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笺纸,是一门小中见大的艺术。

笺纸的尺幅是小的,一般只比一本32开的书狭长些,大的也不会超过一张A4纸。这当然算不上什么鸿篇巨制,也和人们通常以为的传世佳作相去甚远。然而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特色,不妨将长不盈尺的画笺看作一扇艺术与生活之窗,透过这扇窗,人们在一枝梅花上可窥见未来的春色,随一叶扁舟可饱览江湖风光,望见几朵云霞自然联想起他乡晴雨,读到“加餐”二字足以替代千言万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笺纸就像有见识又有禅意的身边好友,远胜过殿堂里堆砌的木雕泥塑,又像不经意间忆起的五言绝句或七言律诗,总比书橱里精装的大部头来得贴心有味。这样置于案头、可以时时阅览的文房清供,会让人忘了它的大小,而是受益于它的精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朵蔷薇或一只蜻蜓,上面还有诸多的门纲目科属。 笺纸只是中国古典文化艺术中一个很小的分支,属于传统套色木刻版画的一部分,但却是百花园中无可替代的一朵芬芳奇葩。 早在南朝成书的《玉台新咏》序言中,便有“三台妙迹,龙伸蠖屈之书; 五色华笺,河北胶东之纸”的记录,将笺纸与书法联系并论。 而笺纸真正赢得盛名并在文人墨客间流传开来是在晚唐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传女诗人薛涛用浣花溪水、木芙蓉皮、芙蓉花汁染制深红色的小幅笺纸,与元稹、白居易等诗人唱和。 李商隐亦留下“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的佳句。 及至北宋,笺纸制作工艺不断发展,文士谢景初将蜀地笺纸发扬光大,“薛涛笺”的深红一色拓展为“谢公笺”的灿烂十色(深红、粉红、杏黄、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 为了增加笺纸的美观与诗意,纸张的纹理也在平滑舒展的基础上,砑印出各种透明的图案,按照宋人《文房四谱》的记载,则是“逐幅于方版之上砑之,则隐起花木麟鸾,千状万态”。 这样珍贵的笺纸文物,如今还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书法名迹中看到实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造纸工艺发展同期同时,中国的古代木刻版画也从萌芽不断走向成熟。 唐代发明的雕版印刷术,至唐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 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金刚经》“说法图”刊印于唐咸通九年(868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这便是鲁迅在《北平笺谱序》中论及的“镂像于木,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实始于中国。 ”雕版工艺逐步从粗放发展到精细,从单色到彩色,从平面到拱花; 雕刻的内容从佛像图案到戏曲配图,从讲解工艺流程的科普插画到教授绘画与制墨的艺术图谱,最终发展成为“个人英雄主义”的笺纸艺术。 在以明末的《萝轩变古笺谱》与《十竹斋笺谱》为代表的笺纸艺术之中,套色版画从配合展现书籍的内容变成了表达笺画作者的生活趣味与文化追求,从被动传递信息变成了主动展现思想,从谨慎的服务者变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 唐朝后期直至明代末年,笺纸艺术不急不徐地成长了八百年,它有了独立的思想,它头脑成熟了,翅膀硬了,它飞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笺纸艺术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独占其二,是造纸工艺与雕版印刷的完美结晶,但仍属一门非常小众的艺术种类。 于从业者而言,雕版匠人大多“敏于行而讷于言”,他们执着于技艺的完备和创新,更重视口传心授而非著书立说。 历史上,对于笼统“工匠精神”的追捧也远远高过于对“匠人”具体个人的尊重,若非鲁迅与郑振铎的执着记录,雕刻《北平笺谱》的工匠姓名恐怕一个也留不下来,至多流传几个诸如“张老西”“板儿杨”的绰号。 我也曾想请一位参与过《萝轩变古笺谱》复刻的前辈多讲一点故事,他却只告诉我八个字,“雕虫小技,丈夫不为”,令人唏嘘感慨不已。 于收藏者而言,笺纸并不是历代皇家著录上的奇珍名品,也撬动不了千万亿万的艺术资金,甚至许多人仍只将它视作国画的小型复制品而已,这自然使它更趋零落粗鄙,不见有绪传承,无法登堂入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正因为去除了名与利的诱惑,洗去了附着在纸面之上的铅华,此时的爱才变得更加纯粹与可贵。 这样不计名利的精神,在吴发祥绘刻《萝轩变古笺谱》时“饮酒读离骚,笑已陈为刍狗”的潇洒不羁里,也在胡正言编纂《十竹斋笺谱》时与匠人们“朝夕研讨,十年如一日”的敬业默契里; 在郑振铎为了《北平笺谱》“不禁有些略略悲喜和沧桑”的辛苦奔波里,也在鲁迅问及重刻《十竹斋笺谱》进度时“此书如能早日刻成,乃幸”的由衷期待里。 如果笺纸不是一门“大”的艺术,则我们无法解释,何以鲁迅和郑振铎这样现代第一流的文化人物会倾尽全力去编辑一部《北平笺谱》、复刻一部《十竹斋笺谱》,何以馆藏珍品无数的上海博物馆会不惜动用十六幅明清古画去换取一部乡下收到的《萝轩变古笺谱》,何以作为中国国家名片的“笔墨纸砚”邮票要用《十竹斋笺谱》作为“纸”的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旧时名笺或无名之笺,偶尔收到两三枚就可称作日常的“小确幸”。 如果汇聚图录成册,则无论于己、于同好者、于保留笺画和纸样都有稍大一点的意义了。

本书之中的笺纸共210幅,是我从自己过去十年里搜集到的近千种散笺中精选出来的。按照主题,共分角花、栏框、山水、人物、花卉、蔬果、动物、金石、器具、书影、文字和云朵等十二类。因传世的名笺诸如《十竹斋笺谱》、《百花诗笺谱》、《北平笺谱》都有了数种质量颇佳的影印版,1950年代各版本的《荣宝斋新记诗笺谱》市面也较常见,本书中未再收录成品笺谱中的图案。但因编辑成册的笺谱内容与晚清民国的原版笺纸在配色细节、纸张大小上多有差异,本书仍选取了几枚具有代表性的原笺以存其旧制,显示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竹斋笺谱》成书于明崇祯末年,《百花诗笺谱》成书于清宣统末年,《北平笺谱》则是在1933年一年内编辑完成,前两者工巧旖旎,后者挥洒写意。 无论是成品年代,还是制笺风格,这中间有着巨大的“真空地带”和“灰色地带”。 本书力求别开生面,一视同仁。 既选取天津文美斋、北平清秘阁等北方名品,也多收录扬州云蓝阁、苏州艺兰堂、上海九华堂等南国遗珍; 既有齐白石、溥心畬等绘画圣手的诗笺精品,也有王小某、姚叔平等晚清民国画家的雅致小品,更收录了许多佚名画家和笺肆的匠心之作。 正是由于整个文人制笺业在创意、设计、绘制、雕刻、刷印全链条上的超高水准,才让最后的一纸成品画笺成为令人过目难忘、爱不释手的心头好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尤值“两提”的是,鲁迅先生在编辑《北平笺谱》时,认为清代制笺“尚朴学、斥芬华,于是此道凌替”。 但实际上,清后期至民国间,将金石雅物、碑帖文字入笺,刀锋版刻味道酣足,反映了一代的复古风尚,和鲁迅、郑振铎欣赏的文人画作入笺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相反相成但缺一不可。 其实制造、发扬这两种作品的,并非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而是在南北各家笺肆执业的同一批雕版工匠,这不禁让人感叹雕版工艺和刻手的神奇,因此本书中也收录了不少此类“朴实无华”作品,此为其一。 其二,许多人以为单色笺纸不够精美,并不值得关注和收集,这种想法是受了成品笺谱的误导。 笺谱上的基纸都是白色素宣,所用颜色都是一次性调制,因此不免有单调雷同之感。 实际上,各种原版笺纸的底色各有不同,有的灿若桃花,有的绿如密林,有的斑如虎豹,有的旧如宋纸,而不同笺肆调制的同一种颜色,无论红蓝紫墨,也是深浅浓淡,各有讲究。 这样的特别底色与差异用色,非见原笺而不能领略其妙处所在,因此影印原作也有胜于翻刻笺谱之处,这一点在开卷之时就会不言自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竹斋笺谱》存笺283幅,历年荣宝斋自制诗笺谱收录笺纸80幅至200幅不等,《北平笺谱》收笺332幅,系鲁迅在郑振铎寄送的五百余幅笺纸中选出。 本书中共收笺210幅,亦属“见好就收”,没有特别苛求数目的完整或吉利。 因是从十年收集的近千张笺纸中选出,也自应有其可观之处。 若说《十竹斋笺谱》、《荣宝斋新记诗笺谱》如同南北流传的经典菜系,《百花诗笺谱》好似米其林甜品大全,《北平笺谱》就像完满有序的满汉全席,那么但求我这本小书是一个饕餮客走过了许多远路、吃过了不同风味之后,用初心记录和推荐的一家家店铺、一道道菜肴的合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亦曾结识和拜访过许多笺友,更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他们中间藏笺数千者也颇有人在,许多人存笺之精、集笺之全令我叹为观止。 希望这本小书最好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以我藏之微小证实笺界之广大,会启发更多的藏笺大家用自己珍爱的藏品共补笺史之阙。 正像篮球之神自己曾说过的那句话,“篮球,永远比乔丹更伟大。 ”

图片来源于:大风、大蕾

有好者可点击下方链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