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是一艘货船的名字。
1942年,日本人用里斯本丸号将在香港俘获的1834名英国战俘运往日本本土做劳工,在浙江东极岛附近海域被美国潜艇误判为战船,发射鱼雷击中。船上的日本人逃生后等待战俘自沉海底,并且射杀逃生者。后来东极岛上的中国渔民下海施救,救出了三百多人......当然,日本人踏上东极岛后,将被救的战俘再次俘获。
我最近才在网络上看到这部电影的。
刚开始以为是《太平轮》式的商业片......差点错过,相见恨晚。
导演不是单纯地还原那段历史,而是到香港,到英国,到美国,到日本,到东极岛寻找当事人及后人和相关史料,一同探寻历史。
因此,这部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在于多视角回眸历史。
最让人难以释怀的,是日本人的“本分之恶”。日本船员和军人接到运送战俘的命令,在碰到沉船危机时,他们内心遵从的原则是:
原则一,把战俘运送到日本。
原则二,如果无法完成任务,就让战俘去死,总之不能让他们活着离开......活着离开就没有做到自己的本分。
所以我说这是日本人的“本分之恶”。
日本擅长吸收外来文明,但日本人也有单一部族的狭隘、固执和残忍。
军国主义时代,少数人的意志,变成了全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不,不是集体无意识,而是集体有意识。
他们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更不在乎他人的生命。
玉碎,是日本民族性的“恶之大者”。
在二战后期原子弹的使用问题上,我始终持支持态度......那是不得已的选择。如果不牺牲掉一些无辜的日本人,就会牺牲掉更多盟军包括中国的无辜者。
但现在的日本人和二战时的日本人是两拨人,我们不会忘记历史,并不意味着需要对现在的日本人喊打喊杀。保持实力优势,形成战略压制,然后和平共处,是最现实的选择。
现实总是复杂的。
因此,当现实老去成为历史,历史也应该很复杂。将历史简单化为爱恨情仇四个字是对历史最大的不尊重。
至于那一千多名英国战俘,他们的确“很英国”。
他们是香港的殖民者,他们为保卫香港而战斗,实力悬殊取胜无望时,他们就选择投降......他们天真地以为日本人会按照某某公约的条款对待战俘。
他们错了。
当他们发现日本人一心要置他们于死地时,他们敢于拼死反抗,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死也要死得像个英国人。
把一群英国人和一群日本人放在一起对比,我必须说,英国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而日本,则像一群蚂蚁,没有个人面目,但有可怕的蚁阵,对手一旦倒地,他们会蜂拥而上,将对手撕咬得尸骨无存。
电影最打动我的一个细节是那位叫梁秀金的厦门女子,他与英国军人约翰相恋,甚至为爱出走家门。得知约翰死讯后,她拒绝了抚恤金,留给了约翰的家人。
她选择了继续自己的人生。
影片没有讲述她后来的故事,如果我没猜错,“里斯本丸沉没”后,她的故事随着“沉默”。
大时代的浪潮中,个人的悲欢又算得了什么?
惟将终夜长开眼,再无春闺梦里人。
这部电影在拍摄上,我觉得代表了目前纪录片的最高水准。票房一般般则是意料之中的。
英国人眼里那是失败,美国人眼里那是不光彩的乌龙事件,日本人眼里那既是失败又是战争犯罪,香港则想起了殖民史,至于东极岛的渔民舍身相救......总有些人会问,为什么要救英国人?
还是那句话,历史的真相是复杂的,而我们喜欢的是简单判断。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让沉没沉默吧。
......总有一些人会寻找真相并被真相打动。
|原创作品·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