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背景情况
陆本985
GPA: 3.9+
录取院校及项目
Stanford, ICME MS Data Science Track
NYU, MS in Data Science
Cornell, ORIE (Data Analytics)
CMU, MISM BIDA
Part 1.
选择走出舒适圈放弃保研选择留学
我是在大二的时候第一次产生想要留学的念头。当时的我成绩已经是专业第一,可以说只要维持好课内成绩我想要保研本校绰绰有余。而我的本科学校已经是国内最顶尖的一批,所以放弃保研选择留学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风险较高的选择。但我还是做了这样一个决定,一方面是因为我想要深造的数据科学方向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国外相对国内而言发展得更早更为完善。另外我觉得外语交流能力对于未来的发展很重要,但是在国内的环境下,我的英语纸面分数再高也是哑巴英语,遇到需要开口交流的时候就捉襟见肘了。我一直认为语言的学习需要相应的环境,出国留学毫无疑问能够提供这样一个环境来提升语言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所以我想要通过留学这件事倒逼自己一把,让自己走出现有的舒适圈,去接触更多的人和事物,学习更多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当然,还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想趁着年轻的时候多出去看看,开拓眼界,毕竟之后工作了就很难有自由的时间去享受人生。
Part 2.申请前期准备标化成绩尽早尽快
我自己是因为专业问题,一开始就决定了只申请美国的学校,所以就没有考虑雅思,只学了托福。我在大三寒假的时候第一次考托福,这次考试几乎是裸考,除了考前两周刷了些阅读和听力之外就没有额外报班和刷题,可想而知这次成绩不太理想,堪堪过了100的线。所以之后我针对自己滑铁卢的写作部分报了托福写作班针对性训练,最后考出了还算让我满意的分数。但是口语相对而言更难提升,我总共考了三次托福,不论有没有考前练习口语都稳定在23,这也印证了那句口口相传的“托福口语24是一个坎”,而很多好的项目在审核材料的时候会卡口语25分的小分,这也对我的申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如果可以的话,尽早开始口语的训练,不要指望着考前冲刺能对口语有很大的提高。
而GRE的考试过程也比较坎坷。我们这一届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在我大三的时候看那些我想要去的申请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免除了GRE的,因此我只是在大三下的时候草草考了一个325+作为备用,但是真的进入申请季之后,发现学校的政策又有改变,很多学校变成了可选但推荐(也就是你可以选择不交GRE成绩,但是那些交了GRE成绩的同学在申请中会更占优),所以申请季的焦虑又推动着我再次准备GRE。考过或者正在备考GRE的同学肯定会知道这是多么痛苦的一个过程,因为GRE的单词生僻程度高,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接触到,因此往往是背过考过不再复习之后就在短时间内忘记,所以时隔半年再次备考GRE给了当时的我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当时已经是10月份,也就是一个理论上应该专心准备申请文书的时间段,而我不得不还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准备标化考试。这样的后果就是一方面,准备标化考试的时间分薄了在文书上的经历,导致不能好好地打磨完善文书;另一方面,申请过程中的诸多事情,例如联系推荐人教授、做WES成绩认证等待也让人无法专心准备标化考试,从而导致哪怕考了也很难有一个很好的结果。
综上,关于标化成绩,我最大的感想就是尽早和尽快。确定了考标化的目标之后尽早开始,并且不要把备考的战线拉太长,争取在前期比较有空时一鼓作气考到满意的成绩,这样会更游刃有余,有时间提升其他方面的背景。
Part 3.实习与科研很难兼得
根据个人志向进行取舍
我总共有三段实习经历和四段科研经历。在软背景提升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万事开头难,尤其是实习上,因为这时候你的背景上没有任何实习相关的经历去证明你的能力,而往往这时候通常是大一大二,专业课也没上多少,所以更难打动面试官。因此在找第一份实习的时候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对此,我的建议就是多投多试以及合理利用身边资源
科研上,我第一段是跟着任课老师,因为在课程中表现出色所以老师有项目需要人手帮忙时得到了这个机会;之后跟着一个国外的博士生学长;再之后通过校内的研究助理招募进入了一个国内外的联合项目组,因此和国外教授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最终也是收获了教授的强推。还有一段则是校内的SRT(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个人的研究。
回过头来看,虽然现在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结果,但是在丰富经历的过程中也不免走入了追求全面而不精的误区,导致浪费了挺多的精力和时间。毕竟实习和科研都是很费精力的事情,最终申请时所需的高质量的实习或是科研经历更是需要多段经历铺垫以及长期的时间投入,所以通常来讲,顶尖的实习和科研往往不能兼得,需要根据个人的志向做出取舍。如果倾向于学术探索就应该更注重科研方面的经历,展示学术研究的能力;而授课型的硕士倾向于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化,也更考察申请者在业界的能力,所以应该多做几份高质量的实习。
Part 4.等待结果:保持良好心态
感谢再来人导师的关怀与鼓励
对于申请结束后等待结果的这一段时间其实是颇为煎熬的,尤其是在收到第一封录取之前。对我而言这个过程则是格外的漫长。相对于我还算顶尖的申请背景,我一开始的录取结果并不好,陆陆续续收到了UPenn、Harvard和Yale等项目的拒信,我在当时那个时间节点也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焦虑,因为我最为想去的项目只剩下一个招生人数极少的Stanford,同时我连一个保底的offer都没有收到,甚至存在失学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在家人的陪伴下很快调整好了心态。事后复盘来看,我认为一方面是要“prepare for the worst”,做好最坏的打算,我当时就是想着哪怕一个满意的offer都没有,一是可以gap一年多积攒经验再申请,二是欣赏我的教授愿意推荐我进国外名校的实验室,这对我来说都是可接受的。既然能够接受最坏情况,那么就没有必要为之焦虑。而另一方面是要“Hope for the best”,始终相信the best is yet to come,就像我自己一样,在以为尘埃落定准备定校的时候收获了彩票项目的offer。当然,我的CD老师Sophie在这一过程中也给了我很多鼓励与关怀,我也非常感谢她。
Part 5.
在学长学姐的好口碑中
与再来人结缘
当初选择再来人一是因为再来人在我的学校有很多的宣传,一想到找留学中介就想起了再来人;二是因为再来人在学长学姐的口碑很好,我做研究助理时的师兄就选择了再来人,因此在他的安利下我最后也与再来人结缘。
再来人在我的申请季中提供了很多帮助。我的CD老师Sophie为我量身定制了长线的申请规划,并会细心地提醒我在每个阶段应该做的事情,包括背景提升方向,什么时候应该开始准备语言考试,什么时候准备投实习这些关键时间点。Sophie还根据我想要申请的方向为我的背景提升给出建议和帮助,比如收集实习信息、建议我补一些前提课程等等,我也遵循了她的建议在大三选修了常微分方程之类的数学课程,这对我之后申请Stanford这类看重数学背景的项目很有帮助。
我的学术导师是哈佛Data Science毕业的学生,这也正是我最想要申请的项目之一,因此为我提供了很多专业上的建议,例如写文书时她就对于我文书职业规划上不够细节的问题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也会同我分享自己在项目中就读的感受和体会。
Part 6.
想对学弟学妹们说
申请是一个充满挑战、长期的过程,对你的心态、精力、决心都有很大的考验。另外,申请不像是国内的高考,只要你分数够高就一定能录取,申请的过程中没有绝对可言,哪怕你的六维拉满,有着天花板级别的背景,也仍旧有可能收到拒信,所以,在选择出国留学这一条路之前,先问问自己,能不能在失败时不后悔做出这样一个选择,能不能负担得起时间和金钱的支出,能不能在周围同学保研结束一片欢腾时依旧维持良好的心态准备申请。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一定能支撑着你坚定地走向你想要的光明未来。
添加V小妹了解更多申请案例
获取有效帮助
助力你的名校梦想
欢迎大家时刻关注再来人硕博留学公众号,
获取更多留学干货的同时,还有机会结识大牛学姐学长哦~
如果你对留学有任何疑问,
请戳下方二维码:
添加V小妹好友,
我们将为你提供最实质性的帮助~
Valeon Space
To become the best Learn from the best
下一个斩获牛校offer的传说就是你~(^-^)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