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国际泳联年度颁奖典礼上,全红婵再次站上领奖台,捧起“年度最佳跳水运动员”的奖杯。这已经是她的第三个重量级国际荣誉,18岁的她,已经拥有了三枚奥运金牌,成了中国跳水史上最年轻的三金得主。可谁能想到,这个如今让世界惊叹的女孩,曾经不过是一个靠“玩跳房子”被选中的农村娃?那么问题来了,全红婵是如何做到从一个乡村孩子,走向世界巅峰的?天赋?运气?还是不为人知的付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红婵出生在广东湛江一个叫迈合村的小地方,家里兄弟姐妹五个,日子过得紧巴巴。小时候的她,跟所有农村孩子一样,没手机玩,没网看,最大的乐趣就是跟小伙伴在田埂边、村小学里玩跳房子、跳皮筋。谁也没想到,这种看似“打发时间”的活动,却成了她改变人生的起点。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2014年。当时,湛江体校的跳水教练陈华明来到迈合村小学,寻找有潜力的体育苗子。一个普普通通的午后,他注意到了正在和小伙伴玩跳房子的全红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的身体协调性、弹跳力,一下子吸引了他的注意。陈华明是跳水界的老资格“伯乐”,此前就挖掘过不少人才,他一眼就看出全红婵是个“好苗子”。于是,他找到了全红婵的家人,说服他们让小女孩去湛江体校接受专业训练。

当时的全红婵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她只知道,家里太穷,能靠跳水改变生活就已经是件天大的好事。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劲儿,全红婵走进了跳水池。也许对普通人来说,这一切有点“神话色彩”,但对她来说,从这一刻起,她的生活和跳水捆在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以为天才就是天生的,但全红婵的成功背后更多的是一种“被逼出来的力量”。2017年,全红婵的母亲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不仅摔伤了骨头,还落下了许多后遗症。对于本来就拮据的家庭,这场车祸无异于雪上加霜,治疗费让一家人举步维艰。

为了给母亲治病,全红婵拼了命地训练。她曾在采访中说:“我只能跳水,只有跳水能改变我的生活。”正是这种简单直接的想法,支撑着她熬过了无数次的疲惫与痛苦。在湛江体校的训练馆里,她每天五点起床,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跳水台上摔下来的疼、池水拍打皮肤的痛,成了家常便饭。农村的孩子吃得了苦,怕得是没希望,而全红婵的希望,就在那个跳水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东京奥运会,全红婵迎来了她人生中第一个真正的“大场面”。作为年仅14岁的新秀,她的名气远不如队友陈芋汐。但比赛开始后,她用一次又一次近乎完美的表现,震撼了全世界。

在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中,全红婵完成了五次动作,其中三次获得满分,最终以466.20的高分拿下金牌。这不仅让她成为最年轻的奥运冠军,也创下了跳水历史的新纪录。从此,“跳水天才”这个称号成了她的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你以为天才只靠天赋吗?全红婵的教练曾说:“她的心理素质强到不像个孩子,大赛中几乎不受外界影响,这才是她最大的优势。”或许,贫困的童年和生活的磨难早已让她学会了如何专注于眼前的目标。因为对她来说,跳水不仅是比赛,更是全家人的希望。

如果说东京奥运是“黑马”的爆发,那么2024年的巴黎奥运就是“王者”的捍卫。作为卫冕冠军,全红婵的压力比任何人都大。这次,她的主要对手不仅有自己的队友陈芋汐,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顶尖选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赛中,全红婵再次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在最后一跳前,她和陈芋汐的分差不到5分,悬念拉满。但全红婵最终以425.60的高分完成动作,成功蝉联金牌,也成为中国跳水史上最年轻的“三金得主”。

值得一提的是,全红婵并非独自“战斗”。她的技术和心态的提升离不开国家队教练组的指导,尤其是陈若琳的传帮带。作为五届奥运冠军,陈若琳不仅在技术上给了全红婵许多建议,更在心态上教会了她如何应对大赛的压力。这种传承,正是中国跳水“梦之队”的底气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红婵的故事,不只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乡村教育和基层体育的胜利。迈合村小学虽然简陋,但坚持开展体育活动,给了全红婵这样的孩子一个展示天赋的机会。或许这也说明,即便资源有限,只要找到合适的方向,也能挖掘出天才。

另外,全红婵的出现也改变了“草根选手”的刻板印象。像她一样出身普通的还有队友陈芋汐,两人都没有优越的家庭背景,却通过自己的努力站在了国际赛场上。这种“良性竞争”不仅推动了个人进步,也让整个中国跳水队更加强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不能忽略的是伯乐的重要性。陈华明对全红婵的发现和培养,成了她人生中最关键的转折点。而这也提醒我们,基层教练和乡村体育设施的建设,或许能为更多孩子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

“跳水是我改变生活的唯一方式。”这句话,全红婵说得很轻松,但背后藏着多少汗水和眼泪,只有她自己知道。从乡村小学到国际领奖台,她的故事像是一部励志剧,但又让人明白,这世上哪有什么“天才”,不过是拼尽全力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