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烧烫伤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捣蛋鬼”!它总是趁我们不注意,偷偷给我们来个“热吻”,疼得我们哇哇大叫。为了把这个“捣蛋鬼”赶跑,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烧烫伤预防的知识,守护自己的安全!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了解烧烫伤的危害:应认识到烧烫伤不仅会导致皮肤损伤,还可能引起感染、疤痕等长期问题。了解烧烫伤的严重性,有助于提高防范意识。

参与安全教育活动: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烧烫伤预防的主题活动或讲座,让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加深对烧烫伤预防的认识。

远离火源与高温环境

避免好奇心驱动:应认识到火源的危险性,不因好奇而去触碰火源,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造成伤害。

注意户外活动的安全:在参与户外活动时,如夏令营、野炊等,应了解户外活动中容易造成烧烫伤的注意事项,例如,烧烤时的火焰和热炭。同时,还应了解如何如保持安全距离、穿戴防护装备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意厨房安全

学习烹饪技能:应学习基本的烹饪技能和厨房安全知识,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厨房工具和设备,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发生伤害。

与家长共同参与厨房活动:应与家长一起进行烹饪活动,学习正确的烹饪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增强厨房安全意识。

防止容器倾倒:不要将高温或盛有热液的容器放置在桌子边缘,带把手的容器应将把手向内放置,避免孩子碰撞导致容器倾翻造成烫伤。

正确使用电器设备

学习电器安全知识:应了解电器设备的基本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电器设备,避免因误操作而引发触电事故。

谨慎使用移动设备:在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时,应注意不要长时间贴近身体,避免过热引发烫伤。

谨慎燃放烟花爆竹

遵守燃放规定:应了解所在地区的烟花爆竹燃放规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规定,不在禁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

不尝试自制烟花爆竹:应认识到自制烟花爆竹的危险性,不尝试自己制作或参与类似活动,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养成安全生活习惯

取暖时:长时间贴身佩戴热水袋、暖宝宝等物品时,应该对其温度范围有所了解,皮肤和热源之间还应采取一定的隔离手段,比如使用毛巾进行妥善包裹,避免长时间接触皮肤造成低温烫伤。

使用热水时:应先放冷水再放热水,确保水温适中。如果使用的是可调节水温的水龙头,确保将其温度调节至冷水一侧。如果使用的是恒温水龙头,可以将其温度设定在适中的温度,这样下次放水时不会过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掌握急救知识

了解附近的安全设施:应了解学校或社区附近的安全设施,如消防栓、灭火器等的位置和使用方法,以便在发生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采取行动。

学习急救技能:应学习基本的急救技能,烧烫伤“冲、脱、泡、盖、送”应急处置原则、火灾逃生技巧、心肺复苏和包扎止血等,以便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采取正确的救助措施。

烧烫伤应急处置遵循的“冲、脱、泡、盖、送”原则:

“冲”:尽快用流动清水轻轻冲洗创面,持续15-30分钟,以便快速释放接触皮肤的热量,减少热量向深层组织扩散,减轻局部渗出,减少或避免水疱的形成。不要用冰块直接接触创面冰敷,避免二次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脱”:在不影响创面处理的情况下,经冲洗或浸泡后,小心除去或剪开创面粘连或邻近的紧身衣物。不要用力撕扯创面粘连的衣物,以免把表皮同衣物一起撕下。不要挑破水疱,保持表皮的完整能降低感染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泡”:如果疼痛明显,可浸泡在冷水中,持续15-30分钟。浸泡能够降低创面温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肿胀和疼痛。烫伤面积大、年龄小、年老体弱者,不宜浸泡过久,以免体温下降过度,诱发休克或延误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盖”:用清洁的纱布、毛巾、棉布等轻轻覆盖创面,保持创面清洁,避免感染。切忌在创面涂抹有颜色的外用药物,如红汞、紫药水等,以免影响对创面面积的判断。切忌在创面涂抹牙膏、花生油、蛋清、虾油、酱油、盐、醋及民间秘方,以免加重创面感染、影响对创面深度的判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送”:除非创面极小可以自行处理,受伤后都应及时送往具备烧烫伤急救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进一步治疗。创面面积大、伤势重者,应直接送至专科住院治疗。如果烧烫伤状况已危及生命,应尽早实施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健康科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慢病中心 叶鹏鹏

审核:吴静

编辑:杨紫萱、张林林

监制:姚建义、于子涵

本文涉及版权图库,转载时请注意,避免侵权。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