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份报告建议,顺应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规律,从根本上打破过去那种“唯GDP论”的增长主义,改变竞争锦标赛下地方政府的决策和考核机制。根据地方政府采取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的具体表现和后果,加强行政性垄断调查执法,为地方政府行为设定底线和高压线。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月5日联合发布《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4)》(下称《报告》)。《报告》称,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是发挥大国经济内部循环优势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应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的决策和考核机制,加强高标准统一市场制度和设施建设,用好破除地方保护的培训和执法工具。

2022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点任务作出安排,包括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孙生阳介绍,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任务实施以来,破除了一批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方面的突出问题。2023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共审查增量政策措施14.8万件,存量政策措施61.6万件,修订废止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1.76万件。依法查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案件39起,开展执法约谈17次。

在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方面,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近九成已建设预留充电停车位,2023年前三季度重点商贸物流托盘标准化率达75.1%。全国土地二级市场线上交易服务平台已正式开通运行,统一失业保险转移办理流程工作提前完成,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硬件系统已经实现互联互通。

在区域一体化方面,京津冀、成渝等地区出台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特别是在市场准入方面,累计通报六期107个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典型案例,破除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心、企业关切的典型准入壁垒,不断推动构建开放透明、规范有序、平等竞争、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市场准入制度新体系。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推动下,各类经营主体持续健康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得到激发。

孙生阳表示,目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他说,部分地方政府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行为,为保护税基和增加财政收入,习惯于利用行政权力来干预甚至直接控制当地的经济活动,并形成“为增长而竞争”的激励机制。

“具体来说,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更大的晋升空间或者避免被降级,本着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就业等目标,有强烈的动机去推动形成歧视性、隐蔽性的区域市场壁垒,进而妨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孙生阳表示,尽管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但从总体上看,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仍呈多发态势,有的地方政府为稳定本地财源限制企业外迁,有的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市场设置进入壁垒,有的地方政府为扶持本地企业寻求自我“小循环”,严重妨碍了经营主体公平竞争和商品要素畅通流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章轲

《报告》称,特别是对于部分欠发达地区来说,由于高标准的统一市场制度和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其往往还面临着地方保护的“破除悖论”,即如果破除欠发达地区的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在“东西差距”“南北差距”越发突出的背景下,欠发达地区的各类资源要素将会进一步加速向发达地区流动,从而加剧欠发达地区人口经济“空心化”问题。

而如果不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不仅会使跨区域兼并难以实施,而且会导致欠发达地区的部分行业产能难以实现市场出清,商品乃至生产要素流通受阻,进而影响国内经济循环畅通。

上述《报告》建议,完善当前地方政府的考核体系,把更多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指标融入考核体系当中,把追求高质量发展作为基本准则,进而避免出现为了把税源留在当地而限制企业迁移、设置进入壁垒、谋求自我小循环等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报告》建议,纵向上,中央政府和欠发达地区之间要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央地财政关系,在制度设计方面要避免欠发达地区为盲目争取流动性税基而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降低地方保护发生的可能性。横向上,欠发达地区要主动服务对接区域重大战略,创新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深化与东中部、东北地区的务实合作。与此同时,要探索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横向利益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