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爆料:抗疫补贴要退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医疗圈一则消息掀起千层浪,网传某医院要求医护退回 2023 年抗疫补贴。这可像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舆论。

要知道,疫情那几年,医护人员就是逆行英雄。核酸采集点有他们忙碌身影,隔离病房他们日夜坚守,急诊室里他们争分夺秒…… 防护服下,汗水湿透衣衫;护目镜后,是疲惫却坚毅的眼神。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守护大众健康,这补贴是他们应得的辛苦钱,是国家与社会对他们付出的认可。

如今传出退回补贴的要求,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医院这么做原因何在?是政策有变,还是另有隐情?

抗疫补贴:医护应得的回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疫补贴可不是凭空而来,是有明确政策依据的。国家卫健委、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发文,对一线医护人员抗疫补贴发放标准有详细规定。像直接参与救治确诊患者、在发热门诊坚守、参与核酸检测等关键岗位的医护,按风险程度、工作时长给予补贴。在疫情严峻时,很多地方一线医护每天能拿到 300 元补贴,参与防控其他环节的医护每天也有 200 元 。

各地在落实政策上也有行动。上海给一线医护发 6000 元一次性津贴;浙江杭州有的医护收到抗疫补贴 5500 元、新冠疫情激励保障 9000 元;福建福清给一线医护每人 6000 元,村医每人 1000 元;拉萨按每人每天 200 元或 300 元标准,发放临时工作补助超 1 亿元…… 这些真金白银,是对医护人员舍生忘死付出的认可,是他们应得的回报。

补贴为何被要求退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仔细探究,这背后原因扑朔迷离。

一方面,可能是补贴发放标准解读有误。抗疫战线长,涉及岗位多,“一线人员” 界定在不同医院、不同阶段理解有偏差。像有的医院把参与社区流调、在非发热门诊做常规筛查的人员也算作一线,发放高额补贴;后来政策细化,重新认定这些人员不符合核心一线标准,补贴就可能要退回。还有可能是部分医院前期错发、多发,后期审计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另一方面,医院自身财务状况或许也是诱因。疫情期间,医院运营成本飙升,防护服、检测试剂等物资采购量大,收入却因停诊、限流减少。如今疫后重建,资金压力巨大,为平衡收支,打起已发补贴的 “主意”。但这做法实在不妥,医护人员的权益怎能轻易触碰?

医护人员的委屈与心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付出可歌可泣。就像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走路一瘸一拐,却日夜坚守,协调各方,与病毒抢时间。还有威海海大医院护士长张军英,外采时滑倒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因疫情无法立即手术,她拄着拐杖,带伤穿梭在病区查房、处理医嘱,直到完成手头工作才去手术。昆明市儿童医院骨科医生周游,高烧 38.5℃准备请假时,遇 4 岁重伤患儿,他不顾身体虚弱,强撑 2 小时完成手术,术后累倒。这些只是医护群体的缩影,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守护大众的健康长城。

如今补贴被要求退回,他们怎能不委屈?社交媒体上,有医护人员哭诉:“抗疫时没日没夜,防护服闷得喘不过气,累到瘫倒,现在补贴说收就收,太寒心。” 还有人说:“为抗疫放弃陪伴家人,错过孩子成长关键期,补贴是一点安慰,拿走算怎么回事?” 这些言语满是无奈与心酸,他们付出那么多,却面临补贴被退回的境遇,实在让人痛心。

医院此举的影响与反思

医院要求退回补贴这一举动,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医护人员积极性打击巨大,本就身心俱疲的他们,像是被浇了一盆冷水。很多年轻医护开始重新审视职业选择,人才流失风险加剧;在职的也可能陷入职业倦怠,工作热情消退。从医院形象看,口碑一落千丈,患者会质疑医院管理能力、人文关怀缺失,医患信任根基动摇。长远看,不利于医疗行业发展,吸引人才、学科建设都会受阻。

这也反映出医院管理的漏洞。补贴发放流程前期审核不严,才导致错发、多发;后期纠错简单粗暴,缺乏人性化考量。医院财务规划短视,只解燃眉之急,不顾长远影响。要想挽回局面,医院需重新评估,建立与医护沟通机制,有错纠错,无错安抚,重塑形象,重拾医护信任,让医疗行业回归正轨,别让英雄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