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宵乐》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聪鹏的工作室本报记者 李闽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线木偶戏进校园演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火焰山》获得首届“国家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线木偶戏表演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5月,泉州市木偶剧团在保加利亚加布洛沃市参加“欧洲笑都——保加利亚加布洛沃市幽默讽刺节”和嘉年华大型踩街展演活动。(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编者按:福建地处东南沿海,背山面海,独特的地理风貌孕育了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闽人感风气之先,历来敢为人先、爱拼会赢,出现了一大批光耀史册的历史文化名人。勤劳智慧的闽人,从丰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创作了一批具有浓郁闽味的文艺精品,传承积累、蓬勃发展。从今天起,我们陆续刊登“走进闽派文艺精品系列报道”,这组深度报道,通过名家的访谈、现场的写实、生动的故事和深度的解析,向读者朋友展示我们身边的精品力作。

泉州提线木偶戏是蜚声世界的中国传统艺术精品,也是闽派文艺精品中的经典,经千年而不衰。木偶戏在本土深受喜爱,又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生动传递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向全球观众打开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它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有何特点?何以千年长青?请看记者的报道——

古艺越千年,演人世百态,华夏文明博大精深。

悬丝舞十指,慨艺坛长青,名匠流芳传承不辍。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它与梨园戏一样,是构成泉腔戏曲的古老剧种,距今已有千年。

早在1907年和1914年,当时的戏班“庆元班”,曾先后两次渡海到东南亚献艺,开创了“走向世界”的先声。建团70多年来,泉州市木偶剧团已出访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余次,荣获“人民友谊贡献奖”。每到一地,激起当地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它曾连续三届获得“文华奖”,获得首届“国家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多次在国际艺术节上获得大奖。在联合国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美国卡内基音乐厅等重要场合表演。

古老的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一张洒满金辉的名片。

赋木偶以生命

2024年11月21日,泉州市木偶剧团。

沈苏革现年58岁,一级演员,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代表性传承人。

据了解,1952年,几个民间班社合并,泉州市木偶实验剧团由此创建,招募了当时提线木偶戏名师,如张秀寅、杨度、黄奕缺等,此为泉州市木偶剧团的前身。剧团机构几经变化,曾一度解散,后再获生机,于1978、1979年重新招收30名学生,学制5年,沈苏革便是这一期的学生。一转眼,当时的小学生已届退休之龄。

木偶戏表演最高境界,是赋木偶以生命。

“你如果不感动自己,怎么去感动别人?”沈苏革深有体会。

近20年前,剧团创作《赵氏孤儿》。该剧取材于春秋时期晋国,赵盾遭灭门之灾,仅剩一名孤儿,为保此血脉,更为了保存晋国数千婴儿性命,驸马赵朔、庄姬公主、韩厥将军、草泽医人程婴妻儿慷慨赴义。程婴将自家亲儿与赵氏孤儿互换替死,忍辱负重十六年,使赵氏孤儿得以长大后报仇雪冤。

“传统木偶戏没有大型悲剧,木偶没有表情,悲剧怎么演?全世界木偶戏,演悲剧还没有人成功。”正因为如此,时任团长王景贤觉得值得一试,他亲自编剧,并请来金奖导演吕忠文执导,高甲戏作曲叶正明与剧团演奏员陈志杰合作音乐,创排大型木偶戏悲剧《赵氏孤儿》。沈苏革操演“程婴”。

“怎么才能把木偶演到让观众感动?真的挑战很大。”沈苏革说。

排演时值夏天,室内没有空调,几个老旧电风扇转个不停。连续四个月,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他整天想着《赵氏孤儿》的戏,钻进剧本研究人物性格,眼前都是程婴的影子,但如何表现那种失去亲生儿子的切肤之痛和忍辱负重的感觉?却迟迟没有找到最准确的表现方法。

吕忠文导演和叶正明老师在旁鼓励道:“你要忘掉自己,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突然一日,沈苏革从迷糊中醒来,好像抓到了久久寻觅的那个点。他试着用一种高腔来传达自己体验到的悲痛、苦涩的感觉。

排演时,他看到吕忠文导演坐在观众席中流下了泪水。

“从艺以来,那一次是最大的挑战。怎样操控没有表情的木偶,表现出情感来感染观众?记得老师傅曾教导我们:演员表演‘一声二色’,除了要练好线功外,还要练好道白和唱腔。这次算是体会到了。”沈苏革说。

神奇的艺术

上世纪末,剧团赴法国展演,当地提线木偶艺人在现场表示抗议:“为什么要用纳税人的钱请中国人来表演?”

剧团团长向翻译了解情况后,对一名演员说:“你拿一尊木偶过去,和那位法国艺术家做个交流,你操控他的,他操控你的,完成木偶走路的动作。”演员心领神会,一下子就让对方的木偶走起路来。

而那位法国艺人操控泉州提线木偶走路,不是瘫了,就是瘸了。拨弄许久不成,他信服地说:“东方艺术原来这样神奇。”

傀儡的角色,最早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也称“四美班”。演员按照“线规”以手指控制提线,牵动木偶做出动作。线是软的,其长短与偶体线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反复微调,精益求精。

泉州提线木偶的神奇之处不仅在线功,还有音乐。“中国其他地方的木偶戏,都采用地方戏曲为其配乐。而泉州木偶有自己的剧种音乐‘傀儡调’。”一级演奏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志杰说,在闽南,高甲戏、打城戏等地方戏曲及民俗宗教活动中,均大量采用“傀儡调”的音乐唱腔。

“我们有保存完好的音乐唱腔,还有整套的打击乐表演方式。”陈志杰说,演奏所使用的古乐器,基本上是“锣、鼓、吹”,以南鼓为例,演奏方法甚奇。演奏时,鼓师左脚板置于鼓面,边击打边移动和挤压鼓面,奏出丰富多彩的音调,故今人称之为“压脚鼓”。

构成泉州提线木偶艺术体系的,除了线功、唱腔外,还有木偶造型与雕刻。偶头特色鲜明,有一套审美标准,简言之曰“唐风宋韵”。唐之气象,比较丰满、圆隆;宋之精美典雅,简约而不简单,婉约而不小气。

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聪鹏的工作室,散发着樟木的香味,案几上摆着三排各种造型的木偶头,就像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提线木偶剧《赵氏孤儿》于2006年获得“文华奖”,剧中有一角色为“杀人魔王”屠程。如何让僵硬的木偶头表现出“杀人魔王”的形象?林聪鹏琢磨了很久。一日看到电视上演《民间绝技》的节目,在表演耍牙,牙齿能吐出来并收回去。他受到启发:“要不在偶头里做个机关,可以耍牙和暴目?”做机关不易,一个月后,他完成了设计。“让人看起来很疯狂、很凶残,夸张地表现人物的特定性格,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传承创新千年不辍

据介绍,悬丝傀儡戏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传承不辍,至今保留700余出传统剧目、300余支曲牌唱腔,以及线规和木偶头制作方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古抄本被毁,许多优秀传统剧目濒临失传。

傀儡戏传统剧目由三部分组成:一为“落笼簿”,最为古老,最迟形成于明代;二为“笼外簿”,包括全簿《目连救母》、全簿《水浒》和全簿《说岳》共三部连台本戏;三为“散簿”,属于“落笼簿”与“笼外簿”以外的其他零星传统戏目。

被誉为“活字典”的杨度痛感毁佚,1983年退休后主动回忆与整理优秀传统剧目,先后完成“落笼簿”中《织锦回文》等20多部的记录,以及“笼外簿”中《目连救母》《李世民游地府》《三藏取经》的口述记录。

在胃癌住院弥留之际,他想到《三藏取经》还未排出,有失传之虞,对剧团领导说:“‘笼外簿’三本戏唯《三藏取经》还未排出来,如果进棺材,死不瞑目。”

之后,剧团安排学生到病床前,将其口述《三藏取经》之场口、扮相、角色、化妆、唱腔、表演等,用录音、录像记录下来。

病中剧痛,杨度咬紧牙关,一句唱腔分四五段唱,当场记录者感动落泪。整整一个月,《三藏取经》口述完成。不久,他与世长辞。

这千年的传承,浸透了一代代名师的心血。“当代对泉州提线木偶戏做出巨大影响的人有两个,一位是名扬海内外的中国木偶艺术大师黄奕缺,一位是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杨度。杨度为泉州提线木偶戏挖掘和保存了至珍至宝的艺术文化遗产,立下了不朽功勋。”剧团老团长这样说。

这千年的创新,是在传统根脉上开放的朵朵鲜花。

悬丝,传统也就8根,搭在木偶的头部、肩膀、手掌、脚上。后来,逐渐发展出12根、16根、18根、24根,直到36根、40根。线越多,木偶能动的部分就越多,表演就越细腻,难度也就越高。

舞台,传统是八卦型舞台,上世纪60年代以后,先后发展出中型舞台、大型天桥高台,随着空间阔大,形成了集悬丝、杖头、掌中等木偶戏技艺及人偶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演出形式。

木偶头,传统中眼睛刻成细细的,面部粉色较淡。如今受新潮影响,加上舞台灯光较强,林聪鹏雕刻的木偶眼睛变大、化妆变浓,他说:“满足舞台现代审美的需要,对古老艺术进行创新,木偶戏才有生命力。”

永无止境之路

2006年,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后,泉州市木偶剧团和漳州、晋江两个木偶剧团形成的“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于201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优秀实践名册”。至今国内只有此例。

是什么造就了这千年长青的表演艺术?采访中,剧团的同志们不约而同地讲到一个故事——

黄奕缺老师演出过的木偶,认真看,可看到偶身上百孔千疮。线位差一点点,做出来的动作就不可能得心应手。每一场演出完成后,人们有提意见,或者他自己又想到了什么不足,就戴上老花镜,重新穿线,修改线位。“大师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用心血一点一滴做出来的。”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家匠心凝聚、接力积累。在当代,与许多传统艺术相似,受到电影、电视、演唱会、网络等现代文娱方式的冲击,其受众与演出阵地在近二三十年急剧萎缩,剧团的生存、艺术的传承是当务之急。

对此,泉州市木偶剧团现任团长洪世键认为,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泉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剧团要运用好泉州申遗成功的影响力,推进文旅融合,坚持传播推广和培育市场的策略,以丰厚的历史底蕴、生动的偶趣和独特而精彩的技艺表演,打造泉州的一张城市名片。

据了解,2016年7月至2019年10月3年多时间里,泉州市木偶剧团在市中心老城区旧团址“嘉礼馆”于每周二、四、六、日下午4点至5点持续开展常态化免费公益性表演,每年200场次。后因观众需求量大,增至除周一外每周演出6场,每月28场、每年300余场。“多年的传播推广与市场培育,我们下了很大的功夫。”洪世键说。

近年来,剧团持续策划精品、培养市场,在泉州申遗成功以及城市文化发展、文旅深入融合的助力下,重焕活力。2024年,提线木偶戏在泉州木偶剧院演出900多场,观众人数45万人,85%以上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观众。非遗艺术焕发出时代新韵。

保持傀儡戏艺术的生命力,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永远精益求精,永远不故步自封。

或许,这就是傀儡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来源:福建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穿梭戏剧艺术的历史空间

徜徉逍遥自得的审美世界

大家一起品评戏

微信ID:lianzhongping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