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长江禁渔已满5年,凶猛的掠食性鱤鱼局部“泛滥成灾”,长成百斤巨物,但和鱤鱼大小几乎一致,食性同样凶猛的鯮鱼,为何踪迹难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事,到底是啥原因呢?

长江5年惊变,鱤鱼成 “百斤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 年 1 月 1 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启十年禁渔计划,如今五年过去,成效显著。

长江里的常见鱼类,像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鱼苗数量肉眼可见的增多,科研监测数据显示,一些重点监测区域,四大家鱼的鱼苗资源量相比禁渔前增长了 30% - 50%,食物链底层稳固,整个生态逐渐复苏。

而感受最明显的,当属鱤鱼。

这种大型肉食性鱼类,在禁渔之前数量稀少,如今江里食物充足,鱤鱼数量迅速恢复,甚至可用成群结队来形容,很多钓鱼爱好者一天能钓到几十条,大体型的鱤鱼,一条可超百斤重,成了长江里的 “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长江干支流当中,鱤鱼频繁现身,甚至成群结队出游,一些钓鱼爱好者常能碰到,时不时就能钓起超百斤的巨鱤。像湖北、江西的钓友,常钓到一米多长、几十斤重的鱤鱼,偶尔还会邂逅体长近两米、体重超百斤的 “鱤鱼王”。

三峡库区也有人拍到大量鱤鱼群游的震撼场景,画面中鱤鱼身形矫健,穿梭自如,宣告着它们的强势回归。

可同样是凶猛的掠食者,与鱤鱼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鯮鱼,却踪迹难觅,这是为何?

鯮鱼:失落的 “江湖侠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鯮鱼体型细长,略呈圆筒状,腹部较圆。头部较小,约占体长的四分之一,吻部扁平形似鸭嘴,张开时呈管状,酷似农家使用的“吹火筒”,极具辨识度。

正因为它长着比较个性的头部,鯮鱼也被称为“尖头鳡”。从这个名字上,能看出它和鱤鱼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于百斤巨物鱤鱼,鯮鱼的体型也不小,体长可达近2米,也能长到百余斤。

同时,鯮鱼也是个典型的大型肉食性鱼类,专以捕食个体小的鱼虾及其他水生动物为生。体长30厘米前,它在水的中上层游弋,快速掠食其他鱼类;成年后就用长吻在石缝里翻找小鱼,哪怕肚子里已经装满食物,它也照吃不误,消化不完的食物甚至会从肛门挤出,真可谓是个“吃货”。

甚至,鯮鱼比鳡鱼更为凶狠!

体长不足2厘米的幼鱼,便能吞食其他鱼苗,如果将鯮苗与鳡苗混养在一起,鳡苗通常常会被鯮苗吃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者虽然都是水中 “霸主”,鱤鱼主要称霸中上层水域,鯮鱼则统治中下层。

很多年之前,鯮鱼广泛分布在长江、珠江、闽江等主要水系。但由于过度捕捞,如今它们的分布范围已经大幅度缩小,在长江中已经难觅其踪。

踪迹难觅为哪般?

长江10年禁渔后,鱤鱼仿佛找回了春天,但鯮鱼却没有像鱤鱼一样,实现群体复兴。

繁殖困境是关键因素。

鯮鱼是江湖洄游的半洄游性鱼类,繁殖条件极为苛刻。20 世纪50-70年代,长江中下游众多通江湖泊修闸,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破碎,导致幼鱼无法借上涨江水入湖育肥,江湖阻隔又使水温、水位等水文条件改变,影响鯮鱼繁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鯮鱼的鱼卵需要漂流性孵化,需在动力水生环境当中,漂流约35小时才能正常孵化。由于修闸门的原因,江湖水位变化消失,,鱼卵无法充分漂流,大量沉入深水无法孵化,即便鯮鱼产卵量可达数十万枚,但能成功孵化的也寥寥无几。

再加上过度捕捞的因素,鯮鱼遭遇毁灭性打击。虽然长江禁渔之后,鱤鱼数量大大增加,但对繁殖条件要求更高的鯮鱼,仍旧是踪迹难觅。

在长江干流的湖口县,1962年6月曾出水过一尾大型鯮,全长达168厘米,重50千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后,关于鯮鱼的报道寥寥无几,这已然成为长江生态的一道 “伤疤”。

如今,随着长江禁渔计划的时候,对鯮鱼来说食物来源已不成问题,关键还是自然繁殖的难题无法有效解决。

科研人员也在为鯮鱼的未来奔波,他们深入研究鯮鱼的生态习性、繁殖特点,试图攻克人工繁育难题,为野外种群注入新活力。

拯救鯮鱼,非一日之功。希望通过各方努力,能够让鯮鱼重回长江,再现昔日 “江湖侠客”的 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