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大结局中,有这样一段诡异的剧情:
雍正在亲自审理老生员曾静为何要写信劝岳钟琪造反的过程中,基于曾静的讲述,一段有悖于整部四爷升职记的剧情片段浮现了出来——
其中就包括在畅春园那晚,雍正先是毒杀了重病卧床的康熙,随后又让隆科多拿来诏书,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的片段。
固然若按常理来解读,这不过是对曾静所讲述内容的一种展现方式,里面匪夷所思的种种事,都是八爷党为抹黑雍正所编造的谎言。
但问题是,这难道就是唯一合理的解读方式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这篇文章就将以剧中三个不合情理的疑点,来证实雍正篡位的这种有悖常理的可能,其实是存在的。
疑点一:隆科多的一句话
在雍正为了推行新政,而相继得罪了士绅集团与旗人集团之后,一直寻求机会来掀翻雍正这条大船的八爷党,终于决定向雍正出手了。
由此,雍正与八爷党之间的最终决战拉开了帷幕。
为了确保能一举推翻雍正,老八允祀特意制定了“翻船计划——三步走”。
第一步,趁着雍正急于整顿旗务的机会,提出召关外铁帽子王进京。
第二步,在铁帽子王进京之后,秘密联系铁帽子王们,商讨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
而第三步,则是控制京畿的兵权,用兵谏逼迫雍正低头。
相对于前两步来说,汲取了过往失败教训的老八很清楚,最终计划能否成功,关键就在于第三步兵谏是否顺利。
当时京畿的兵力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驻扎在京郊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另一部分便是步军统领衙门。
对于老八的“翻船”计划来说,显然能否控制步军统领衙门的兵力更为重要。
毕竟,即便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力,可若是不能突破京城九门,一旦形成对峙之势,那他们所谓的兵谏就是一纸空谈。
由此一来,隆科多能否配合他们八爷党行动,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可就在老九、老十按照老八的指示去说服隆科多的时候,第一个疑点出现了。
当时隆科多的处境十分尴尬。自雍正登基之后,一个大跳就踏上了权力巅峰的隆科多,没过多久就逐渐失去了圣心。
先是在“山西藩库作假案”中,隆科多因为推荐诺敏,受到了牵连;随后,为了替儿子出气,出手打压刘墨林,就已然令雍正不满;再之后,破罐子破摔的隆科多又接连在年羹尧与田文镜的事情上站错了队,从而失去圣心的隆科多,虽仍保留着上书房大臣兼军机处大臣,但却已明显被雍正打入了权力的冷宫。
因此隆科多听完八爷党制定的“翻船”计划,当即就动了心,随后提出了一个要求:
“这件事我可以答应你们,但是你们说话得算数,我扶的是皇三子弘时。”
见隆科多态度有所松动,老九和老十连忙起身保证:
“舅舅,您想想,这个时候除了扶弘时,太和殿那个位置谁还能坐稳呐?”
“就是啊”
而隆科多听了老九和老十的话,随即就说了一句特殊的话:
“好吧,这次就是再扶错了一个人,我也认了。”
注意隆科多的这句话,什么叫“这次就是再扶错了一个人”?
这就说明,在隆科多的眼中,畅春园那晚雍正之所以能登基,正是得益于他的大力帮助。
可若按常规的解读来看,隆科多在畅春园那晚除了向雍正大开方便之门,没有阻拦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出宫,也没有阻拦夺回兵权的老十三带兵勤王之外,根本没做什么正事。
俨然一副静观事态变化,随时准备押宝的架势。
由此,隆科多才会在老十三出现之后,见雍正已基本敲定了胜局,这才捧着康熙留给他的传位诏书姗姗来迟。
但显然这种常规的解读,根本无法匹配隆科多对老九老十说的那句诡异的话。
因此,若基于隆科多的说法,另一种可能性就诞生了——
康熙亲手交给隆科多的传位诏书,并非是要传位给雍正,而是要传位给老十四。但是在隆科多的帮助下,雍正修改了传位诏书。
这也就是那一晚隆科多为何取一个传位诏书,却要花费那么长时间的原因。
因为隆科多不仅需要取传位诏书,还需要去找雍正改传位诏书,最后又得装成才取来传位诏书的样子,所以才耽误了那么长的时间。
也只有这种解读,才能匹配隆科多那句诡异的话——是他扶雍正当上皇帝的。
疑点二:关在宗人府的老十三
在雍正继位之前,康熙朝发生了一件极其特殊的事情,那便是在康熙六十八岁万寿庆典上突发的“死鹰事件”。
而第二个疑点,就藏在“死鹰事件”发生后,康熙所做的一系列应对措施中。
那一场“死鹰事件”其实并不复杂,无非就是老十四派人给康熙送上了一块带有“寿”字的天石做寿礼,可寿礼却被老八暗中换成了一只“死鹰”。
由此,康熙被气得重病卧床,挑选继位人的事儿瞬时迫在眉睫。
事发之后,得知自己时日不多的康熙,为了给顺利完成皇权的交接,不仅没下旨彻查真相,反倒相继免去了老四、老八的差事,并降了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和马齐的职务。
正是这一系列奇怪的安排,让老四和老八怀疑康熙心中默定的继位人是老十四胤禵。
然而邬思道却对这种推断提出了质疑:
“如果默定了八爷或者十四爷,出了送死鹰的事,岂有不查之理,但皇上没有查,正是因为不查,就可以足证皇上心中默定的人选,不是八爷,也不是十四爷”
如果邬思道只给出这一种判断,那么这种判定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毕竟明眼人都清楚,“死鹰事件”不是老八所为,那就是老十四所为。
如果康熙有意传位于二人中的一个,那势必会下旨一查究竟,若真是他默定的继位人所为,那就要重选继位人,若不是他默定继位人作为,就要为其证实清白。
既然康熙选择了不闻不问的冷处理,就说明康熙默定的继位人不是这两人。
但问题是,邬思道在给出这种判断之后,又给出了另一种说法:
“十四爷率十万精锐在外,如果彻查他,正好给了他一个清君侧的口实啊,八爷在这边联络呼应,立时就是天下大乱。如果查办八爷,礼物又是十四爷的,八爷叫起撞天屈,这九爷、十爷推波助澜,立地祸起萧墙啊。到那时皇上恐怕想善终都难。”
很明显,邬思道的这种说法同样合理,也能解释康熙为何会对死鹰事件冷处理。但是这种说法却不能得出,康熙不会传位给老八和老十四的结论。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实邬思道也并不笃定康熙会传位于哪位皇子。
而随后邬思道对老四说的话,就暴露了第二个疑点:
“十三爷不出狱就算传位给您,您也坐不住。十三爷一旦出了牢狱,就算传位给别的阿哥,四爷,您只要出其不意,先发制人,局面翻转也未可知啊。”
从邬思道的这段话中就可以看出:康熙如果想传位给老四,那么老四到时能否顺利继位的关键,就在于老十三。
而当老四听从邬思道的建议,闯入宗人府去见老十三时,老十三也发表了一个类似的看法。
当时,听老四说康熙似乎有意传位于他,但是他怕八爷党在关键时刻图谋不轨,听此老十三立马拍桌而起:
“四哥,我跟你说过,你为什么不去找皇阿玛,让他放我出去,只要我在外面,他们有多少兵马,他们也不敢作乱。”
这就是第二个疑点:
如果康熙真想传位给老四的话,为何不将关在宗人府里的老十三放出去呢?
要知道当时的局势就在那儿摆着,夺嫡之争已进入了白热化的最终阶段,老十四率领十万精锐在西北虎视眈眈,而老八的党羽也遍布朝野,唯有以“孤臣”自居的老四身单力薄。
因此,康熙要真想让老四顺利继位,最该做的准备,就是提前将老十三放出来,然而康熙却并没有这么做。
通过这一疑点,其实就能得出:老四真有可能并非康熙默定的继位人。
疑点三:诡异的“依计行事”
畅春园那晚,在老四、邬思道和老十三之间有一段特殊的剧情,而第三个疑点就藏在这段特殊的剧情。
当时,康熙已经去世,老四在偏殿叫张五哥拿出金牌令箭之后,下达了这样一个特殊密令:
“我让你去办一件大事,你带着金牌令箭即刻赶到我府上,告诉邬先生,亲口告诉他,皇上已传位给我了,叫他依计行事。”
说这个密令特殊,就在于老四在这个密令中提到了“依计行事”这四个字。
而更诡异的是,张五哥带着金牌令箭将老四的话传给邬思道之后,邬思道向张五哥下达的命令,也提及了这四个字:
“张五哥听令,命你那这支金牌急速赶往宗人府,赦出十三爷,叫他立刻赶往丰台大营接管兵权,并依计行事。”
到此问题来了:老四、邬思道和老十三都知道的这个“计”,究竟是什么计呢?而这就是第三个疑点。
我们将视角再次移回到邬思道叫老四去宗人府见老十三的那天,当时邬思道说过这样一段话:
“十三爷不出狱就算传位给您,您也坐不住。十三爷一旦出了牢狱,就算传位给别的阿哥,四爷您只要出其不意,先发制人,局面翻转也未可知啊。”
可问题是,老四究竟要如何做才能出其不意、先发制人,从而令局面翻转呢?
既然邬思道向老四提出了这种说法,自然就会尽到一位谋士的职责,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法。而这个方法,势必就是那个“依计行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邬思道会给出什么样的实施方法呢?
对此,在剧中虽未明确提及,但却有一段可供参考的剧情——
畅春园那晚,在康熙下令召集诸皇子去开会时,邬思道见老四迟迟不肯动身前往,说了这样一段话:
“一定要去,如果皇上大限在即,今晚就有遗诏,您不去八爷他们就会改了诏书,到那时,他是皇上,您是听命还是不听命啊?”
可以说,邬思道之所以会有这种担忧,极有可能就是因为他也抱有类似的打算。而之所以老四听了邬思道的这个提醒,当即一惊,极有可能就是在此之前听邬思道提及过类似的计划。
而且也就只有修改遗诏的这个方法,才最能迎合邬思道口中所谓出其不意、先发制人的特点。
同时一旦这种推断成立,那么剧中的另一个谜团也就有了相应的解释——
为何老四继位当晚,要匆忙赶回潜邸除掉邬思道,而邬思道又为何事先就已经做好了自救措施以及逃跑的准备。
就是因为这其中涉及到了老四可能篡改了诏书的事。
正因如此,老四才会对邬思道动了杀心,毕竟只有死人才能永远的保守秘密。
而邬思道也是清楚这一点,才会提前安排五路不相统属的兵马共同防守潜邸,来争取一个当面向老四提出他要半隐的机会,并在老四到达之前,已经收拾好了离开的包裹。
以上,便是能支撑雍正的皇位是篡位得来的三大疑点。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雍正的皇位就一定是篡位得来的,只是基于剧情的一种另类分析,以供大家以更多的视角看待《雍正王朝》这部神剧。
卿心君悦,一部剧,一群人,一个草台戏班子!看戏!说剧!品人!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