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宜庆
方宗熙(1912年—1985年),福建云霄人,笔名少青,生物学家。1947年秋,方宗熙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研究人类遗传学,1949年底获遗传学博士学位。1950年12月,方宗熙回国后,结识了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两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出版总署担任编审
方宗熙193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任生物系助教。1938年初,赴印尼苏门答腊巨港中学执教,1946年初赴新加坡华侨中学执教,并参加胡愈之组织的民盟马来亚支部的创建工作。1947年秋,方宗熙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研究人类遗传学,1949年底获遗传学博士学位。
方宗熙回国后,经新闻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介绍,在总署编审局担任编审。
出版总署来了留学生,成了新闻。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回到家中,对儿子叶至善说:“署里来了一位留学生,叫方宗熙,学生物的,人挺好。有问题可以去请教他,还可以约他写点儿什么。”
当时,叶至善在开明书店担任编辑,正编辑一套通俗的小丛书《我们的书》。这套小丛书原计划要出200种,每种字数不多,类似小百科。因为稿源缺乏,老作者不肯写,新作者又写不好,最后不得不动员店内编辑各人写一本,结果出了20多本。
正当叶至善要去见方宗熙,不料方宗熙的信先来了,“他来信是对这套丛书提意见的。厚厚的一摞,提出的大多是概念方面的问题,哪些表达不太清楚,哪些阐述不够完整,罗列了许多条;还说因为是通俗读物,介绍概念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免得读者先入为主,造成以后不易纠正的错误。”叶至善年少气盛,看了这封厚厚的信,“让这一大段意见给噎住了”,不痛快了好多天。等他把方宗熙的来信消化掉,他才觉得方宗熙是直言不讳的挚友。“友谊是从挺有性格的批评开始的,是认真直率的,一种读书人的性格。”
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首任社长兼总编辑是叶圣陶先生,宋云彬任副总编辑。
编写教材,既需要在专业上学养深厚、高屋建瓴,又需要在语言上深入浅出、简洁通畅。人民教育出版社急需编辑出版方面的人才。叶圣陶先生求贤若渴,方宗熙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准受到他的关注。
1951年5月3日,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方宗熙君校订(田)世英之自然地理,指出错误数处,为之重写,皆甚切要。世英于天文、物理、生物皆不甚知,抄集而成书,自既不明,下笔当然模糊。其贻误学生,思之实感疚心。以往通过书稿太随便,今后宜取严格。然如何得人审阅,实为最难解决。方君毕业于英国,得博士,系愈之避地南洋时之友人;近来总署,以后将请其转入教育社,主持生物一组。我社向无生物组,今从自然组分出,所余者改名数理化组。”
叶圣陶对方宗熙倍加青睐,很快委以重任。5月,方宗熙调人教社生物组(后改称生物编辑室)任组长,叶圣陶同月22日的日记记道:“与自然组诸君会谈,告以析自然组为二,一为数理化组,陈同新为组长,一为生物组,方宗熙为组长。”
1951年5月15日,人教社生物组成立,组长是方宗熙,组员为李沧、濮源澄。1952年7月,生物组扩充为生物编辑室,人员有所增加,任树德、江乃萼加盟生物编辑室。
因为工作关系,方宗熙就成了叶圣陶家里的常客。叶至善回忆说:“他经常跟我父亲商讨课本的编写方案,一同修改稿子,成了我家的常客。编写教科书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他干得非常认真,并不认为屈才。”
方宗熙所编的生物教科书均由叶圣陶审定。叶圣陶日记里也有记载:1951年9月18日“下午修改昨日所议之方案数件。看方宗熙所撰植物稿若干页,为之修润”,10月26日“晨间与方宗熙等共商自然课本中关于发酵与腐败一段之修改”。
方宗熙经常向叶圣陶请教,一起切磋,对他的写作无疑是一种提升。方宗熙对叶圣陶总是怀着感激之情。
1980年《人民教育》杂志记者采访方宗熙后写道:“书稿写出以后,叶老总是亲自审阅,并且一字一句地修改。”有时,叶老把方宗熙找去,仔细地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叶老说,方宗熙的文章还有“洋气”,许多句子太长了,我国文章的特点之一是短句子。“后来方宗熙常对别人说,叶老是我的文字老师。”
教材出版硕果累累
方宗熙到任后第一项工作是“校订”林英、文彬如编的《初级中学生理卫生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1年8月版)。
接着,他便投入到生物教科书的自编工作,包括初中课本《植物学》(初一年级学生用)、《动物学》(初二年级学生用)、《生理卫生学》(初三年级学生用)和高中课本《达尔文主义基础》(高一年级学生用)。这些课本均为上下册,1952年春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助编者李沧、濮源澄。这套教科书依据的是教育部1951年《中学生物科课程标准草案》。
方宗熙又根据教育部1952年编订的《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草案)》,结合材料和我国实际,对上述初高中生物教科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合并为全一册,均于1953年春季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初中课本《生理卫生学》改称为《人体解剖生理学》,又与任树德合编了高中课本《人体解剖生理学》。
方宗熙还主持编写了高级小学课本《自然》(上下册,编者方宗熙、陈同新、江乃萼、周芬、许南明、任树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3月原版)。1954年该书改为四册,并加上彩色插图。
1952年12月6日,叶圣陶在日记记录了看《自然》课本的情况:“看方君等所撰小学自然稿十余页。系根据苏联之小学课本,一部分以水为中心,一部分以矿藏为中心,叙述方法甚佳,循序渐进,浅显易晓。余告方君等此稿给小学生读,尤宜注重语言,不可留有文字上之障碍。”
方宗熙编写的上述教科书,均入选教育部和出版总署发布的春秋两季中小学教科用书表中,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套生物通用教科书和小学自然统编教材。
两年时间,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方宗熙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成果相当可观——主编中小学生物和自然教科书6种19册。
方宗熙主编的教科书,自己是满意的。叶至善说:“宗熙先生也得其所哉,自夸说,把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写得如此浅显明白,还从未见过。”
在北京编辑生物教科书期间,方宗熙还与周建人、叶笃庄合译出版了达尔文的名著《物种起源》《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
在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期间,方宗熙认识了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江乃萼,两人相恋,建立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江乃萼称方宗熙是一个“抓住时间的人”:“如果不夜以继日,是写不出那么多书来的,在我的记忆中,在这两年里,他没有去过颐和园、故宫、北海、天坛,观赏北京雄伟壮丽的名胜古迹!”
在人教社两年,叶圣陶与方宗熙结下了“深厚的是师生又是朋友的情谊”。
友情绵长穿过岁月
1953年,方宗熙应山东大学副校长童第周的邀请,来到青岛,在山东大学生物系执教。山东大学主体于1958年迁到济南,方宗熙也到了济南,但很快他就回到青岛,在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生物系执教。方宗熙先后任该院海洋生物遗传教研室主任、生物系主任及副院长。1976年主持研究海带单倍体遗传育种在国内首次获得成功。1978年,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
方宗熙到青岛工作后,每次到北京出差开会,他几乎都要去拜访胡愈之和叶圣陶。叶圣陶对方宗熙的科研工作也很关心,得知他在海带育种方面作出出色的成绩后,“高兴非凡,每回见到,总要问又有了什么新进展”。
方宗熙因为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心中装了更多的学生,30多年来他笔耕不辍,辛勤耕耘科普园地,心中怀着责任,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撰写生物科普作品。
方宗熙说过:“如果通过科普读物的启发,一百万人中出一个爱迪生,那将是多么了不起啊!”他先后创作了《古猿怎样变成人》《生命进行曲》等科普经典佳作,多次再版,影响了几代读者。后来,读方宗熙主编的教科书长大的学生、读他的科普作品长大的读者,慕其大名,考入山东海洋学院生物系,还有的成为他的研究生。
后来叶圣陶再次见到方宗熙,已是1977年秋天了。方宗熙身体依旧结实,精神依旧愉快。叶至善写道:“父亲问他这十年是怎么过的,他说培养海带的实验室被砸了,几个很有希望的高产品种都毁了。父亲替他惋惜,他说不要紧,可以重新来过。”
在科学的春天,方宗熙废寝忘食地科研、教学、科普创作,“活得太拼”。改革开放后为了弥补荒废的岁月,他更是加倍努力,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方宗熙晚年得了胰腺癌,他对老伴江乃萼无奈地吐露了心中的遗憾:“惨啊!真惨啊!我还有三本书没有写出来。”
1985年7月6日,方宗熙在青岛逝世。7月17日,山东海洋学院举办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悼词中写道:“回国后,他先后在出版总署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任编审,并先后出版了《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达尔文主义基础》等教材,使我国中学生用上了自己编写的生物课本。”
叶家接到青岛发来的讣告:方宗熙患癌症去世了。叶至善去医院告诉了父亲叶圣陶。叶圣陶黯然神伤,沉默了好一阵,叹了口气说:“可惜,一个好人!”
方宗熙为我国海洋生物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他的雕像屹立在青松翠柏之间,雕像上刻着“中国海洋生物遗传学和育种学奠基人”。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