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暨第四届教育可持续发展论坛”探讨民俗文化与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融合发展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与上海杉达学院携手汇聚各界力量举办“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暨第四届教育可持续发展论坛”,共同探讨民俗文化与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融合发展路径,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周斌围绕“联合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解读和中国实践方案” 作了报告,详细解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强调其通过教育推动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目标。中国积极响应这一理念,在政策和实践层面多管齐下,通过项目引领、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如开展示范校评选和课程开发等工作。报告同时提到,民俗文化在乡村振兴及教育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未来应在研究、传承保护、融合发展及合作交流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全球教育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以“传统村落民俗整体性数字化保护振兴研究”为主题,深入阐述传统村落民俗作为乡村文化根基的重要性。他认为,我国传统村落蕴含着民族独特的神韵和智慧,其民俗传承性生活相所承载的文化密码,在现代生活中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志茗认为,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不仅能增强乡村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软实力,还能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新,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挑战,应创新传承方式,发展民俗文化产业,通过案例分析表明,这是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实例分析中,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范凤萍详细介绍了在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和乡村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邱曙东提出“楹联+”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路。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吴文钰以金山亭林为例,他认为应加强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模式创新,构建多元化合作平台,推动非遗与现代科技融合,实施差异化发展路径,使非遗项目与地方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以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

论坛期间,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非遗传承促进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并揭牌,会长由周斌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