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龚先生

狭小逼仄的厕所竟成了“生产车间”:代购徒手将大份蛋糕切割、分装,装食品的器具随意摆放在地上,卫生状况全然不达标。分装盒上没有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标识,消费者购买后完全处于信息盲区——据1月2日《法治日报》报道,近日,“代购在厕所分装蛋糕”的话题冲上热搜,涉事门店工作人员回应称,该商超坚决抵制代购行为,建议消费者到门店购买,在代购手中购买的商品出现售后问题无法提供相关服务。

在厕所分装食品,想想都反胃。事实上,当前不少网红商超和店铺因存在会员门槛费或只限本地配送,一些消费者只好求助于代购,进而催生代购“黄牛党”,类似食品分装乱象十分常见。

事件发生后,有网友吐槽“一觉醒来天塌了”“看着真脏,没有一点想吃的欲望”;但也有不少买家认为,“这只是偶发个例,我应该不会这么倒霉”,并表示“可能还会继续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12月8日,消费者潘女士拍摄于广州市美林商场卫生间的照片。

出现如此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一些消费者仍不当回事,耐人寻味。或许确实有难以替代的消费需求,或许是对近年来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及成果保持乐观,但更多的可能还是心存侥幸,以及“眼不见为净”的鸵鸟心态。正如有些网友说:“为了这么一个小东西,我才懒得去维权”“此前并不认为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直到在蛋糕分装盒里发现了蚂蚁。”显然,这些“小问题不是问题”“未发现问题等于没问题”的消费心态、偏好和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代购乱象。

从多年前的海外代购化妆品、箱包服饰,到如今代购网红商超的食品,代购渐渐成为一种消费需求和形态,有着数量庞大的消费群体,其发展壮大必然有内在的市场因素。理性看,消费者对代购的理想状态与其现实困境之间还存在不少差距,而这正是各方需要深思的。

从法律法规层面看,一方面,根据《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规定,从事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活动,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应当”二字没有商量余地。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主要对商家营利行为进行监管,而个人销售行为可以不用办理营业执照。那么如何从法律视角明确界定代购及其经营行为属于个人销售还是商业经营活动?

从现实障碍看,根据有关规定,高危易腐食品需要严格控制储存和配送条件,食品外包装标签应展示食品及其生产经营者基本信息且标签不能与包装分离。然而,代购在食品分装和运输中普遍缺乏必要的卫生保障,同时原标签不可避免地缺失,这不仅给消费者健康带来潜在威胁,增加维权难度,还为监管定位问题源头、防范和处理食品安全事故制造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法治日报 李晓军/作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绝不能因形态不同而有所区别,面对食品代购的新潮,有必要多管齐下进行合理规范。比如从监管角度划出“安全圈”,如何合规代购、业务范围是什么、有哪些规范细则;梳理当前已有的问题与痛点,有针对性地治理和预防。又如,网络平台应及时清除不具备资质的代购发布的文案和广告、商超根据消费偏好推出相适应的分量、品类等。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应对食品类代购保持一种起码的姿态,即安全红线绝不能被突破。“有什么需求就有什么生意”只是“青铜”,而“有更严格的要求才有更高的服务水准”才是“王者”——只有消费者“不好糊弄”,才更能倒逼代购者把食品安全当回事。就此而言,消费者不能再麻痹于“未发现问题等于没问题”的心态中,甚至在明知有隐患时仍下单“支持”。

近年来,代购、代厨、代驾等“代经济”方兴未艾,给人们带来不少便利与独特的体验,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安全失控,任何体验都是风险。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