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000字
阅读预计18分钟
作者 |梵华居士
本期编辑|贾丽豪
本期审核|江怡
点击查看往期▼
(左起:巴苏华、柯棣华、红十字会黄医生、木克华、毛主席、八路军卫生部长姜齐贤、爱德华、卓克华) 图源:“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
九、延安
1939年1月22日,印度援华医疗队从重庆出发,经过成都、广元、汉中,越过秦岭,于1月31日抵达宝鸡。留下救护车和卡车等待汽油供应,医疗队乘坐火车到达西安,在此与八路军办事处顺利对接。2月4日,援华医疗队在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暨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德高望重的林伯渠先生。2月8日,医疗队受到了朱庆澜先生(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名称的冠名者,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热情招待和礼遇。
2月10日,一切手续妥当后,印度援华医疗队从西安出发,前往延安。2月12日,印度终于抵达向往已久的目的地——延安。2月14日,毛泽东在群众集会上热烈欢迎了印度援华医疗队,这是医疗队和毛主席的第一次接触,给医疗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延安期间,印度医疗队首先访问了边区医院、八路军后方医院、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及附属医院、卫校、鲁迅艺术学院等等,逐步开始了在延安的工作。
印度援华医疗队在延安期间,曾多次和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林伯渠等领导人交流。其中3月15日毛泽东主席邀请他们做客,是令印度援华医疗队终身难忘的一幕。在毛主席的窑洞外,大家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在毛泽东主席的窑洞内,印度医疗队看到了由废弃的包装木箱制作而成粗糙的桌子和凳子,这和在重庆见到国民党高官的豪华办公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毛主席在同医疗队的交谈中,代表中国人民感谢了印度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与帮助,尤其是印度人民自身也处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的困难时期。毛主席回顾了中印两国的千年友谊,提到了有趣的《西游记》孙悟空保护玄奘去印度西天取经的故事。双方也就泰戈尔(参见: )愤怒反驳日本右翼作家野口米次郎美化侵略战争,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参见: ),共产国际的印度人罗伊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中午,毛主席热情的留下大家一起用午餐。一盘蒸馒头、一大盘有着少许肉片的炒白菜,一盘油炸豆腐、一盘蘑菇炒竹笋、一大盆小米饭,以及一盆有着少许蔬菜的鸡肉清汤,这已经是延安招待国际友人的最高标准的“盛宴”了。毛主席夹起一个馒头,在馒头中间塞满了辣椒,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印度医疗队队长爱德华也效仿起来。毛主席风趣的说:“这是革命兄弟之间的文化纽带,越能吃辣的人越革命。”
3月18日,根据八路军卫生部的安排,援华医疗队的爱德华、柯棣华和巴苏华被调往延安拐峁的八路军模范医院工作,卓克华和木克华则被调往张村驿的卫校工作。
(柯棣华(左)和巴苏华(右)在延安八路军模范医院) 图源:“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
5月24日,年事已高的卓克华大夫因为不适应延安的气候和艰苦的环境而提前返回印度。
7月10日,周恩来在延安从马上跌落,右臂骨折,印度援华医疗队给予了连续的治疗。
7月12日,木克华在西安被查出得了肾结石,于8月7日乘飞机离开西安飞往成都,前往香港进行治疗。
(柯棣华向王稼祥(左一)和滕代远(右一)介绍德国西门子便携式X光机的性能) 图源:“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
印度援华医疗队剩余的三名队员爱德华、柯棣华和巴苏华在延安一直工作到1939年11月初,期间,大家的思想觉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三人的一致要求下,中国中央批准三人前往晋察冀抗日前线工作一段时间。
十、前线
11月2日,毛泽东及其他中央委员会领导们为医疗队饯行。11月3日,医疗队出发,经西安、潼关、渑池、垣曲、阳城,进入太行山区。在艰难的山区的行进期间,巴苏华差点滑入冰冻的山谷,幸好抓住冰雪中的野草才止住滑行得以死里逃生。
(印度援华医疗队从延安到晋察冀前线的行进路线) 图源:“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
12月16日深夜,医疗队在八路军和游击队的护送下在黎城县穿越敌人封锁线时与敌人交火,向导迷失了方向,一度十分危急。医疗队巴苏华借助夜光指南针和北极星,确定了方位,才最终脱险。
12月21日,医疗队终于到达了武乡王家峪八路军总部,衣着简朴的朱德总司令从一个农舍中走出来迎接大家,医疗队的印度大夫们一度误认为这位饱经沧桑、衣着破旧的老者是朱德司令的传令兵、或厨子、或马夫。
(巴苏华摄,朱德接见印度援华医疗队,左起翻译马寒冰、德国医生米勒、爱德华、朱德、柯棣华、八路军前线卫生部部长孙仪之) 图源:“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
八路军的前线比延安更加艰苦,不久,爱德华大夫因缺乏营养、寒冷不适导致旧疾复发,因此于1940年2月3日离开八路军总部,取道西安,重庆返回印度。临行前,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为其饯行。
十一、转战
爱德华因病离开后,柯棣华和巴苏华继续留下与八路军一起战斗。此时,日本帝国主义针对抗日根据地的“烧光、杀光、抢光”的扫荡愈加频繁,柯棣华和巴苏华也随部队一起转战千里。
在深入敌后的冀南军区,柯棣华和巴苏华几乎每天都要和部队一起不停的运动和转移,以避开敌人的围剿。1940年5月1日凌晨,在河北与山东交界的故城地区,冀南政府和医疗队驻扎的几个村子遭到了敌人的进攻,敌人部队有约200人的日军和300人的伪军,携带了5门野战炮和六挺重机枪,从三面围攻而来,迫击炮弹在医疗队驻扎的村子里面不断爆炸。虽然经过顽强的抵抗,日伪军最终撤退,但是我方也遭受了一定的伤亡。
5月9日晚,冀南军区领导开会讨论,认为由于敌人的扫荡行动很猛烈,印度两位国际友人在此有着极大的危险,因此决定抽调一只骑兵连掩护柯棣华和巴苏华前往冀中军区。为了轻装前进,柯棣华和巴苏华不舍的扔掉了从印度一直带来的手提箱,把随身重要物资装上麻袋搭在马背上,与在几个月战斗中结下深厚友谊的冀南战友们依依惜别。
经过紧张而又危险的急行军,1940年5月29日,医疗队终于安全抵达冀中军区总部所在地行唐县阎庄,当地驻军于30日组织了几千人的群众集会,柯棣华和巴苏华都做了演讲,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大家一起高呼“中印人民联合起来打倒帝国主义!”
8月19日,柯棣华和巴苏华到达河北唐县葛公村,在晋察冀白求恩卫生学校及其附属医院开始工作。
(1940年6月21日,柯棣华给白求恩墓献花) 图源:“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
1940年9月,八路军准备发动百团大战,为了近距离收治伤员,柯棣华带领一支医疗队南下前往第五军分区,在13天的战斗中,他接手了800余名伤病员,其中施行手术的达558人。而巴苏华则带领另外一支医疗队北上前往第一军分区参战,在涞源乌龙沟东团堡战斗前线建立了手术室,为250多名伤员进行了手术。
十二、牺牲
百团大战之后,巴苏华奉命于1940年10月13日出发前往延安,而柯棣华则留在白求恩医院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巴苏华抵达了延安。虽然此时柯棣华和巴苏华都已经超期完成了印度国大党安排的一年的服务任务,但是两人此时都深深的爱上了这片土地,愿意继续留下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毛主席非常高兴并感谢两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并表示红军会尽一切可能照顾好他们的生活。
巴苏华留在延安成为八路军医院耳鼻喉科与眼科主任,而柯棣华在前线成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
(1941年12月,柯棣华(中立者)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时给八路军干部作报告) 图源:“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
1941年11月25日,柯棣华与卫校教员郭庆兰结婚。1942年8月23日,柯棣华的儿子诞生,聂荣臻司令员亲自为其取名“柯印华”。
前线艰苦的生活使得柯棣华在1940年8月之时就患上了绦虫病,此后使其身体状况每况日下。1942年7月7日,柯棣华在白求恩卫生学校校长江一真的介绍下,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更加不顾健康,忘我的投入工作中。聂荣臻司令员见柯棣华因绦虫病引起的癫痫频繁发作,担心其身体健康,让他去后方治疗,柯棣华也谢绝了,抓紧编写《外科总论》和《外科各论》讲义。12月9日凌晨6时,柯棣华因癫痫再次发作牺牲在唐县葛公村,享年32岁。12月17日,柯棣华的遗体安葬在白求恩墓旁。
(1942年,柯棣华同志追悼大会) 图源:“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
毛主席发来悼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朱德总司令在柯棣华的墓碑上题词:“生长在恒河之滨,斗争在晋察冀,国际主义医生之光,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
十三、归国
1942年底的新年联欢晚会,朱德总司令把巴苏华拉到一边,告诉他日本已经入侵到印度东部,让他要为回国做准备,把他在中国学到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知识带到印度。为此,巴苏华开始进行了半年的刻苦学习,得到了毛泽东、朱德、叶剑英、王稼祥、陆定一等领导人的悉心指导。
1942年5月5日,巴苏华在朱德机智的方法下顺利突破封锁,随国民党来访的代表团回到西安,并在等待了一个月后,搭乘苏联红军的飞机到达重庆。当巴苏华独自一人来到国民党密探包围的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之时,包括周恩来在内的所有八路军工作人员都大吃一惊,巴苏华此时已经是一名熟悉中国富有经验的八路军战士了。
在八路军办事处等待前往印度的班机的时间里,周恩来也帮助巴苏华及时了解并分析了印度的局势,并敦促他转告印度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
处于国民党软禁中的宋庆龄也邀请了巴苏华做客,急切的了解了国民党封锁之下的延安和晋察冀前线的情况。宋庆龄留下巴苏华一起吃饭,贴心的为喜欢吃鱼的印度孟加拉地区人巴苏华准备了一道鱼,而巴苏华此时已经几年没有吃过鱼了。
1943年7月3日,巴苏华终于登上中华航空的班机,沿着驼峰航线,同一天飞抵了加尔各答。至此,经过近5年的英勇与牺牲,印度援华医疗队的任务终于顺利完成。
十四、敬礼
1943年4月5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致信印度国民大会党:
印度国民大会诸先生: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贵会派遣了一个援华医疗队来华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表示对华的极大友谊。这个医疗队五人均在八路军工作。四年以来,医疗队诸同志不避艰险,辗转北方战地,他们的艰苦努力和极有价值的工作,使无数中国军民亲睹印度人民的援华热忱。医疗队五人中除已先后返印的三人外,柯棣华大夫因病逝世于晋察冀边区,我国军民失一良友,印度人民失一优秀战士,至甚悼惜。现在巴思华大夫返印,特向贵会及印度人民敬致谢意!
谨致热烈的敬礼!
毛泽东
朱德
1943年4月5日
(中央档案馆存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致印度国大党函底稿) 图源:“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
(中央档案馆存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致印度国大党函底稿) 图源:“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
印度援华医疗队的任务虽然结束了,但是印度援华医疗队的中印友好事业还在继续,薪火相传,直到今日。
十五、逆境
1943年7月3日,巴苏华大夫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印度。然而,刚下飞机,巴苏华就遭到了英国殖民当局的粗暴搜查和审问,名义上巴苏华被怀疑是反抗英国并与日本人合作的前国大党主席鲍斯(参见: )的间谍,实际上我觉得英国殖民当局也对巴苏华所参加的国大党的援华任务以及巴苏华与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往来非常敏感。这从因病回国治疗的木克华大夫病愈后再次筹集医药物资来华,却在前往中国的途中缅甸仰光被英国殖民政府逮捕,援华医药物资遭没收,以及1942年爱德华大夫和木克华大夫因参加印度独立运动被捕入狱亦可以看出英国殖民当局的立场。
巴苏华此时回到印度的局面和他1938年9月1日离开印度的情形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1939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对德国宣战,并不顾印度人的感受,单方面宣布印度进入战时状态。1942年8月,印度国大党做出“英国退出印度”的决议,以此作为印度参战的条件,遭到了英国政府的拒绝,国大党包括甘地和尼赫鲁在内的重要领导人均被英国殖民政府逮捕入狱,国大党也被宣布为非法,印度独立运动陷入了空前的黑暗。这也是为什么1943年鲍斯前往苏联、德国寻求反英帮助无果,并最终与日本合作,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的主要原因。因此,这也就不难理解英国殖民当局为什么对巴苏华严格审查了。
在印度混乱的二战末期,英国殖民政府的残酷统治使得很多印度舆论寄希望于英国的对立面——轴心国能够取得胜利。因此,希望日本战胜中国也成为这股舆论中的一部分,这也使得印度援华医疗队所代表的印中友好价值观变得不主流。
在这样逆境中,巴苏华大夫依然为印度援华医疗队和印中友好而不断努力着。1943年10月,巴苏华发起成立了全印柯棣尼斯纪念委员会(All India KotnisMemorial Committee)。1946年,巴苏华和全印柯棣华委会邀请了宝莱坞著名的电影导演瓦桑特·桑特拉姆(V. Shantaram)和著名作家阿巴斯撰写了关于柯棣华大夫事迹的书《还有一个没回来》(One Did Not Come Back),导演瓦桑特·桑特拉姆自导自演了电影《柯棣尼斯大夫——不朽的英雄故事》(Dr Kotnis Ki Amar Kahani)。这部电影成为印度电影史上经典的一部电影,打动了不计其数的印度人,在印度影响持续了很久。这不仅为印中友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也为印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的斗争中的正面形象添上了极具分量的一块砝码。
(印度著名导演桑特拉姆及其自导自演电影《柯棣尼斯大夫》) 图源:“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
十六、访华
经过两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印度于1947年8月15日独立,新中国也于1949年10月1日诞生。1957年,中国政府邀请印度援华医疗队剩余四名队员及柯棣华的长兄孟凯什访华,在国庆观礼台参加了国庆纪念活动。
(朱德元帅非常高兴的邀请印度援华医疗队一行做客叙旧) 图源:“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
不幸的是,在这次访问中国期间,爱德华大夫病情加重,于1957年12月1日在北京不幸逝世,12月2日,周恩来总理、宋庆龄副主席、印度驻华大使小尼赫鲁(印度总理尼赫鲁的侄儿)参加了追悼会。
(周恩来总理、宋庆龄副主席主持爱德华大夫的追悼会) 图源:“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
爱德华大夫对华有着浓厚的感情,根据其遗嘱,其一半骨灰撒入爱德华曾经战斗过的中国黄河,另一半骨灰则撒入祖国的印度恒河。
(爱德华大夫的骨灰在黄河渡口撒入黄河) 图源:“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
十七、坚守
1957年访问中国之后,巴苏华开始重视中国的针灸,这种中国传统治疗手段对印度贫苦的底层人民是非常有用的。于是巴苏华和柯棣华的家人在印度办起了很多针灸医疗中心,直到今天还在服务印度人民,这种崇高的声望在我印度工作生活期间依然可以感受到。
(1978年,巴苏华(右一)带领学生甘泰特(左一)等学生在大连学习针灸治疗) 图源:“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之后 ,中印关系陷入了冰谷,全印柯委会也被暂停,巴苏华等依然忍辱负重,坚守医疗战线为穷苦的百姓服务,针灸医疗中心越办越多,影响逐步扩大。
此后,中印两国领导人也一直在寻找机遇来重新恢复中印友好关系。1970年5月1日,各国驻华使节应邀到天安门城楼观礼,毛主席微笑着同印度驻华临时代办米什拉握手说:“印度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你们是一个伟大的人民”,“我们总要友好的,不能老是这么吵下去嘛”。
1973年,叶剑英元帅向老朋友巴苏华发出访华邀请。虽然当时在印度反华势力还占主流,但是英迪拉·甘地总理还是极具远见的积极支持了这一友好的民间访问,并从自己家的院子中赠送了两棵树苗给代表团带到中国,种植在爱德华(爱德华也是英迪拉·甘地的舅舅)和柯棣华的纪念碑旁。这是自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之后,印度第一个非官方人士访华代表团,打破了中印冰冻关系的坚冰。
1976年,中印两国恢复互派大使,两国关系开始改善。
1976年12月9日,周恩来总理曾亲自关心的“柯棣华纪念馆”,在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隆重举行落成揭幕仪式。回京后,叶剑英、聂荣臻两位老帅在人民大会堂特设宴款待巴苏华及其一行。
(晋察冀前线巴苏华与聂荣臻合影+文革刚结束后两人重逢) 图源:“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
1978年,全印柯委会接待了中国对外友协会长王炳南率领的12人代表团,在全印柯委会的协调下,代表团与印度政府高级领导人德赛总理和瓦杰帕伊外长,以及在野的英迪拉·甘地夫人进行了会面,最终促成了1979年2月印度瓦杰帕伊外长访华。
1981年6月,黄华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访问印度,双方就双边问题举行会谈,并一致同意通过和平协商来解决两国之间有争议的问题。
(1983年,叶剑英元帅与王炳南会见老朋友巴苏华) 图源:“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
正是由于印度援华医疗队巴苏华大夫及全印柯委会等友好人士的坚守,才在最黑暗的年代保存了中印友谊之火种,并重新点燃中印这两个伟大国家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十八、永恒
1962年9月17日,卓克华大夫在印度浦那病逝。
1981年1月29日,木克华大夫在印度加尔各答病逝。
1986年10月12日,巴苏华大夫在印度加尔各答病逝。根据巴苏华大夫的遗愿,他的一半骨灰安葬在中国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柯棣华墓的旁边,两位亲密的战友从此不再分离。
(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柯棣华、爱德华、巴苏华纪念碑) 图源:“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
印度援华医疗队的五名队员先后离开了我们,但是印度援华医疗队的国际主义精神,为了中印友好而舍生取义的壮举将被我们永远铭记,就如同永恒的北极星,指引中印两大民族迈向团结前行的正确方向。
虽然当今中印关系依然坎坷不平,但是就如同在中印关系最黑暗的时代,中印两国也有着一群头脑清醒,中流砥柱的友好人士为中印友好事业而默默奉献,当今中印两国也有着很多冷静睿智、正直善良的友好人士不忘初心,为了中印友好大业而砥砺前行。
祈愿中印亲如兄弟,世世代代继续友好下去!
点击查看往期▼
本文整合自“中印梵华”微信公众号2020年5月16日和5月19日文章,原标题为《梵华说印度(33):中印友好的丰碑——印度援华医疗队(下)》和《梵华说印度(34):中印友好的丰碑——印度援华医疗队(续)》
本期编辑:贾丽豪
本期审核:江怡
*前往公众号后台发送“编译”,即可查看往期编译合集
▲政报·102期 | 为保2024大选,印人党打算收割这个群体的选票了.....
▲经报·96期 | 印落后中国16.5年,但正在快速缩小差距!
▲军报·24期 | 印国防参谋长:正推动整合印三军,具体这么做…
更多内容请见↓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