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考核季,高校里的故事开始多了起来。

一位副教授网友投稿:年终考核结果出来,万万没想到!自己身为高校教师,竟然真有一天沦落到了“要贴钱上班”的地步。才知道,别人考核都是花6、7万发文章、出专著,50-60万充钱搞项目……

对话了多位高校教师后,蔚青学者发现如今一些院校里“自费”“倒贴”的现象并不鲜见。不少普通青椒,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忙忙碌碌了好几年,被现实狠狠抽了个巴掌才猛然发现:原来是自己too young too simple了,这条路,一入江湖深似海,想要通关升级,既要深谙游戏规则,还要步步为营,否则最后就是个空空如也。

01

有钱,却不敢花!

博士毕业入职前,有不少人常常被招聘中的“巨额”安家费或科研启动费吸引。而很多入职后的青年教师反映,这笔钱,现在实际上成了许多人“不敢动”的一笔钱。

原因想必大家也能猜到,一些院校的“非升即走”制度下,若考核不通过,是要将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全额退还”的。而且,让人更心塞的是,还有些单位连税也要求退。比如税前50万,扣税后到手40w,退的时候要全退,相当于倒赔10万。“倒赔的”又何止这些,工资每个月到手七八千,一顿忙活下来白干,有老师无奈自我调侃:“骡子今天只拉了50圈磨,必须把前一礼拜吃的草全都吐出来”。

被“套路”多了,新进的青年教师们也摸索出了应对之法:在考核条件变化莫测、大概率需要“退钱”的情况下,纷纷选择将安家费、科研经费等存起来不花,直接“摆烂”。科研设备也不自己置办了,能省就省,怎么草台班子怎么来。这些青椒们解释:上班赚钱总不能变成欠钱的吧,留着以后用来“退钱”,至少不沦落到贷款还钱的地步。

尤其,30岁上下的年轻博士,正是人生中“最需要钱”的阶段,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住房出行……现实的生活里每一样都需要足够的经济条件支撑。“没钱,万万不敢,万万不能”。有还未晋升“长聘”的青椒这样描述着自己生活上一些片段:“本来看上了一个房子,准备下手了,结果青基没中,我怕以后还不上房贷,不打算买了,租房住也挺好”“出行就是电动车和公共交通,一旦要去远一点的地方,就会烦恼,也工作好几年了,连个车都不敢买”……

如今青年教师们选择就职院校,都开始小心翼翼,深知一旦遭遇“霸王条款”,便是离开还得被扒层皮。因而,求职第一步就是详细研究“对赌协议”(聘用合同)中的“违约条件”和“违约金”。

02

通关,靠“自费”!

无论哪个领域,青年博士自打进高校起都需要一笔支出用于科研工作启动。然而,一些院校里拨付的启动经费远远不够,或是干脆“无”,这样的条件下,青年教师要么自掏腰包垫付,要么只能“0帧起手”空手出成果。

“自费启动”尚且能承受,成果产出和考核过程中的种种操作才真的让许多涉世未深的青年博士“懵”掉:为了评上职称,堪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无论是论文、纵向项目,还是横向、奖项。自掏腰包,统统能解决。甚至有高校单位为了“留人”默认老师们采用这些“野路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社交平台上青椒网友关于“自费评职称”的讨论

总结起来,在一些院校,青年教师“通关”的游戏规则是:“充钱”才能完成考核,“充大钱”才能评上职称。真是一款酣畅淋漓的大型“氪金”游戏,对于平平无奇的青椒,没有“钞能力”,“0氪”玩家根本没戏。

青年教师“集体摆烂”也好、“充钱通关”也罢,这些现象都在一步步侵蚀着这个群体,不同于上一代高校教师极高的职业认同感,如今年轻一代大学老师纷纷直言:这个职业的性价比在直线下降。同样被侵蚀的,还有整个学术生态,如今很多青年老师提起“学者”身份,都是莞尔一笑,有人自嘲:青椒,一个人至少打四份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撕裂的青椒”工作图景一览

归根结底,这类荒诞喜剧色彩故事的发生,离不开考核评价标准的变化。

03

晋升规则:从“达标”到“养蛊式pk”

“理工科来说,且不说211、985,就拿好一些的一本院校说,预聘制青椒晋升要求聘期相应数量的一作一区,还有100-200万的到账经费。论文拼一拼还有希望,项目经费是真的太难了。现在一个面上才多少钱,横向我没点儿路子,真不知道去哪儿找。”

“达标是一个标准,想往上爬还要pk竞聘,真的是养蛊,卷起来了那个晋升标准越来越高。不卷吧,最悲伤的不是你没评上,到而是周围同行评上了。其实不是在跟标准作斗争,而是要卷‘死’同行。”

“实际上掂量掂量自己,读博时自己尚且有个比较纯粹的科研环境,也就是4年发两三篇C刊的‘德行’,成了高校教职后要教学、做班主任或辅导员、行政以及社会服务等等,还能不能产出2-3倍的成果,这是很不确定的。拿社科来说,211高校现在普遍的起步要在4-6年的聘期中,至少1个国家级项目+4-6篇C刊,有的还要加条件。几乎都需要“一年一C”,很多学校的考核清单一看,就显然完成不了或很难很难。”

“现在很多编五花八门的,都是‘假编’,到岗不到人。到时候走不走还是学院说了算,只要这个编上有人就行,至于是不是你人社部门也不管的。不同层次学校正式编制名额都是定死的,幸运的话赶上一个单位刚好退休老师多了,空位才多,但是现在又延迟退休(笑)。”

要是问高校里的如今的竞争环境,青年教师们不约而同地形容道:“僧多粥少”加剧。一个细节是,有些院校看上去“求才若渴”“生怕你跑”,但实际上只是暂时性的缺人,短期学生规模仍在扩大,而长期可预见的是,学生规模未来10年左右便会大幅缩小,显然用人单位都不愿承担未来“养很多人”的风险。未来学生的多寡维系着青年教师的职业生命,10年后连学生都没了,还要老师做什么?而另一面是,短期内博士生、博士后规模仍然持扩大趋势。可以说,如今的人才蓄水池已经到达了某个历史高位。

如果扒一扒国内各层次院校施行的“非升即走”的底色,就会发现一些院校在误读滥用,明明没有那么多编制,还要招揽大量博士以图“卷”出高产的成果,实现院校排名提升、规模增长。名额有限,晋升标准水涨船高,两三年前还是4-5篇top文章就可以评上的职称,如今得8篇10篇外加国家级项目。更何况,许多项目资助率仍在逐年下跌,纵向不够横向来凑,竞争可谓到了“白热化”阶段。于是,就有了“充钱拉横向”甚至“贷款上班”。荒诞故事的背后是悲剧,受伤的最终是出身普通、没有依靠的青年教师

晋升规则,从“达标式”到“养蛊式”,既反映了博士人才与职业匹配失衡的结构性问题,也暴露了很多院校“坑蒙拐骗”的问题。风险变高,博士们为什么还在坚持?对一部分人来说,这份职业旧脚本的“光环”仍在,工作时间自由、子女教育、寒暑假等隐形福利仍足以支撑其作为首选;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早已祛魅,只是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普通工作,体面、稳定都不再奢求。高校教师仍是大多博士当下最适合的选择,哪怕竞争激烈,哪怕没有人知道新一年又是什么pk规则,但也愿意“赌”一把。

04

“赌把大的”还是“主动告别”

没有绝对的“上策”,是普通人的无奈。

选择赌一把的人,必须想方设法地熟悉游戏规则。该拼命就拼命,别人有1自己要攒2,焚膏继晷,体检结节,只求“保住饭碗”;该开会开会,该合作合作,活动范围紧紧围绕着“大佬”走,早早摆脱“太想进步”羞耻症;该充钱充钱,该擦线就擦线,极端情况下(必要时)得做好踩缝纫机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电视剧《马大帅》

严峻的环境,让大批青年教师不得不“主动告别”原本预期里的平台和赛道。

有的人,告别更高的平台。不少博士或青年教师,即使能留在更好的平台、自己喜欢的城市,也在“囊中羞涩”的现实面前“退而求其次”。主动“向下兼容”选择去到层次更低的二本、大专高职院校。尤其对于出身背景普通的“寒门”博士来说,他们不敢“赌一次大的”,低层次院校单位是相对稳定且考核“弹性高”的去处。也有新的担心:平台变低,出科研成果可能成为“奢望”。比如,一些高水平期刊明确投稿规则:不接受非双一流单位作者的稿件。再比如,同样的专业,在一些211及以上高校每年申请国家级课题的名额就会有几十个,而一些二本院校,别说国家级课题,每年申请省部级课题的机会也只有个位数。

有的人,干脆直接告别高校。理工科专业尚且有机会找到对口的岗位进企业,而社科类专业,最多是成批成批加入考公考编大军,在公务员、辅导员、中小学老师的赛道上重新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某非省会城市重点中学公示的一批2025年录用教师名单,名校博士分纷中小学老师已成常态

无论是告别更高的平台,还是彻底告别高校教职的赛道。这些选择告别的博士、教师们,也几乎告别了曾经的自己。

“我读博的时候觉得我一定能成为很牛的教授”

“我毕业的时候想着三年五年我应该就可以稳定下来,买房买车”

“再来一次我一定找一个很强的导,早点有自己的人脉圈”

“心态一直在变化,现在就是安抚自己,或者说接受自己、接受现实吧,该努力还是得努力”

高校里年终考评陆陆续续结束,无论结果怎样,各位老师的2024年也即将画上句点。或许有的人想在今年的结尾画上感叹号“!”,有的人想画成波浪号“~”,蔚青学者最想画的是省略号“……”。致敬每一位平平无奇的“0氪玩家”,也感谢每一位在现实中不敢或不便表达而在蔚青学者平台大胆开麦、直抒胸臆的你。每多一个声音“撑伞”,许多人便有机会不再“淋雨”,普通Dr. help普通Dr.,团结就是力量。

新的一年即将开启,期待各位的好消息,也期待各位新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友@樱桃成熟时

转载:蔚青学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