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炜真没想到,做好家里工作好不容易同意买新能源车,转眼已经下了小定的品牌就关门解散。作为极越汽车的准车主,他在短短一周内,经历了从晴天霹雳到庆幸万分的转变。

“现在没提车的车主群,已经分成三个,有小定的,大定的和已经交全款的”,在李炜看来,自己一个月前交的5000小定,现在其实是损失最小,“有车主刚签贷款协议,20多万银行已经放款,但就差三天,车就取不出来了”。

相较于这些“倒霉准车主”,李炜已经看得很开。在家里人问他接下来怎么办时,他拒绝了老父亲要去买传统BBA的提议,准备找个销量排名前列的国产新能源品牌,以相同预算接着看车。

关键,在这些极越准车主群,已经有其他国产品牌的销售开始兜售自己品牌的承接计划,只要不是全款已付的准车主,无论小定还是大定,都可以折算新品牌的购车费用或者智驾包等服务费用。

甚至,有几个品牌的销售还在群里吵了起来,互相披露对方品牌的技术问题,希望能吸引这些车主的关注。

在李炜看来,这一周他遇到的是及其魔幻的遭遇,而这样的“乱局”也是中国汽车市场在2024年的标签。

崩溃与BBA

李炜不想买BBA,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这些曾经的豪华车品牌,已经在2024年正加速被中国消费者抛弃,而且一去不回。

与他有相同感受的还有很多人,曾经在广州最大奥迪4S门店工作的晓燕,这两天一直唏嘘不已。

几天前去请闺蜜逛街的路上,她路过待过三年的广州京溪4S店发现,那个亚太地区最大的奥迪门店,已悄然换上了蔚来的标志。

这家在两年前成为华南地区首家奥迪5S店,曾集整车销售、零配件、售后服务、信息反馈及二手车交易于一体,如今却成为了国产新能源品牌的展厅。

晓燕在路边看着这一切,恍惚间觉得自己正在见证历史。

更何况,这不仅仅是奥迪的个案,宝马、奔驰也同样遭遇了市场的冷遇。

位于北京的宝马全球首家5S店,在10月底宣布闭店停业,拖欠工资、亏损停售新车,售后服务虽维持但前景堪忧。而在西安,奔驰的最大4S店也变成了蔚来的展厅;重庆那家拥有超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个停车位及50个售后维修工位的路虎门店,同样易主。

销量下滑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的问题是品牌溢价的崩塌。

曾经高高在上的BBA,如今也不得不放下身段,降价促销成为常态。转行做汽车自媒体的晓燕,觉得BBA的没落,还跟他们一直高高在上的潜在心态有关。

“他们已经习惯了用俯视的角度来看中国消费者”,晓燕认为在遇到中国品牌高端化的挑战之后,很多传统国外豪车进入到不知该怎么办的境地,甚至出现了“胡出牌”。

尤其,随着宝马在2024年高调宣布加入价格战又在几周后高调宣布退出,后面一系列的骚操作,让BBA的品牌几乎整体坍塌。

在两个季度的销量遇到大问题后,宝马中国的德国老板,不得不默许经销商重新拾起价格战的大旗,带来的就是整体利润的下滑。

而不单单是德系汽车,日系汽车也是如此,在新能源汽车全面爆棚的时期,最先扛不住的就是日系汽车品牌。

日本汽车制造商在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下全面败北,市场份额和销量大幅度下降,包括大名鼎鼎的丰田、本田、日产、三菱和马自达等车企。而最先扛不住的是日产汽车了,上半年净利润暴跌94%,宣布全球裁员9000人。在国内,日系车2020年的市场份额是24%,今年已经萎缩至10.5%,全部被新能源汽车争夺。

最新消息传来,本田、日产、三菱这三家日本车企可能要最终合并,通过抱团取暖度过寒冬。

外资品牌的困境也传导到了国内经销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有50.8%的经销商亏损。保时捷、宝马等经销商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部分甚至资金链断裂、无法完成新车交付。

对于很多4S店来说,转型国产新能源汽车是生存的唯一出路。有门店表示,经营奔驰品牌一年多来一直亏损,每卖一台车都要亏2万元。而转投新能源汽车品牌后,开业第一周就拿到几十份订单,有的刚开业不到一个月就卖出去100多辆。

国产新能源圆梦

然而,并不是每个国产新能源品牌,在2024年的日子过得就舒服。

很长一段时间,夏一平一直自我感觉良好,认为他和他的集度,后来变成极越的品牌,会成为2024中国车市竞争的终结者。

在4月的时候,夏一平就曾经开车自驾直播,想尽一切办法宣传基于百度的智能驾驶。在他的口中,不论是华为、比亚迪还是特斯拉,与极越的智驾都差着一个身位的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2024年9月10日的首都体育馆,极越汽车CEO夏一平和蔚来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斌面对着手机镜头聊着。李斌感叹时光飞逝,昔日他作为投资人与摩拜联合创始人、时任CTO的夏一平并肩作战,如今数年过去便恍若隔世。

李斌一边笑一边抛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感觉现在这个创业是当初摩拜创业的几倍难度?”夏一平苦笑着回答:“我觉得至少10倍左右”。

然而,让夏一平没想到的是,在他被员工逼到办公室出不来的狼狈时刻,结束了近20年租房史刚刚买房的李斌,在还有10天就将到新一年的时候,发布了自己第3个品牌的汽车。

有意思的是,一直标榜自己选择租房,把所有钱都拿出创业的李斌,买房背景却是蔚来汽车三个季度亏掉150多亿人民币。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蔚小理另一家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和夏一平竟然是同龄人,都是1981年出生,今年43岁。

与李斌今年圆梦类似,李想也在2024年终于圆了自己的跑车梦。在给自己法拉利的新车上牌时,李想露出的满脸笑容,让人们恍惚觉得,是不是“造电车是工作,买油车是生活”?

但在蔚小理中,理想销量的一骑绝尘,让蔚来和小鹏越来越呈现抱团取暖的景象。

夏一平在4月份直播中还带着李彦宏共同体验了极越汽车的智驾,他在直播中一直评论的还有问界的智驾水平。

而在紧紧抱住华为大腿4年后,逢人就笑得一朵花一样的赛力斯张兴海,已经成为其他国产品牌不得不仰望的对象。就凭手握55万均价国产高端汽车超过19万的销量订单,赛力斯与华为共同打造的“问界”,开始变成越来越多中国新能源品牌追求的梦想。

当然看到希望正在追逐梦想圆满的,还有奇瑞的尹同跃。在端正态度甚至不惜开掉一位高管之后,奇瑞认认真真筹备了与华为共同打造的第2辆车。十一7天近25,000的订单,让尹同跃真正知道了赛力斯为什么老板笑得那么欢。

而对李彦宏来说,百度下场造车选择夏一平这样的创业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留给百度圆梦的时间很紧。从李斌和何小鹏的观点中,可以看出,2024年大概是资格赛的截止时间。极越需要在这个窗口期拿到门票。

春节刚过,曾经要做中国第一新能源高端品牌的高合汽车,就在所有人的唏嘘中,以重新求存的态度,关闭了工厂的大门。

高合的高管团队,为了拯救这个品牌,做出了所有能想象的努力,甚至还跨界带货。但在2024年,他们一切的努力都只让高合倒闭,被写入了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历史之中。

这给了李彦宏非常大的促动,他不得不加快了百度造车的进度。

然后,所有人都知道了结果。

夏一平的骚操作,差一点就让人觉得,这可能是这个自诩市场大师极限营销的一种表现。但最终冰冷的数字,和突然解散的团队,让所有的车主都措手不及。

在2024年的12月,百度终于得到无法圆梦的消息,代价就是70亿消失得无影无踪。

居上与后来者

如果评选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圆梦老板,那一定非雷军莫属。

7月23日,在“2024雷军年度演讲返场直播”中,小米CEO雷军谈及小米造车时表示,“我们会尊重行业规律,先上牌桌,守正出奇,可能大家都想着出奇,我们想的是守正,踏踏实实做,再把桌子‘掀了’。”

雷军是这么说的,目前看他离这么做也快不远了。

被极越汽车在关门后还不惜发文开除的公关老大徐继业,曾在朋友圈炮轰雷军,“每台车亏6万,亏那么多你还卖那么多干嘛?……最恶劣的商人本质”。

但也正是沿袭自小米手机在手机圈打法的小米汽车,彻彻底底给所有新能源汽车品牌,在营销和定价上好好上了一课。

凭借着炫酷的外形、可以保证的质量,以及供应链能找到最好的技术,小米汽车现在在年轻人的接受度,迅速攀升至前三。

而数量庞大的米粉给了雷军造车最顶级的支撑。

根据汇总数据,截止12月22日,小米汽车今年已累计收获超过25.38万份锁单,如果下周继续保持6000份以上的锁单量,那么小米汽车今年累计锁单将超过26万份。预计12月,小米汽车上险量将继续突破2万辆,全年上险量将超过13万辆,逼近14万。

雷军曾对记者表示,下定造车决心非常偶然。那天他从书架上翻到了一本书,《人类群星闪耀时》。书中的一句话,让他下定了最后的决心,“一个人对奇迹的信念,永远是一个奇迹能够产生的首要前提。”

雷军一直想表现的是英雄主义,而王传福在2024年则一直想说“工程师的坚持”。

今年是比亚迪的30周年庆,王传福不光在现场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回顾了比亚迪的30年,还认真的发布了一本名为《工程师之魂》的书。

2024年生产的每10台新能源车中,比亚迪至少占了4台。11月18日,比亚迪宣布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

数据显示,2024年比亚迪在年初制定超过360万辆的销售目标,仅用10个月就彻底完成,而在11月,比亚迪的销量创纪录突破50万。

作为合资品牌的在华巅峰,大众集团2019年时包含了旗下所有品牌以及进口车业务,总销量恰好达到423万辆。而这个数字,在2024年极大可能会被比亚迪超越。

在《工程师之魂》这本书里,有句话很好地总结了比亚迪的30年。

“30年,比亚迪都在做一道证明题,证明技术可以改变世界,证明再难的东西都能学会,没有攻不破的堡垒。”

目前,中国车市存在三条坚不可摧的防线,即比亚迪的规模优势、华为的智能化技术,以及小米的市场推广。

过去一两年,行业领袖对中国车市淘汰赛进行了预测,有的认为仅剩5个品牌,有的认为不超过10个。预测依据不同,结论也不同。普遍看法是中国车市不需要这么多品牌。在淘汰赛中,许多品牌将退出竞争,这是确定的。理论上,无论市场多大,都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每个品牌都成功。

这意味着即便是个人或团队再优秀再杰出,也无法与行业趋势相抗衡。中国车市的主要趋势就是行业重组。

展望未来,2025年的中国车市,注定会成为人们难以忘怀的一页。

作 者 | 张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