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获得者卢琦
卢琦在乌兰布和沙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Justin Jin摄)
2024年12月1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线上公布2024年"地球卫士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卢琦获得"地球卫士奖"中的"科学与创新奖",这也是中国人首次在该类别获奖。
卢琦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在3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投身中国荒漠化防治事业,助力中国扭转土地退化趋势、减少沙化土地面积,在实施世界上最大的造林项目、建立荒漠生态研究网络和伙伴关系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接受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采访时,卢琦介绍了他的获奖感受。
卢琦:我觉得这个奖是颁给我们这一批人、这一个时代的治沙人的,另外也代表我们国家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被国际看到和认可,代表了我们中国的治沙科学事业取得的成绩。
"三北"工程于1978年启动,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是世界上最大的植树造林项目,覆盖了中国北部地区的3000多万公顷土地。卢琦表示,如今这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植树造林工程。
卢琦:"三北"之前一直叫"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从现在正在执行的六期开始,更名为"三北"工程六期。这不单单是一个名字的变化,主要体现它的内涵重大,是质的提高。它已经提升为一个国家重大战略,不单单具有承接防护林的作用,还事关我们生态安全,现在是一个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国家战略。
位于乌兰布和沙漠内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的农田林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Justin Jin摄)
据国家林草局介绍,截至2024年6月,"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而在卢琦看来,栽种数量并不是唯一标准。
卢琦:我们现在的标准一般是要达到75%,大部分成活率是要达到80%,我们才通过验收。验收以后,还有一个保存率,就等于你孩子出生了,还要养大和成才,就是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这些生态功能。现在不但要有生态功能,还要有经济功能和其他一些附加功能。
卢琦(中)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Justin Jin摄)
2023年6月,在"三北"工程攻坚战打响之后,一个与它相关的研究院也随之成立,这就是三北工程研究院,卢琦担任首任院长。在卢琦看来,以"三北"工程为代表的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科技工作者功不可没。
卢琦:实际上,科学一直就是从自然当中寻找问题和向自然学习解决问题这样双向的。我们这个学科跑野外是最重要的,眼看、手摸、牙咬,我们学的是"中医疗法",并没有太高精尖的技术。我们从野外学习回来解决问题、分析它的机理机制的时候,就要使用设备和手段了,要做很多模拟自然的实验,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些数据和判断,为未来的决策提供应急预案。
卢琦(右)与同事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进行风洞实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Justin Jin摄)
卢琦笑称自己是"职业沙手"。要治沙就要先了解沙。新疆和甘肃交界处的库姆塔格沙漠是全系流动沙丘,为我国唯一分布有"羽毛状沙丘"的沙漠。2007年以前,库姆塔格沙漠一直是我国八大沙漠中唯一未经系统、综合科学考察的处女地,地貌、气象、水文等方面的基础数据都是一片空白。
2006年底,"库姆塔格沙漠综合考察"正式被科技部确立为科考类重点项目,卢琦担任项目主持人和首席科学家。
卢琦(右)在乌兰布和沙漠进行野外工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Justin Jin摄)
首次库姆塔格沙漠综合考察取得了丰硕成果——科考队员终于揭开了蒙在中国唯一"羽毛状沙丘"上的神秘面纱。而对于卢琦和科研人员们来说,零的突破不过是新的起点。
卢琦:在2009、2010年项目结束的时候,我们提出来做《中国沙漠志》。2015年,我们国家提出来建国家公园,正好我也有机会参加了国家公园的相关培训,我就把这两个事结合到一起。库姆塔格是最适合建国家公园的,它的原生性最好,人为干扰最小,具备条件,现在它已经被列入了49个国家公园的候选名单。《中国沙漠志》作为科技基础性工作的第三个大项目, 2021年已经立项开始编了,第一本《中国沙漠志》的志书也是库木塔格。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Justin Jin摄)
人们提到防沙治沙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要去消灭沙漠、荒漠。但这些年,卢琦牵头搞沙漠科考,既研究治沙也呼吁"养沙"和"护沙"。
卢琦:要把"好沙""坏沙"分离。第一,把自然、天然原生的项目很好地保留下来,沙漠和荒漠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一定是有功能的,是为人类提供很好的生态服务的。第二,不管是过度利用还是破坏还是后来人造的,我给它起个名字叫"人造的"沙漠沙地,我们现在治理规划里面的50多万平方公里就指的是这一块。我们提出来"一沙两治",意思就是该保护的保护,该治理的治理。我们治沙人实际上是沙漠的医生,不但要有病治病,还得防病,还有保健医生的作用。
卢琦在野外工作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Justin Jin摄)
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我国不仅加快荒漠化治理,也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卢琦表示,依靠防沙治沙新技术新成就,科学、系统、综合的中国防沙治沙经验正在走向世界,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中国智慧。
卢琦:我们马上要在蒙古国建一个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在我们这个领域是第一次在海外建合作中心。科学院在中亚建了一个研究基地,设立了很多实验示范区,特别是我们国家响应联合国的号召,针对咸海的治理,和乌兹别克斯坦多个科研机构签署过合作协议,也开展过很多合作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耐盐植物、盐碱地的治理技术帮助咸海恢复和修复。在非洲,新疆生地所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在毛里塔尼亚建了一个示范园,他们叫GreenPark,就是绿色公园。另外还有与中东的合作,2023年8月26日在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国家林草局代表中国政府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签署了《关于建立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的谅解备忘录》。在202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期间,我们也开了指导委员会,我想,未来这可能会有一个新的热点和增长点。
卢琦在沙特阿拉伯红沙漠(路伟伟摄)
专访中,卢琦的言语无不展现着他对治沙事业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对于未来,他充满期待。
卢琦:人的意愿和愿望是无止境的,缺啥补啥,没啥稀罕啥——都是沙的时候,你喜欢有绿色;有了绿色,你喜欢彩色;有了彩色,你说要美化,景色要美……当然这也是我们奋斗的方向和动力。我们现在规划"三北"到了2050年,我想到2050年基本能够遏制沙化,我们后面的空间还很大,包括彩化、美化等。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储备两三代技术手段,未来就有一些适用的地方。我们在治沙领域做出了成绩,让世界看到了,我觉得这个奖不单鼓励我个人,也是鼓励我们未来一代人的驱动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采编|杨慧
主持|葛鹏
制作|杨晓蕾
签审|安然
监制|刘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