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前段时间搬运过猛,导致现在没什么可搬运。这几天冥思苦想几个小时也不知道应该发点啥?找一找之前没有讲完的故事,我们继续聊聊这些型号的后续部分。
“37毫米海军自动炮”对于所有军迷来说,一定不会陌生。很早有一点惯性思维,37毫米似乎是一种通用口径。什么平台都能用,不管是什么平台都能遇到类似的装置。甚至可以在近代海军舰艇上都能找到各种衍生型号。还有很多陆地版本,当然这里有两个问题。我讲的只是限于口径,因为说口径,可以囊括很多装备。范围等于只要是37毫米都属于我的族类。为什么这段会讲得如此乱,因为我也没办法区分这些种类。究竟是按型号还是按口径,似乎怎么分都有问题。一个头两个大,咱们先讲故事,先不纠结这些小事。
苏系流派有自己对武力口径的理解与需求。你不能说它不好,更不能说这些东西优秀。只能说还算凑合,能用。并不代表好用。
当查询“37毫米海军自动炮”,会遇到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90%的搜索结果都会指向70K高射自动炮。因为本人之前遭遇过这样的问题。
注:37 mm/67 70-K是苏联61-K高射炮的海军型号。火炮设计基于博福斯25毫米(1英寸) M1933高射炮,其在1935年出售给苏联海军用于测试。苏联海军最初尝试将口径扩大为45毫米,但研发出的45mm 49-K未能获得认可,于是他们决定将口径改为37毫米,据此开发出的61-K防空炮后来成为了红军在二战的主要防空武器之一。
海军版本在1938年开始设计,1940年开始在红海军中服役,取代45 mm/46 21-K半自动型高射炮成为主要防空炮。苏联在战争期间生产了1641门70-K交付给海军,至1955年停产时,总共生产了3113座。该型高射炮不是最杰出的武器,但在苏联十分有效,这正是他们当时所需要的武器。战后70-K同时服役于多个国家,参加了20世纪下半叶的多场冲突。最终在1955年被ZIF-31 双管57毫米舰载高炮取代。
实际上,70K是苏联第三次尝试生产海军高射自动炮,而这三次尝试之间没有任何直接联系。苏联的第一次尝试是在1928年推出的37毫米高射自动炮,但这段历史实际上开始得更早一些。
如果我们不局限于俄国内的背景,还可以注意到在国外,类似的高射自动炮有大量的不同改型,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单发弹药。英国有1英镑、1.5英镑和2英镑口径的改型(其中2英镑口径的型号有多个)。类似的自动炮在德国也有(使用不同的弹药),而在奥匈帝国海军中,也有类似的型号(使用英国的弹药)。而此时俄国,缺少这种中小口径防空武器。「因为时间跨度,苏/俄可能会切换混乱,所以大伙清楚表述是谁即可。」
维克斯(Vickers)公司的“pom-pom”炮「砰砰炮」,首次被英国皇家海军使用的是1.5磅(约37mm)Mark I型号,专为Arethusa级巡洋舰设计。这种火炮使用了1.5磅的COW HE 37x190(37mm高爆炮弹)。维克斯公司在1914年前向奥匈帝国提供了37mm QF 1.5-pounder pom-pom Mk I火炮,这些火炮被安装在Erzherzog Karl级战列舰、Sankt Georg级重巡洋舰和未建成的Monarch级战列舰上。俄罗斯帝国也购买了这些火炮(首次采购)。
1941年8月,澳洲皇家海军所属的尼扎姆号驱逐舰以上、以Mk.VII炮架搭载的四联装QF 2磅Mk VIII砰砰炮
注:37mm QF 1.5-pounder pom-pom Mk I【注解】37毫米:指火炮的口径。QF:Quick Firing(快速射击),表示该火炮为快速射击型。1.5磅(1.5-pounder):指炮弹的重量,大约为0.68千克。pom-pom:这是一种别名,指的是该火炮的发射声音类似于“pom-pom”。Mk I:表示这是该型号的第一个版本。
注:Arethusa级巡洋舰(Arethusa class)英国皇家海军的一级轻巡洋舰。同级舰共建造8艘:林仙号、大胆号、曙光女神号、佩内洛普号、伽拉忒亚号、善变号、法厄同号、保皇党号。所有的林仙级舰只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注:卡尔大公爵级(Erzherzog Karl):卡尔大公爵 (Erzherzog Karl)、弗雷德里希大公 (Erzherzog Friedrich)和马西米连诺一世 (Erzherzog Ferdinand Max)。 因为船坞限制和有限的海军军费预算,该级战列舰设计遵循结构紧凑但是防护优良的原则,但是很是不如同时期其他海军大国的战列舰。 该级舰是世界上第一款二级主炮塔也由电力驱动的战列舰。
注:圣乔治级装甲巡洋舰(Sankt Georg)是一级由意大利建造的装甲巡洋舰。该级速度快,火力猛,装甲防护优越,是那个时代装甲巡洋舰设计的佼佼者。可惜的是,由于海军科技的进步与意大利造船厂的拖拉,建成服役时已落后于时代。
注:君主代舰级(Monarch)战列舰是奥匈帝国海军在1914年到1919年建造的共4艘的一级战列舰。该级设计去替代君主级战列舰(事实上应为海防舰),每艘将搭载10门45倍径350毫米的重炮作为主炮,相对于它们的前任——联合力量级来说是一个相当显著的提升。舰体将长达175.2米,排水量升到24560吨。
接着,维克斯公司推出了40mm(2磅)Mark I火炮(甚至在飞艇上使用)。在改进了之前的40mm火炮后,维克斯公司最终使其成为正式装备。后来推出了更可靠的Mk II型号,但由于布质弹链中弹药的失误和卡壳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接下来的Mk IIC型号改用了金属弹链,并且每条链可装载14发炮弹。部分Mk IIC型火炮及其生产许可被卖给了意大利,并以40mm 1,575”/39 Vickers-Terni 1915/1917的名称生产,采用特殊的50发弹药箱供弹。
俄罗斯海军为波罗的海和黑海舰队分别订购了20门Mk IIC型火炮,俄罗斯军事部门还向英国订购了40mm维克斯自动炮(16门高射自动炮被安装在装甲车上,4门安装在德波拉(Depora)系统的野战车轮炮架上)。
那么,为什么维克斯的“pom-pom”火炮存在多种不同的型号,而俄国虽然购买了其许可证(并且在奥布霍夫工厂小批量生产),却未能大规模生产呢?
同年,海军部门向奥布霍夫工厂下达了生产60个40mm维克斯自动炮摇架的订单。到1917年5月底,已向里瓦尔(现塔林)运送了12个摇架。炮架的安装由彼得大帝堡的工坊负责制造,而摇架则由奥布霍夫工厂制作。
然而,事情停滞了。任务被调整为将高射自动炮改装为适应本国37mm炮弹的型号,但奥布霍夫工厂未能成功完成此任务。在文献中,通常写道:
在内战后,“大社”(曾为奥布霍夫工厂)努力恢复生产。重新回忆起了炮兵设备的生产技术,并开发了新型机床。然而,生产依旧几乎是手工业式的,零件仍需个别调试,质量也相应较低。为了简化生产过程,决定基于最简单的40mm维克斯自动炮设计一种适合批量生产的自动火炮,并要求其性能更高。为了在不增加整体系统重量的情况下提高弹道性能,决定从40mm转向更常见的37mm口径。这样便诞生了1928年式37mm自动炮。
在第一次试验中,发现射击精度下降,原因是炮弹几何形状不合适,需要进一步改进。此外,自动装置的工作也存在问题……
在革命前,就曾尝试过转换为37mm口径,但未成功。为什么呢?现在,请大家集中注意力,接下来将揭晓。
这里问题的根源是:“想要便宜一点,更简单一些。”
在“大社”工厂,他们走上了与革命前奥布霍夫工厂(Обуховский завод,Obukhov Factory)相同的道路。37mm高射炮使用了纺织带,这里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俄系高射炮具有不太理想的弹道,甚至连这个炮弹的火药量都比一个顶针还小。像这样的纺织带在这种口径下必定会卡住。我明白,用钢材来制造炮弹带需要依赖进口,但那为何还要搞这个“项目”呢?但是我们的文献却写得不一样……
在强调他们需要在大口径火炮的研发上忙碌以及生产拖拉机和坦克的情况下,“大社”工厂成功地将自动火炮的改进与生产任务转交给了另一个从未涉及自动火炮生产的工厂,这个工厂以卡林宁同志的名字命名,位于波德利普卡。
这款自动炮被赋予了11-К的代号。
其实,情况并不是完全如此。首先,
1918年,彼得格勒火炮工厂(前彼得格勒军械库的一部分)被疏散到位于莫斯科-雅罗斯拉夫铁路(现在是科罗廖夫)的诺沃佩尔洛夫卡车站附近的军事自走式火炮工厂。这个工厂在技术方面并不差(它生产了三英寸炮、山地三英寸炮和48厘米的施奈德榴弹炮)。面临的两个问题是:没有铸造车间和锻造车间(因此它被重新定向为生产小口径火炮)。在那时,这个工厂被称为“卡林宁同志工厂第8号”。
决定将生产任务从奥布霍夫工厂转交给第8号工厂的决策是由苏联人民经济委员会做出的,但此时“摇摆的钟摆”已经开始偏向,37mm反坦克炮的研发决定被替代,而高射自动炮则决定从德国进口……
但有一个细节:德国的2cm FlaK 30炮本身也处于“未完成”的状态(并不是说苏联的设计师没有能力)。2cm FlaK 30高射自动炮由莱茵金属(Rheinmetall)公司于1930年开发,直到1934年才开始装备德国军队(但直到1938年,经过“毛瑟”公司的改进后才变得可用)。总之,尝试复制也失败了。37mm火炮的复制尝试也出现了。
1930年,苏联与德国莱茵金属(Rheinmetall)公司(通过一个名为“比尤塔斯特(BÜTAST)”的代理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涵盖了包括自动高射炮在内的一些火炮装备样品。
这款37mm的高射炮由莱茵金属(Rheinmetall)公司于1920年代末开发(瑞士的“佐尔图恩”公司参与了设计,并当时由莱茵金属(Rheinmetall)持有控股)。该款37mm火炮被命名为ST 10,并且在1930年,完整的设计和技术文档被交给了苏联。
根据协议,莱茵金属(Rheinmetall)公司向苏联提供了37mm高射炮的设计文档和一批复杂的零部件。苏联尝试将其作为“1930年式37mm自动高射炮”进行装备。
1931至1932年间,卡林宁工厂试图实现这款武器的批量生产,并赋予其4-К的代号,但这些尝试未能成功,并且在1932年该火炮被停产。在德国,经过改进后的版本被接受并大量生产,命名为3,7cm Flak 18,但随后(德国人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
火炮的自动化工作原理基于通过短行程枪管的后坐力来提供能量。该火炮采用活塞闭锁和两速瞄准驱动装置。弹药的供给通过6发弹夹进行(而非弹带)。它使用德国的37 × 263 mm统一炮弹,这种炮弹在苏联开始生产。虽然生产线已经建立,但火炮的生产却未能顺利进行。
第三次尝试制造37mm自动火炮(基于40mm“博福斯”)最终是成功的,但……(为时已晚)。博福斯37mm自动火炮使用两种类型的弹药:37x257R全金属穿甲弹和带有MG-37引信的高爆穿透信号弹。至此,其他的改进是在战争过程中才出现的。
该自动火炮的冷却方式为空气冷却,且有其限制:例如,37mm炮管采用空气冷却时,持续射击的极限为100发,而水冷炮管则能持续射击至少158发。射击100发后,空气冷却的枪管需要更换(大约需要15分钟),或者等待大约1.5小时进行冷却。
为了弥补高射自动火炮的不足,部署了45mm口径的21K火炮。这些火炮“名义上是高射炮”,实际上与47mm高射炮的参数相似(射速稍好),但每分钟15-25发的射速依然不足。
至于弹药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更确切地说,是弹药种类的问题。用于空中目标射击的只有一种类型的炮弹:高爆穿透信号弹:
• 弹药质量:2.32公斤;
• 弹头质量:1.41公斤;
• 弹头初速:760米/秒;
• 弹头长度:4倍口径;
• 爆炸物质量:37克;
• 火药充填量:0.36公斤。
原则上,当然可以效仿英国的方式,发展“pom-pom”火炮。但是有一个细节:
这款火炮的有效射程较短,仅为2000米。这意味着,只能在略超过一海里的距离内进行有效且有成效的射击。
炮弹的设计也发生了变化。最初的火炮型号使用的是低初速、带冲击引信的炮弹。这些炮弹可以用于攻击轻型舰船、雷达和鱼雷,但对于高射火力来说完全不合适。
情况发生变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使用更大口径的带有远程引信的炮弹。
火炮使用了以下类型的弹药:
• 高爆弹(HE)
• 低初速高爆弹(HE LV)
• 高初速高爆弹(HE HV)
• 高爆弹(HA,用于高空目标)
• 带可分离底座的穿甲弹(HV APDS)
• 半穿甲弹(SAP)
• 穿甲弹(AP)
一些高爆弹(HE)的爆炸物含量高达100克。
而我们……(可惜)。
由于过于频繁的“摇摆”,此时苏联错过了时机。迟到了大约5到6年,而这个时差却变得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