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认为“亲民”应为“新民”,王阳明则认为“亲民”才是正确的。那么“新民”和“新民”哪个更合本意呢?“新民”是”礼乐刑政”规划引导民众从新向善。”亲民”则是亲亲仁人为主,自然而然地感化民众向善。由此观之,“亲民”与“明明德”一样,修自我之身,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新民”则是修他人之身,未及自己。

旧本是“亲民”,与“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相配,改为”新民“有何依据?“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说的是君子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是强求他人。周诰“作新民”的对象是殷朝的遗老遗少,周文王“亲民”三分天下有其二,再扣除身在殷朝心在周的民众,殷朝的遗老遗少只是少数,不可据此以偏概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谈的是新命,不是新民,新的对象是周朝的天命,不是殷周的民众。

不论“新民”还是“亲民”,最终目标都应该是“止于至善”。“新民”遇到不肯从新向善之徒,倘若听之任之,就达不到目的,不能“止于至善”,若用规章法度强迫其向善,同样不能“止于至善”,因为孔子评价武王之乐“未尽善也“就是因为其中含有暴力。“亲民”则不强求民众从新向善,只要自己诚意正心,求亲得亲即可“止于至善”。

再思孔孟二圣,于“大学之道”,自是业已完备。但是有其徳无其位,不能”礼乐刑政”,故不能“新民”,做“亲民”方觉贴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