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生于北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逝于皇佑四年(1052年),享年六十四岁。他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更是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双全之才。范仲淹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矢志不渝的一生,他以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将一手烂牌打出了王炸,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仲淹幼时家境贫寒,两岁时丧父,母亲谢夫人无力抚养,改嫁长山朱氏,他因此更名朱说。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范仲淹从小就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坚韧和志向。他深知,要想改变命运,唯有读书一途。于是,他刻苦攻读,每日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这就是着名的“划粥断齑”。他的自律和刻苦,不仅赢得了同窗的敬佩,更为他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正式踏上仕途。他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但范仲淹从未退缩,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以国事为重,直言敢谏,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尊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负责西北边防。面对强敌压境,范仲淹采取了“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对宋夏议和起到了促进作用。他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显着的成就,更在治理边疆、安抚民心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才能。他深知,边疆的稳定,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和信任。因此,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积极推行改革,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范仲淹的新政,旨在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减轻百姓负担、加强边防等方面。这些改革措施,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的弊端而提出的,具有极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然而,由于守旧势力的阻挠和反对,新政最终未能完全实施。但范仲淹的勇气和决心,却为后来的改革者树立了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文学造诣同样深厚,诗词散文皆有佳作,传世名篇《岳阳楼记》更是以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文中描绘的洞庭湖壮丽景色与作者博大胸怀交相辉映,成为千古绝唱,展现了范仲淹深邃的思想境界与高尚的人格魅力。

在政治生涯之外,范仲淹还致力于教育事业,创办应天府书院,亲自讲学,培养了大量人才,对北宋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一生简朴清廉,虽位高权重,却两袖清风,死后家中清贫,无余财,其人格之高尚,为后世所景仰。

范仲淹的一生,是追求理想、勇于担当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士大夫精神,即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忘初心,坚持正义,心系苍生。他的事迹和精神,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勇于担当,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不懈奋斗。在历史的长河中,范仲淹的名字,如同一座巍峨的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指引着他们向着光明与希望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