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蜂总科—赤眼蜂科(下):广赤眼蜂

7.松毛虫赤眼蜂

松毛虫赤眼蜂(学名:Trichogramma dendrolimi),为膜翅目赤眼蜂科赤眼蜂属的一个物种。分布在湖北、四川、江西、安徽、江苏、等。寄主昆虫有枯叶蛾科、夜蛾科、卷蛾科、灯蛾科、天蚕蛾科、毒蛾科、螟蛾科、刺蛾科、舟蛾科、尺蛾科、天蛾科、弄蝶科、稻纵卷叶螟、稻苞虫、粘虫等,主要危害水稻、棉花等作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形态特征

雄蜂:体长0.50-1.40毫米。体黄,腹部黑褐色。触角毛长,最长的相当于鞭节最宽处的5/2倍;前翅臀角上的缘毛的长度为翅宽的1/8。常出现前翅发育不全的个体,这些个体触角毛变粗变钝,有时棒节基部出现不明显的索节的分界,前翅上的缘毛相对较长,翅面上的毛及毛列相对减少。雄性外生殖器,阳基背突有明显的宽圆的侧叶,末端达D的3/4以上,腹中突的长度相当于D的3/5-3/4,中脊成对,向前伸至中部而与一隆脊连合,此隆脊几乎伸达阳基的基缘,钩爪伸达D的3/4;阳茎与其内突等长,两者全长相当于阳基的长度,短于后足胫节。

雌蜂:在15℃下培养出现的成虫体黄色,中胸盾片淡黄褐色;腹基部末端呈现褐色;20℃下培养出来的个体中胸盾片色泽仍为淡黄褐色,腹部仅末端呈褐色;在25℃以上培养出来的个体全部黄色,仅腹部末端及产卵器末端有褐色的部分。

(2)生物学特性

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从李丽英等试验(1983)中可以看出,松毛虫赤眼蜂由于生活地域的不同,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有差异,因此,反映到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发育历期是不同的。

繁殖:在棉田已知寄生棉铃虫、红铃虫、玉米螟、棉小造桥虫、烟青虫的卵。

松毛虫赤限蜂在羽化交配后即产卵,绝大部分卵在第一天内产出,少数能继续产2天卵,极个别在第四天仍能产卵。寿命一般2天,最长7天。以柞蚕剖腹卵作寄主,1头雌蜂平均寄生卵数为1.78粒(1-2.70粒),子蜂数72.60头(39-99.70头)。

8.稻螟赤眼蜂

稻螟赤眼蜂(学名:Trichogramma japonicum),膜翅目,赤眼蜂科。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寄主昆虫有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等,主要危害水稻等作物。

(1)形态特征

体长:0.5-0.8毫米。

雄:体黑褐至暗褐色;触角柄节淡黄,其余黄褐。触角毛长而尖,最长的相当于鞭节最宽处的2.5倍;前翅外缘的缘毛长度差异不大,臀角上的缘毛相当于翅宽的1/5;翅面上的毛列s与Cu1的基部相接近。外生殖器。腹中突不明显,中脊自两钩爪之间向基部伸出,其长度相当于阳基全长的1/4,阳基背突末端钝圆,基部新次收窄而无侧叶;钩爪伸达D的1/2。阳茎明显长于其内突,两者全长相当于阳基的长度,等于或稍长于后足胫节。

雌:体色与雄相似。产卵器略超出于腹部末端。

(2)生物学特性

喜好生活于稻田或相似的沼泽环境中,寄生于螟蛾科、夜蛾科、弄蝶科、小灰蝶科、灯蛾科等一些昆虫的卵中,是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螟蛉、稻苞虫等害虫的重要的卵期天敌,对抑制这些害虫的发生数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能寄生于三化螟卵,但三化螟产卵成块,重叠数层,稻螟赤眼蜂一般仅能产卵于卵块表层的卵中,因而卵粒寄生率受到限制,这个特点限制了这种赤眼蜂消灭三化螟的作用。

稻螟赤眼蜂不能寄生于蓖麻蚕卵、柞蚕卵或橙毛虫卵,可在米蛾卵中正常繁殖。大量繁殖散放于稻田内可继续保持较稳定的数量。是稻田内常见的赤眼蜂种。

(3)种群分布

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9.广赤眼蜂

广赤眼蜂(学名:Trichogramma evanesceus)分布于我国新疆、辽宁、吉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地,可寄生棉小造桥虫、天蚕蛾、桑剑纹夜蛾、甘蓝夜蛾、米蛾、麻小食心虫、棉铃虫、甜菜螟、亚洲玉米螟等多种农业害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形态特征

雄蜂:体暗黄色,头、前胸及腹部黑棕色。触角毛甚长而末端尖锐,其中最长的近于鞭节最宽处的2.50倍。前翅臀角缘毛相当于翅宽的1/6。外生殖器的阳基背突强度骨化,广三角形,有效宽的圆弧形侧缘,基部明显收窄,末端伸达D的1/3。腹中突成锐角三角形,其长相当于D的1/4。中脊成对,向前伸达阳基的1/3。钩爪伸达D的1/2。阳茎稍长于其内突;而两者之和稍长于阳基的全长,短于后足胫节。

雌蜂:体色与雄蜂相同。产卵器与后足胫节等长。虫卵的寄生率,是随着棉花生育期的推移而增高。

(2)生物学特性

历期:发育历期在适温范围内,与温度呈负相关。据试验(1980),温度在16.90℃、20.30℃、24℃、27℃、29.50℃和31℃条件下,其世代历期分别是:30.50天、17天、14天、9.50天、8.50天和8天。

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根据试验(1973-1979),广赤眼蜂(玉米螟型)的适温范围18-28℃;最适温度20℃;发育起点温度11.33℃。根据试验(1980),发育适温区为22-27℃;发育起点温度为9℃;有效积温为176.40日度。

年生活史:广赤眼蜂在陕西省咸阳地区于10月下旬至11月在寄主卵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出现第一代成蜂,在该地区全年可发牛14代。

繁殖:已知广赤眼蜂在棉田可寄生寄语昆虫的卵。成蜂繁殖力的大小与补充营养和寄主卵有关,根据试验(1980),在平均温度20.30℃,相对湿度为69.70%的情况下,其单雌平均产子蜂数:喂白糖水为68.80头,最多达130头;喂蜜水的为72.30头,最多达102头;喂葡萄糖水的为59.10头,最多达119头;而对照仅为30.10头,最多58头。

对不同寄主产卵的情况有异。如对蓖麻蚕卵平均1.76粒,最多d粒;地老虎卵平均66粒,最多83粒;黄腹灯蛾平均12粒;银纹夜蛾平均16粒。

不同寄主卵的单卵平均出蜂数分别是:菜粉蝶卵为1.40(1-3)头;毒蛾卵2(1-3)头;黄腹灯蛾卵2.40头;蓖麻蚕卵18.70(3-46)头;榨蚕卵54.50(25-96)头。

寄主不同育出子代蜂的雌、雄比不同,一般大粒卵营养丰富,雌性比例高;反之小卵营养差,雌性比例低。如各种不同寄主卵育出子代蜂的雌、雄性比是:柞蚕卵10:1,蓖麻蚕卵5:1,地老虎卵3.60:1,菜粉蝶卵1.40:1,灯蛾卵5.50:1。

(3)地理分布

湖北、新疆、陕西、山西、河北、湖南、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

(4)作用

广赤眼蜂是 一种优良的卵寄生蜂,在黄野螟卵期及时释放广赤眼蜂,以赤眼蜂寄生黄野螟卵,使所产的卵不能孵化为幼虫,在源头上抑制黄野螟的发生;且多次在卵期放蜂,对沉香树及林地环境不会造成危害和污染等。近期,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研发大规模繁殖广赤眼蜂释放防控黄野螟技术,并取得良好进展;广赤眼蜂在茂名的发现,对黄野螟生物防治的应用将会产生巨大潜力。

10.舟蛾赤眼蜂

舟蛾赤眼蜂(学名:Trichogramma closterae),赤眼蜂科赤眼蜂属的一个物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形态特征

雄蜂:体黄色。前胸背板和中胸盾片为褐色,胸部为深褐色。翅较宽,前翅臀角缘毛长度约为翅宽的1/7。触角最长的毛约为鞭节最宽处的2倍。雄性外生殖器的阳基背突呈三角形,端部钝圆,有明显超过半圆的侧叶,侧叶的外缘向腹面掀起,末端伸达D的1/2。腹中突为锐三角形,两边呈直线,末端尖锐,其长度可达D的1/2。阳茎稍长于内突,两者全长大约相当于阳基的长度,短于后足胫节。

雌蜂:体色同雄蜂。腹基部和末端为深褐色。产卵管的长度相当于后足胫节的1.25倍。

(2)生活习性

赤眼蜂是多种害虫的卵寄生蜂,可利用它消灭害虫卵,防治害虫。赤眼蜂是怎样越冬的?在哪里越冬?国际上还没有专题报道过,这个问题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意义。我国农业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冬季野外调查发现,在秋末冬初的时候,赤眼蜂便寻找越冬寄主卵,产卵于其中,在寄主卵内发育到预蛹期而越冬。赤眼蜂发育时,将寄主卵内的营养物质消耗吸收完,到越冬时,寄主卵实际上只剩下卵壳。

(3)生物学特性

舟蛾赤眼蜂在安徽淮北地区百叶箱中连代繁殖,1年繁殖16个世代。11月上旬在寄主柳毒以卵内,11月下旬以预蛹在寄主卵内越冬。被寄生的卵块一般多在柳树树干皮缝内,也有在杨树树干上的;对柳毒蛾卵块的自然寄生率高达84%,对其卵粒寄生率达36.4%。翌年4月上旬羽化,羽化率达95%以上。平均每粒卵出蜂4.5头,最多可出蜂9头。雌、雄性比6:1。在温度为8.0℃、相对湿度74.5%条件下,完成1个世代需138天。在15.9℃,相对湿度78.2%,完成1世代需30天。在26.6℃,相对湿度60.9%,完成1世代需12天。在33.4℃,相对湿度澳.2%,完成1世代需8天。舟蛾赤眼蜂在平均温度为16.4℃,相对湿度70-80%的条件下,雄蜂寿命为1.5-6.5天,平均4天;雌蜂则为1-7天,平均3百天;1头雌蜂繁殖子代为50头,多达100头以上。温度在25℃以上,成蜂活动以飞翔为主,扩散能力较强,垂直扩散可达6m,水平扩散可达18m,最远可达31m。成蜂有超光性,对不同色泽的光线反映不同。

(4)国内分布

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云南、陕西、山西。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