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万德军被50万苏军包围。苏军派人劝降,德国施特默尔曼上将说:军人就该战死沙场!战后,苏联红军集体鸣枪向他致敬……
1944年初,乌克兰的切尔卡瑟地区正处在一场极为惨烈的战役之中。德军第11军军长施特默尔曼,曾是德军中屡次立下战功的老将,但这次他面对的敌人却是数量庞大的苏联红军。
苏联方面集结了50万士兵,配备了大量的重型装备,计划彻底摧毁德军的防线。与此相比,施特默尔曼所指挥的德军第11军仅有6万兵力,装备精良但人数远远不足。
当德军被苏军包围时,情况变得极为危急。施特默尔曼意识到,面对如此庞大的敌军和包围圈的逐渐收紧,任何反扑的机会几乎渺茫。希特勒得知这一消息后,强烈要求施特默尔曼坚守阵地,并发出命令,要求其绝不撤退。
德国最高指挥部认为,如果德军在这一战役中被苏联围困,便是巨大的耻辱。施特默尔曼接到命令后,虽然深知情况的危急,仍按指示进行布防,试图抵挡苏联的进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围困越来越紧,施特默尔曼的军队逐渐陷入困境。与此同时,德军指挥官曼施坦因也接到紧急命令,决定进行一次急行军,以期在最短时间内将施特默尔曼救出。
但在行进途中,曼施坦因的部队遭到苏联军队的突袭,伤亡惨重。原本准备支援施特默尔曼的部队,因损失过重,已无力继续前行。
面对日益收紧的包围圈,施特默尔曼深知,如果继续守在原地,最终等待他们的将是全军覆灭。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施特默尔曼曾有机会通过飞机撤离,但他深知,一旦主将离去,军队将无法再继续抵抗。他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选择留下,与士兵们共度生死。
施特默尔曼迅速制定了突围计划。他希望通过有限的兵力和资源,尽可能减小伤亡,带领更多士兵突破包围圈。然而,苏联红军早已将周围的防线严密封锁,要突破这一铁桶般的包围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为了给其他部队创造突围的机会,施特默尔曼决定亲自指挥殿后的防御。施特默尔曼知道,自己身处的这个位置无疑是生死一线,但他依然选择站在最前线。他并没有退缩,而是把自己的命运与部队的生死联系在一起。
对于六旬的施特默尔曼来说,自己回到德国可能没有太多的意义,毕竟他已经是年迈之人。然而他深知,士兵们还有家人、还有未来,这一切的生死抉择,他选择将其交给自己的战士们。
在施特默尔曼的指挥下,德军展开了英勇的突围行动。数万德军士兵顶着猛烈的炮火,拼尽全力突破苏联的防线,试图挣脱这张致命的包围网。
然而,在突破防线后,德军面临的却是另一道艰难的难关——一条宽广的大河。大河如一道天堑,挡住了德军的去路,同时也成为了苏军继续追击的最后屏障。
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中,德军士兵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许多人怀着必死的决心,在极为恶劣的条件下,奋力穿越河流。为了避免全军被苏军截断,德军的士兵们组成了“人墙”,用身体一层层架设在河水中,为后来的士兵开辟渡河通道。
懂水性的士兵担任领头人,尽管河水湍急,很多人或因溺水而丧命,或在过河过程中被苏军的枪火射中。鲜血与水混合,染红了这条宽大的河流。
尽管代价惨重,最终仍有约四万德军士兵成功渡河,突破了苏军的封锁线。尽管背后依然是苏军的紧追不舍,但这次突围却给德军带来了重新集结的机会,也为他们最终返回德国提供了可能。
然而,这一切的成功离不开施特默尔曼的指挥与决断。作为殿后的指挥官,他毫不犹豫地为全军开辟了最后的生路。就在德军成功突围时,施特默尔曼也未能逃过战火的摧残。
战斗的激烈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施特默尔曼在这一过程中身中数枪,最终在一颗爆炸的炮弹中丧命。爆炸产生的弹片几乎让他遍体鳞伤,但施特默尔曼仍紧紧握住手中的Kar98k步枪,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参考资料:(美)道格拉斯·E·纳什. 《地狱之门 切尔卡瑟战役》 2010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