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在社会发展和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像医生、律师、银行家、工程师、会计师这些传统职业,还有程序员、社会工作者等新兴职业,都常被认为属于中产阶层范畴。可现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少处于中间收入水平的人其实并不富裕。

在台湾,中产阶层的定义比较模糊。按照广义标准,台湾中产阶层年平均薪资是67万元(新台币,以下同),算下来月平均收入大概是5.58万元;中位数收入是50.6万元,对应的月收入是4.21万元。从这些数据能看出,要是用薪资来界定中产阶级,他们每月收入大概在4 - 5万新台币之间。要是再看看那些自认属于“中产阶层”的人群,他们平均拥有700万元资产,一个三口之家平均月收入差不多是14.33万元。可就是这些本应是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中产阶层,如今却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

这几年,台湾的房价和物价涨得飞快,很多中产家庭被压得喘不过气,生活质量是一天不如一天。而且,少子化、高龄化这些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冲击着中产阶级原本的价值观。以前大家都很看重的“稳定工作”和“养儿防老”观念,现在根本没人追捧了。再加上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台湾中产阶级又多了新的竞争压力。在台湾,月收入能到10万元的家庭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更别提那些工资更低的基层民众和超过180万的弱势群体了。现在台湾流浪人口数量还在一年比一年多。

反观台湾的富裕阶层,尤其是地主和大企业家,他们靠着世代剥削积累财富,还不用交税,也不用工作,整天就忙着囤房产、囤土地。他们的财富多到超过俄罗斯,成了全球第一。全世界好像都找不到比台湾地主还富的了,可广大基层老百姓的日子却越过越惨。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实际的贫困家庭数量比官方统计的要多十倍以上,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比例超过全台人口的15%。这一切都说明,台湾的“中产阶层正在快速消失”。

面对中产阶层消失的难题,民进党当局本应该有所作为。首先要促进公平竞争,营造一个公正的市场环境,杜绝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让中产阶级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拿到应得的报酬。其次要推动产业升级,鼓励创新和研发,提升产业竞争力,这样就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中产阶层过上更好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安全保障体系,让中产阶级没有后顾之忧。

台湾中产阶层的“崩溃”不是某一个因素造成的,而是经济压力和社会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年,台湾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政治对立也越来越严重,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可民进党当局根本没有正视这些问题,更别指望他们能重建中产阶层的希望了,到头来受苦的还是广大普通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