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般涅槃经》白话译文 卷第十五

梵行品 第八之二

释提桓因继续说:‘善男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知义?菩萨摩诃萨如果能够广泛了解一切文字语言的意义,这就称为知义。

善男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知时?善男子啊,菩萨善于知道在这样的时刻适合修习寂静,在这样的时刻适合修习精进,在这样的时刻适合修习舍定,在这样的时刻适合供养佛,在这样的时刻适合供养师,在这样的时刻适合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圆满般若波罗蜜,这就称为知时。

善男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知足?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知足,所谓知足是指对于饮食、衣物、药物、行住坐卧、睡醒说话保持知足,这就称为知足。

善男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自知?菩萨摩诃萨知道自己有这样的信心、这样的戒律、这样的多闻、这样的舍心、这样的智慧、这样的去来、这样的正念、这样的善行、这样的提问、这样的回答,这就称为自知。

善男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知众?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知道这样的等于是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应当在这些人群中这样行动、这样坐起、这样说法、这样问答,这就称为知众。

善男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知人中尊卑?善男子啊,人有两种:一是信,二是不信。菩萨应当知道信的人是善的,不信的人不是善的。此外,信也有两种:一是经常去僧坊,二是不去僧坊。菩萨应当知道去僧坊的人是善的,不去僧坊的人不是善的。去僧坊的人又有两种:一是礼拜,二是不礼拜。菩萨应当知道礼拜的人是善的,不礼拜的人不是善的。礼拜的人又有两种:一是听法,二是不听法。菩萨应当知道听法的人是善的,不听法的人不是善的。听法的人又有两种:一是专心听,二是不专心听。菩萨应当知道专心听的人是善的,不专心听的人不是善的。专心听法的人又有两种:一是思考意义,二是不思考意义。菩萨应当知道思考意义的人是善的,不思考意义的人不是善的。思考意义的人又有两种:一是按照所说去行,二是不按照所说去行。按照所说去行的人是善的,不按照所说去行的人不是善的。按照所说去行的人又有两种:一是求声闻,不能利益安乐饶益一切苦恼众生;二是回向无上大乘,利益很多人让他们得到安乐。菩萨应当知道能利益很多人得到安乐的人是最上最善的。善男子啊,就像在各种宝物中,如意宝珠是最胜妙的;就像在各种味道中,甘露是最上等的;同样,菩萨在人天中是最胜最上不可比拟的。

善男子啊,这就称为菩萨摩诃萨住在大乘《大涅槃经》中修行七种善法。菩萨住在这样的七种善法中后,能够圆满梵行。

此外,善男子啊,还有梵行,指的是慈、悲、喜、舍。”

迦叶菩萨对佛陀说:“世尊啊,如果多修慈能断除瞋恚,修悲心的人也能断除瞋恚。为什么说有四种无量心?根据意义来说,应该只有三种。

世尊啊,慈有三种缘:一是众生缘,二是法缘,三是无缘。悲、喜、舍心也是这样。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只有三种,不应该有四种。众生缘是指缘于五蕴,希望给予他们快乐,这就称为众生缘。法缘是指缘于众生所需要的物品并施予他们,这就称为法缘。无缘是指缘于如来,这就称为无缘。慈通常缘于贫穷的众生,如来大师永远离开了贫穷享受第一等的快乐。如果缘于众生就不能缘于佛,法也是这样。正因为这个原因,缘于如来被称为无缘。世尊啊,慈所缘的是一切众生,就像缘于父母、妻子、亲属,正因为这个原因,称为众生缘。法缘是指不看见父母、妻子、亲属,看见一切法都是从缘而生,这就称为法缘。无缘是指不住于法相和众生相,这就称为无缘。悲、喜、舍心也是这样。正因为这个原因,应该是三种,不应该有四种。

世尊啊,人有两种:一是见行,二是爱行。见行的人多修慈悲,爱行的人多修喜舍。正因为这个原因,应该是两种,不应该有四种。

世尊啊,所谓的无量就是无边的意思,因为边不可得所以称为无量。如果无量的话,就应该只有一个,不应该说有四个。如果说有四个,怎么能称为无量呢?正因为这个原因,应该只有一个,不应该有四个。”

佛陀告诉迦叶:“善男子啊,诸佛如来为众生所宣说的法要,其语言是秘密的,难以完全理解。有时为众生说一种因缘,比如说什么是一种因缘?所谓一切有为之法。善男子啊,有时说两种,即因与果。有时说三种,即烦恼、业、苦。有时说四种,即无明、诸行、生与老死。有时说五种,即受、爱、取、有及生。有时说六种,即三世因果。有时说七种,即识、名色、六入、触、受及爱、取。有时说八种,除去无明、行及生、老死,其余八种。有时说九种,如在城经中,除去无明、行、识,其余九种。有时说十一种,如为萨遮尼揵子所说,除去生这一法,其余十一种。有时完整地说十二因缘,如在王舍城为迦叶等人完整地说十二因缘,从无明乃至生、老病死。善男子啊,就像一种因缘,为了众生的缘故,以各种方式分别说明,无量心法也是这样。善男子啊,正因为这个原因,对于诸如来的深秘行处不应产生怀疑。

善男子啊,如来世尊有很大的方便,无常说成常,常说成无常;说乐为苦,说苦为乐;不净说成净,净说成不净;我说无我,无我说我;对于非众生说成众生,对于实际的众生说成非众生;非物说成物,物说成非物;非实说实,实说非实;非境说成境,境说成非境;非生说成生,生说成非生;乃至无明说明,明说无明;色说成非色,非色说成色;非道说道,道说成非道。善男子啊,如来以这种无量的方便调化众生,难道是虚妄的吗?善男子啊,有的众生贪恋财物,我为这样的人变化自己的身份为转轮王,在无量岁中根据他们所需的提供各种物资,然后再教化他们,使他们安住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有众生贪著五欲,我以妙五欲在无量岁中满足他们的愿望,然后再劝化他们,使他们安住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有众生以自己为荣,自视甚高,我在无量岁中为他们做仆人,为他们服务,得到他们的心之后,再劝化他们,使他们安住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有众生性格固执,需要别人的劝诫,我在无量百千岁中教导、劝诫、鼓励他们,使他们的心调柔,然后再劝化他们,使他们安住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啊,如来这样在无量岁中以各种方便,使众生安住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难道是虚妄的吗?诸佛如来虽然处于各种恶劣的环境中,但不会被污染,就像莲花一样。

善男子啊,应当这样理解四无量心的意义。善男子啊,无量心的体性有四种,如果有修行,就能生到大梵天处。善男子啊,这样的无量心的伴侣也有四种,因此被称为四。修行慈心能断除贪欲,修行悲心能断除瞋恚,修行喜心能断除不乐,修行舍心能断除对贪欲和瞋恚众生的执着。善男子啊,正因为这个原因被称为四种,而不是一、二、三。善男子啊,正如你所说,慈能断除瞋恚,悲心也是这样,应当说三种,你不应该这样提出疑问。为什么呢?善男子啊,瞋恚有两种:一种能夺命,另一种能鞭挞。修行慈心能断除那种能夺命的瞋恚,修行悲心能断除那种能鞭挞的瞋恚。善男子啊,正因为这个原因,难道不是四种吗?此外,瞋恚有两种:一种是瞋众生,另一种是瞋非众生。修行慈心能断除瞋众生,修行悲心能断除瞋非众生。此外,瞋恚有两种:一种是有因缘的,另一种是无因缘的。修行慈心能断除有因缘的瞋恚,修行悲心能断除无因缘的瞋恚。此外,瞋恚有两种:一种是过去长久修习的,另一种是现在修习的。修行慈心能断除过去的瞋恚,修行悲心能断除现在的瞋恚。此外,瞋恚有两种:一种是对圣人的瞋恚,另一种是对凡夫的瞋恚。修行慈心能断除对圣人的瞋恚,修行悲心能断除对凡夫的瞋恚。此外,瞋恚有两种:一种是上等的,另一种是中等的。修行慈心能断除上等的瞋恚,修行悲心能断除中等的瞋恚。善男子啊,正因为这个原因被称为四种,你怎么能提出疑问说应当是三种而不是四种呢?因此,迦叶啊,无量心的伴侣相对分别是四种。此外,因为器皿的缘故,应当被称为四种。如果器皿有慈心,就不会有悲心、喜心、舍心,正因为这个原因,应当是四种而不是减少。善男子啊,因为修行的不同,应当有四种,如果修行慈心时,就没有悲心、喜心、舍心,因此有四种。

迦叶菩萨对佛陀说:“世尊,确实如此,确实如此,正像您所说的圣教那样。诸佛如来的境界,不是声闻、缘觉所能达到的。世尊,是否有菩萨住在大乘大般涅槃之中,获得了慈悲心,但还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心呢?”

佛陀回答说:“有的。善男子啊,菩萨如果在众生中分为三个等级:亲近的人、怨敌以及中立的人。对于亲近的人,可以再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对于怨敌也是如此。这位菩萨摩诃萨对于最亲近的人给予最上的快乐,对于中等和下等的亲近之人也同样给予同等的快乐。对于最怨恨的人给予少许的快乐,对于中等怨恨的人给予中等的快乐,而对于最下等的怨恨之人则给予最上的快乐。菩萨继续这样修行,对于最怨恨的人给予中等的快乐,对于中等和下等的怨恨之人则给予最上的快乐。经过这样的修行,菩萨最终能够对于所有的人都给予最上的快乐。当菩萨能够对于最怨恨的人也给予最上的快乐时,这时才能称得上是慈心成就。菩萨此时对于父母和最怨恨的人能够有平等的心态,没有差别。善男子啊,这就叫做得到了慈心,但还不能称为大慈。”

迦叶菩萨问:“世尊,为什么菩萨得到了这样的慈心,仍然不能称为大慈呢?”

佛陀解释说:“善男子啊,这是因为很难成就,所以不称为大慈。为什么呢?因为在过去无量劫中,菩萨累积了很多烦恼,没有修持善法,因此不能在一两天内就调伏自己的心。善男子啊,这就好像用锥子去刺干豆子,一开始是很难穿透的;烦恼也是如此坚硬,即使一天一夜都专心致志,也很难调伏。又比如家里的狗不怕人,而山林中的野鹿见人就会逃跑;瞋恚难以去除就像家养的狗,而慈心容易失去就像那些野鹿,因此这种心态很难调伏,正因为这个原因,不能称为大慈。另外,善男子啊,这就好比在石头上画画,图案会一直存在,而在水上画画则很快消失;瞋恚就像刻在石头上的图案,善的根本就像水上的画,因此这种心态很难调伏。就像是大火堆,其光芒持久,而闪电的光芒则无法持续;瞋恚就像大火堆,而慈心就像闪电,因此这种心态很难调伏,正因为这个原因,不能称为大慈。”

佛陀进一步解释说:“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住在初地时,可以称为大慈。为什么呢?善男子啊,最恶的人称为一阐提。当菩萨修大慈时,对于一阐提心中没有差别,看不到他们的过错因而不会生气。正因为这个原因,才能称为大慈。善男子啊,为众生去除无利益之事,称为大慈。想要给予众生无量的利乐,称为大悲。对于众生内心感到欢喜,称为大喜。没有任何偏袒之心,称为大舍;如果不见到自我与法的相状,看到一切法都是平等无二的,这也称为大舍;自己放弃快乐,把快乐给予他人,这也称为大舍。”

佛陀接着说:“善男子啊,只有四无量心能够让菩萨增长并圆满六波罗蜜,其他的修行未必能做到这一点。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首先获得世间的四无量心,然后才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逐步地达到出世间的境界。善男子啊,由于世间的四无量心,才能够达到出世间的四无量心,正因为这个原因,称为大无量。”

迦叶菩萨又向佛陀说:“世尊,除了去除无利益的事,以及给予利乐之外,实际上没有什么可做的。这样的思考就是虚妄的观察,没有实际的利益。世尊,比如比丘观察不净的时候,看到所穿的衣服就像是皮肤,但实际上并不是皮肤;所吃的食物看起来像是虫子,但实际上并不是虫子;看大豆汤就像是粪便,但实际上并不是粪便;看到食物像是脑髓,但实际上并不是脑髓;看到骨灰像是麨粉,但实际上并不是麨粉;四无量心也是如此,它们并不能真正地利益众生使其得到快乐,虽然口中说给予众生快乐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到,这样的观察难道不是虚妄的吗?”

迦叶菩萨接着说:“世尊,如果四无量心并非虚妄,而是能真实地给予众生快乐,那么为何众生并不因为诸佛菩萨的威德力而全部都得到快乐呢?如果真的不能让众生得到快乐,那么按照佛陀所说的:‘我曾经独自修行慈心,经过了这个劫世七次成坏都没有再来这个世间。当世界形成时,我生于梵天之中;当世界毁灭时,我生于光音天。如果生于梵天,我的力量和威势自在无比,无人能摧毁,在千位梵天中最为殊胜,被称为大梵王,众生都对我产生最高的尊敬。我还曾三十六次成为忉利天王(释提桓因),无数次成为了转轮王。’仅凭独自修行慈心就能够得到如此的人天果报。如果不是真实的,那么怎么能够符合这样的意义呢?”

佛陀赞叹道:“善哉!善哉!善男子啊,你真是勇敢无畏。”随即为迦叶菩萨吟诵了一首偈语:

“若于一众生,不生瞋恚心(如果对任何一个众生,不生起瞋恚的心),

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并且愿意给予他们快乐,这就叫做慈善)。

一切众生中,若起于悲心(在一切众生中,如果生起了悲悯的心),

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这就称为圣者的种性,能得到无量的福报)。

设使五通仙,悉满此大地(假设五通仙人充满了整个大地),

有大自在天,奉施其所安(又有大自在天,奉送他们所需的安乐),

象马种种物,所得福报果(象马等各种珍稀物品,他们所得的福报结果),

不及修一慈,十六分中一(都不及修持一次慈悲心所得福报的十六分之一)”

善男子啊,修行慈心的人,其实并非虚妄想象,而是真实不虚的。如果是声闻、缘觉的慈心,则可以称为虚妄。诸佛菩萨的慈心则是真实不虚的。如何知道这一点呢?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修行大涅槃时,能够观察土为金、金为土,地作水相、水作地相,水作火相、火作水相,地作风相、风作地相,这些都能随心所欲地实现,没有任何虚妄;能够观察真实的众生为非众生,观察非众生为真实的众生,这一切都能随心所欲地实现,没有任何虚妄。善男子啊,你应该知道,菩萨的四无量心确实是真实的思维,并非不真实。

接着,佛陀进一步解释说:“善男子啊,什么叫做真实的思维呢?那就是能够断除各种烦恼的思维。善男子啊,修行慈心的人能够断除贪欲,修行悲心的人能够断除瞋恚,修行喜心的人能够断除不快乐,修行舍心的人能够断除贪欲、瞋恚以及众生相,正因为这个原因,它们被称为真实的思维。

此外,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的四无量心能够作为一切善的根本。善男子啊,如果菩萨摩诃萨没有见到贫穷的众生,就不会无缘无故地生起慈心;如果没有慈心,就不能生起布施的心念。通过布施,使众生得到安乐,比如提供食物、车马、衣物、花卉、香料、卧具、住所、照明等。在布施时,心中没有束缚,不生贪着,坚定地将功德回向给无上正等正觉。此时,他的心无所依止,妄想永远断除,不为恐怖、名声、供养所动,不寻求人间或天界的快乐,不生傲慢,不期望回报,不为了欺骗他人而行布施,不追求富贵。在布施时,不见受者、持戒者、破戒者、福田或非福田,不见布施的器皿是否合适,不选择时机、地点,也不考虑是饥荒还是丰收,不见因果、是众生或非众生、是福或非福。虽然不见布施者、受者及财物,甚至不见断除和果报,但仍持续不断地行布施。善男子啊,如果菩萨见到持戒者、破戒者乃至果报,最终也不能布施;如果不布施,则不能圆满檀波罗蜜;如果不圆满檀波罗蜜,则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善男子啊,好比有人身体被毒箭射中,他的家人想要让他安全,为了除去毒害,请来良医帮他拔箭。然而这个人却说:‘等等,不要碰我!我现在要观察,这毒箭是从哪里来的?是谁射的?是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射的吗?’他又想:‘这是什么木材制作的?是竹子、柳树的吗?箭头是哪个铁匠制作的?是硬铁还是软铁?箭上的羽毛是什么鸟的翅膀?箭上的毒是从何而来?是人为制造的,还是自然存在的?是人的毒还是毒蛇的毒?’这样的愚痴之人最终无法得知答案,不久便会死去。善男子啊,菩萨也是这样,如果在布施时分别受者、持戒者、破戒者乃至果报,最终也不能布施;如果不能布施,则不能圆满檀波罗蜜;如果不圆满檀波罗蜜,则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在行布施时,对于所有众生都怀有平等的慈心,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行布施时,对众生生起悲悯之心,就如同父母看待生病的孩子;在布施时,心中充满欢喜,如同父母见到孩子痊愈;布施之后,心中放下执着,如同父母见到孩子长大成人能够自立。在用慈心布施食物时,菩萨常常发愿:‘我现在所布施的一切,都与所有众生共享。以此因缘,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大智慧的滋养,精进回向无上大乘。愿所有众生得到善知识的滋养,不去寻求声闻、缘觉之道。愿所有众生得到法喜的滋养,不追求感官的享受。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滋养,使善根不断增长。愿所有众生都能领悟空性,获得无障碍的身体,如同虚空一般。愿所有众生都能成为接受者,怜悯一切众生,成为众生的福田。’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在修行慈心时,凡是所布施的食物都应该坚定地发出这样的愿望。

佛陀继续教导迦叶菩萨说:

“此外,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饮料时,应当发下这样的愿:‘我现在所布施的一切,都与所有众生共享。以此因缘,愿所有众生都能趋向大乘的河流,饮用具有八种味道的水,迅速涉入无上的菩提之道,远离声闻、缘觉的枯竭,渴望追求无上的佛乘,断除烦恼的渴求,渴求法的味道,远离生死的爱恋,热爱大乘,达到大般涅槃,具足法身,证得各种三昧,进入甚深的智慧大海。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甘露的味道,觉悟出世,远离欲望,达到寂静的状态,就像这样的各种味道。愿所有众生都能具备无量百千种法的味道,具备了法的味道后就能见到佛性,见到佛性后就能够降下法雨,降下法雨后佛性就能普遍覆盖一切,如同虚空一般。再让其余无数的众生都能得到一种法的味道,这就是大乘的味道,而不是声闻、辟支佛的味道。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一种甜美的味道,没有六种不同味道的区别。愿所有众生只追求法的味道,无障碍佛法所行的味道,不再寻求其他的味道。’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饮料时,应当坚定地发下这样的愿望。

此外,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车乘时,应当发下这样的愿:‘我现在所布施的一切,都与所有众生共享。以此因缘,普遍让众生都能成就大乘,安住在大乘之中,不退转于大乘,不动摇于大乘,坐在金刚座上,不寻求声闻、辟支佛的乘,向着佛乘前进,无能征服的大乘,无贫乏的大乘,不退转的大乘,无上的乘,十力的乘,大功德的乘,未曾有的乘,稀有的乘,难得的乘,无边际的乘,了解一切的乘。’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车乘时,应该常常坚定地发下这样的誓愿。

此外,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衣物时,应当发下这样的愿:‘我现在所布施的一切,都与所有众生共享。以此因缘,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惭愧的衣服,用法界覆盖身体,撕裂各种见解的衣服,衣物离开身体一尺六寸,得到金色的身体,所感受的各种触觉柔软无碍,光色滋润光泽,皮肤细腻柔软,常常散发光芒,无色而离色。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无色的身体,超越一切颜色,进入无色的境界,达到大般涅槃。’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在布施衣物时,应当坚定地发下这样的誓愿。

此外,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花香、涂香、末香、各种混合香时,应当发下这样的愿:‘我现在所布施的一切,都与所有众生共享。以此因缘,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佛华三昧,七觉妙鬘系在头顶。愿所有众生的形体如同满月,所见的各种颜色微妙而美好。愿所有众生都能成就同样的相貌,由一百种福报所庄严。愿所有众生都能随意看到他们喜欢的颜色。愿所有众生常常遇到善友,得到无障碍的香气,远离各种臭秽。愿所有众生都能具备各种善根无上的珍宝。愿所有众生互相看着对方感到愉悦,没有忧愁和痛苦,所有的善行都完备,彼此之间没有忧念。愿所有众生戒香具足。愿所有众生持守无障碍的戒律,香气浓郁充满十方。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坚固的戒律、无悔恨的戒律、一切智的戒律,远离破戒的行为,都能得到无戒、未曾有的戒、无师戒、无作戒、无荒废戒、无污染戒、已经完成的戒、究竟的戒,得到平等的戒律,在涂香和身体遭受伤害时都能没有憎爱。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无上的戒律、大乘的戒律,而非小乘的戒律。愿所有众生都能完全具备尸波罗蜜,如同诸佛所成就的戒律。愿所有众生都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所熏修。愿所有众生都能成就大般涅槃微妙的莲花,莲花的香气充满十方。愿所有众生都能纯粹地食用大乘大般涅槃无上的香馔,如同蜜蜂采花只取香味。愿所有众生都能成就由无量功德所熏修的身体。’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花香时,应当坚定地发下这样的誓愿。

此外,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床榻时,应当发下这样的愿:‘我现在所布施的一切,都与所有众生共享。以此因缘,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天中之天所躺卧的床榻,得到大智慧,坐于四禅之处,躺在菩萨所躺卧的床上,不躺在声闻、辟支佛的床上,远离邪恶的床榻。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安宁的睡眠,远离生死的床榻,成就大涅槃狮子的卧榻。愿所有众生躺在这床上后,再为无数其他的众生示现神通狮子的游戏。愿所有众生都能居住在这个大乘的大宫殿中,为众生讲述佛性。愿所有众生都能坐在无上的床上,不被世间法所降伏。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忍辱的床榻,远离生死中的饥寒交迫。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无畏的床榻,永远远离一切烦恼和怨敌。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清净的床榻,专心追求无上的正真之道。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善法的床榻,常常被善友所护持。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右侧卧的床榻,依据诸佛所行的法。’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床榻时,应当坚定地发下这样的誓愿。

佛陀继续教导迦叶菩萨说:

“此外,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住宅时,常常发下这样的愿:‘我现在所布施的一切,都与所有众生共享。以此因缘,愿所有众生都能居住在大乘的住宅中,修行善友所行的善行,修行大悲行、六波罗蜜行、大正觉行、一切菩萨所行的道行、无边广大的如虚空般的行。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正确的念头,远离邪恶的念头。愿所有众生都能安住在常乐我净之中,永远远离四种颠倒的观念。愿所有众生都能受持出世的文字。愿所有众生必定成为无上一切智的容器。愿所有众生都能进入甘露的住宅。愿所有众生初、中、后的心都能进入大乘涅槃的住宅。愿所有众生在未来的世代中常常居住在菩萨所居住的宫殿中。’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住宅时,应当常常坚定地发下这样的誓愿。

此外,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灯火时,常常发下这样的愿:‘我现在所布施的一切,都与所有众生共享。以此因缘,愿所有众生都能光明无量,安住在佛法之中。愿所有众生都能常常得到照明。愿所有众生的肤色微妙,光泽第一。愿所有众生的眼睛清澈,没有各种障碍。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大智慧的火炬,善于理解无我、无众生相、无人、无命的道理。愿所有众生都能看见清净的佛性,就如同虚空一样。愿所有众生的眼睛都能变得清澈,穿透看见十方世界的恒河沙数的世界。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佛陀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无障碍的光明,都能看见清净的佛性。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大智慧的光明,破除一切黑暗以及一阐提(无法成佛者)。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无量的光明,普照无量的佛国世界。愿所有众生都能点燃大乘的灯火,远离二乘的灯火。愿所有众生所得到的光明能够熄灭无明的黑暗,超过千日普照的功德。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火焰珠的光明,熄灭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黑暗。愿所有众生都能具备五眼,觉悟一切法相,成就无师自觉。愿所有众生都能没有见到无明。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大乘大般涅槃微妙的光明,启示和觉悟众生真实的佛性。’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灯火时,应当常常努力地发下这样的誓愿。

善男子啊,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的善根,都是以慈悲为根本。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修行慈悲心,能够产生这样无量的善根,比如不净观、出息入息观、无常观、四念处、七觉支、三十七道品中的三观处、十二因缘、无我等观、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见道、修道、正念、精进、如意足、诸根、诸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禅、四无量心、八解脱、八胜处、十一切入、空无相愿无诤三昧、知道他心的智慧以及各种神通、知道过去未来的智慧、声闻的智慧、缘觉的智慧、菩萨的智慧、佛的智慧。善男子啊,像这样的法,慈悲就是它们的根本。善男子啊,因此慈悲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如果有人问:‘谁是一切善的根本?’应当回答慈悲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慈悲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

佛陀继续教导迦叶菩萨说:

“善男子啊,能够产生善根的人称为真实的思维,真实的思维就是慈悲。慈悲就是如来,慈悲就是大乘;大乘就是慈悲,慈悲就是如来。

善男子啊,慈悲就是菩提道,菩提道就是如来,如来就是慈悲。

善男子啊,慈悲就是大梵,大梵就是慈悲,慈悲就是如来。

善男子啊,慈悲能够为一切众生做父母,父母就是慈悲,慈悲就是如来。

善男子啊,慈悲是不可思议的诸佛境界,不可思议的诸佛境界就是慈悲,应当知道慈悲就是如来。

善男子啊,慈悲就是众生的佛性。这样的佛性长久以来被烦恼所掩盖,使得众生无法看见。佛性就是慈悲,慈悲就是如来。

善男子啊,慈悲就是大空,大空就是慈悲,慈悲就是如来。

善男子啊,慈悲就是虚空,虚空就是慈悲,慈悲就是如来。

善男子啊,慈悲就是常,常就是法,法就是僧,僧就是慈悲,慈悲就是如来。

善男子啊,慈悲就是乐,乐就是法,法就是僧,僧就是慈悲,慈悲就是如来。

善男子啊,慈悲就是净,净就是法,法就是僧,僧就是慈悲,慈悲就是如来。

善男子啊,慈悲就是我,我就是法,法就是僧,僧就是慈悲,慈悲就是如来。

善男子啊,慈悲就是甘露,甘露就是慈悲,慈悲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法,法就是僧,僧就是慈悲,慈悲就是如来。

善男子啊,慈悲就是一切菩萨无上的道,道就是慈悲,慈悲就是如来。

善男子啊,慈悲就是诸佛世尊无量的境界,无量的境界就是慈悲,应当知道慈悲就是如来。

善男子啊,如果慈悲是无常,无常就是慈悲,应当知道这样的慈悲是声闻的慈悲。

善男子啊,如果慈悲是苦,苦就是慈悲,应当知道这样的慈悲是声闻的慈悲。

善男子啊,如果慈悲是不净,不净就是慈悲,应当知道这样的慈悲是声闻的慈悲。

善男子啊,如果慈悲是无我,无我就是慈悲,应当知道这样的慈悲是声闻的慈悲。

善男子啊,如果慈悲是妄想,妄想就是慈悲,应当知道这样的慈悲是声闻的慈悲。

善男子啊,如果慈悲不能称为檀波罗蜜,不是檀波罗蜜的慈悲,应当知道这样的慈悲是声闻的慈悲,乃至般若波罗蜜也是如此。

善男子啊,如果慈悲不能利益众生,这样的慈悲是声闻的慈悲。

善男子啊,如果慈悲不能进入一乘之道,应当知道这样的慈悲是声闻的慈悲。

善男子啊,如果慈悲不能觉悟一切法,应当知道这样的慈悲是声闻的慈悲。

善男子啊,如果慈悲不能见到如来性,应当知道这样的慈悲是声闻的慈悲。

善男子啊,如果慈悲见到一切法都有相,应当知道这样的慈悲是声闻的慈悲。

善男子啊,如果慈悲是有漏的,有漏的慈悲是声闻的慈悲。

善男子啊,如果慈悲是有为的,有为的慈悲是声闻的慈悲。

善男子啊,如果慈悲不能住在初地,不是初地的慈悲,应当知道这样的慈悲是声闻的慈悲。

善男子啊,如果慈悲不能得到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应当知道这样的慈悲是声闻的慈悲。

善男子啊,如果慈悲能够得到四沙门果,应当知道这样的慈悲是声闻的慈悲。

善男子啊,如果慈悲是无而非有、非无,这样的慈悲不是声闻、辟支佛所能理解的。

善男子啊,如果慈悲是不可思议的,法是不可思议的,佛性是不可思议的,如来也是不可思议的。

善男子啊,菩萨摩诃萨住在大乘大般涅槃中修行这样的慈悲,即使在睡眠中也不真正睡眠,因为他们精进不懈;虽然常常清醒,但也没有真正的清醒,因为他们没有睡眠;在睡眠中虽然有天人守护,但实际上没有守护者,因为他们不行恶;在睡眠中不做恶梦,没有不善,因为他们远离睡眠;命终之后虽然生到梵天,但实际上没有出生,因为他们已经得到自在。善男子啊,修行慈悲的人能够成就这样无量无边的功德。善男子啊,这部大涅槃微妙经典,也能成就这样无量无边的功德,诸佛如来也能成就这样无量无边的功德。”

迦叶菩萨对佛陀说:“世尊,菩萨摩诃萨所有的思维都是真实的,而声闻、缘觉的思维不是真实的,那么为什么所有众生不因为菩萨的威力而都得到快乐呢?如果众生实际上得不到快乐,那么应当知道菩萨修行的慈悲是没有利益的。”

佛陀回答说:“善男子啊,菩萨的慈悲并不是没有利益的。善男子啊,有些众生必定会受苦,有些则不一定受苦。如果有些众生必定会受苦,那么菩萨的慈悲对他们来说是没有利益的,比如一阐提(无法成佛者)。如果有些众生可能会受苦但不是必定的,那么菩萨的慈悲对他们来说是有利益的,能让这些众生都得到快乐。善男子啊,好比有人远远地看见狮子、老虎、豹子、豺狼、罗刹鬼等,自然会产生恐惧;夜晚行走时见到树桩也会产生恐惧。善男子啊,这些人自然会产生恐惧,众生看到修行慈悲的人也会自然地感受到快乐。善男子啊,正因为这个原因,菩萨修行慈悲是真实的思维,不是没有利益的。

佛陀继续教导迦叶菩萨说:

“善男子啊,我说慈悲有无量的门径,也就是所谓的神通。善男子啊,比如提婆达多教唆阿阇世王想要杀害我。当时我进入王舍大城依次乞食,阿阇世王释放了名叫护财的疯狂醉象,想要让它伤害我和我的弟子们。那头大象当时踩死了无数的众生,这些众生死后流出很多血液,大象闻到血腥味后变得更加狂暴。它看到我及其跟随者的红色僧袍,误以为是鲜血,于是冲了过来。我的弟子中尚未离欲的四人因恐惧而四处奔逃,唯有阿难留在原地。那时,王舍大城中的所有人同时哭泣哀号,说:‘奇怪啊!如来今天就要灭度了,怎么会正觉一下子就被摧毁了呢?’这时提婆达多心中生起了欢喜:‘瞿昙沙门灭度真是太好了,从此以后他就不会再出现了,太好了!我的愿望实现了。’善男子啊,我当时为了降伏护财象,立即进入了慈定,伸出手示意,从我的五个手指中出现了五只狮子。那头大象看到后非常害怕,立刻失去了控制,全身扑倒在地向我礼拜。善男子啊,我当时的手指实际上并没有狮子出现,而是因为我修习慈悲所产生的善根之力,让那头大象得以降伏。

此外,善男子啊,当我即将进入涅槃时,最初开始前往拘尸那城,途中遇到了五百个力士正在清理道路。路上有一块巨石,他们想要搬走但用尽力气也无法挪动。我当时出于怜悯之心,立即生起了慈心。那些力士随即看到我用脚趾举起这块巨大的石头,把它扔到空中,然后用手接住,放在我的右手掌上,用气息将其吹成粉末,随后又让它恢复原状。这让那些力士的骄傲之心得以平息,我为他们简略地讲述了各种法要,使他们都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善男子啊,我当时实际上并没有用手指举起那块巨石放到空中,也没有放在手掌上,用气息将其吹成粉末,然后再让它恢复原状。善男子啊,你们应当知道,这都是因为我修习慈悲所产生的善根之力,让那些力士看到了这样的事情。

此外,善男子啊,在南印度有一个大城市,名叫首波罗。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个长者,名叫卢至,他是人们的领袖,曾在过去无数佛那里种植了许多善根。善男子啊,在那个大城市里,所有人都信仰邪道,崇拜尼揵子。我当时为了度化那个长者,从王舍城出发前往那个城市。从王舍城到那个城市的距离大约是六十五由旬,我步行前往,是为了度化那里的民众。那些尼揵子听说我要前往首波罗城,心想:‘如果沙门瞿昙来到这里,这些民众就会舍弃我们,不再供养我们。我们会变得穷困潦倒,怎么办才能生存下去呢?’于是尼揵子们各自分散开来,告诉城里的民众:‘沙门瞿昙现在想要来这里,但是那个沙门抛弃了他的父母四处流浪,他所到之处会让土地变得贫瘠,粮食歉收,人们遭受饥荒,许多人会死亡,疾病蔓延,无法救治。瞿昙是个无赖,他带着各种邪恶的罗刹鬼神作为随从,是个无父无母的孤苦之人。他所教导的内容,纯说虚空,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不会带来安宁和快乐。’民众听到这些话后产生了恐惧,他们向尼揵子鞠躬礼拜,问道:‘大师,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呢?’尼揵子回答说:‘沙门瞿昙喜欢森林和清澈的泉水,如果有这些东西在城外,应该破坏掉。你们应该一起出城,把所有的树木都砍掉,不要留下任何一棵,把所有的泉水和水井都填满粪便和尸体,紧紧关闭城门,准备好武器,做好防御准备,坚守城池。如果他来了,不要让他靠近。如果他不来,你们就可以平安无事。我们也会施展各种法术,让那个瞿昙回去。’民众听到这话后,遵从吩咐行事,砍伐树木,污染水源,准备武器,严密防守。善男子啊,我到达那个城市的时候,没有看到任何树木和森林,只看到人们准备好了武器,守卫着城墙。看到这种情况后,我立即生起了怜悯之心,对他们生起了慈心。于是所有的树木恢复如初,而且生长得更加茂盛,其他的树木更是不计其数。河流、池塘、水井里的水变得清澈,充满了如青琉璃一般的清澈水,上面开满了各种花朵,城市的墙壁变成了深蓝色的琉璃。城内的民众都能清楚地看到我和我的随从,城门自动打开,没有人能够阻挡,他们手中的武器都变成了花朵。卢至长者为首,带领着城中的民众一同来到我面前。我为他们讲述了各种法要,使他们都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善男子啊,我当时实际上并没有创造出各种树木,清澈的流水,充满河流的水,把城市的墙壁变成深蓝色的琉璃,让民众看到我和我的随从,打开城门,把他们的武器变成花朵。善男子啊,你们应当知道,这些都是因为我修习慈悲所产生的善根之力,让那些人看到了这样的事情。

来源:北凉昙无谶译

小悟 白话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