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的第1038天,战场上没有硝烟的“真相”却愈发刺眼。俄乌冲突中,新闻越滚越大,口径却越来越小。什么样的战事值得提?什么样的惨剧可以“被遗忘”?在俄罗斯的战地报告里,朝鲜士兵的尸体堆成山。
红军城的“死亡潮汐”
2024年最后一个月,红军城成了俄军“人海战术”的新试验场。卫星图像清楚地显示,俄军的火力几乎覆盖整个城市周边。紧随其后的,是无数步兵组成的“死亡潮汐”,他们像潮水一样涌向乌军阵地,每次冲锋动辄数百人。然而,这种“潮汐”并不是胜利的象征,而是无助的挣扎。
据前线传回的画面,俄军的冲锋看似气势如虹,但代价同样惨烈。一些连队在一次进攻中损失超过一半兵力,医务兵已经成为战场上最忙碌的角色。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俄军士兵抱怨道:“我们只是炮灰,只是克里姆林宫在战场上的数字。”
为何俄军对“人海战术”如此痴迷?答案可能让你感到愤怒甚至悲哀:这是最便宜的打法。相比于昂贵的坦克和导弹,招募边远地区的士兵并将他们派上战场显然成本低廉。毕竟,这些士兵的“价值”只在于他们的牺牲。
据统计,2024年俄罗斯的新兵中,约40%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的死亡率高得惊人。一些士兵甚至在未经过任何军事训练的情况下直接被送上战场。他们的使命不是战斗,而是暴露乌军火力点,成为克里姆林宫战争机器的“肉盾”。
武器告急与战略迷失
俄军为何如此依赖步兵冲锋?背后隐藏的是制空权和装甲力量的严重不足。随着北约解除对乌克兰武器的限制,俄军的空中力量不得不大幅后撤,甚至一些苏-34战机已经无法深入战场。而地面装甲部队的消耗更是触目惊心:截至2024年11月,俄军已损失53%的战前坦克储备和48%的步兵战车储备。没有了现代化装备,士兵的性命便成了克里姆林宫手中最后的赌注。
库尔斯克州的攻防“表演”:没进展,也要说故事
12月28日到29日,俄罗斯军队在库尔斯克州发动了所谓的“猛烈攻势”,但实际战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库尔斯克州乌克兰突出部的攻势完全无果,反而暴露了俄罗斯指挥系统的混乱。12月29日,一位俄罗斯军事博客作者还不甘寂寞,宣称俄军成功击退了乌克兰在克鲁格伦科耶的袭击,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任何证实——毕竟靠嘴炮赢不了战争。与此同时,乌克兰军事观察员尤里·布图索夫冷笑着指出,俄军在库尔斯克州部署的装甲车辆数量减少,反倒是骚扰和侦察行动增加了。看起来,俄军已经从“全面进攻”转型为“躲猫猫”。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第11空降旅的成员在切尔卡斯卡娅-科诺佩尔卡的任务中,似乎也没有干出什么令人瞩目的战绩,倒是证明了俄军在重复失败中乐此不疲。而12月28日至29日晚上,俄罗斯还试图用S-300和S-400导弹从别尔哥罗德州发射攻击库尔斯克州和苏梅州,结果毫无建树,显得愈发徒劳。
“内讧大戏”:车臣与俄正规军的相爱相杀
12月29日的别尔哥罗德州,迎来了“扎帕德·阿赫马特”车臣营与俄正规军之间的一场内部闹剧。据报道,车臣士兵因为车辆文件问题与俄宪兵爆发冲突,最后演变为一场对俄罗斯宪兵检查站的袭击。这一闹剧无疑表明,俄罗斯的所谓“团结”已经开始分崩离析。
哈尔科夫州的纸上“推线”:普京的梦想再一次破灭
在哈尔科夫州,俄军继续在哈季舍和沃夫恰斯克附近发动所谓的地面攻击,但依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俄军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沃夫恰斯克打阵地战,但连个像样的突破都没能实现。普京的战略目标是将乌克兰军队从别尔哥罗德边界推开,甚至威胁哈尔科夫市。现实呢?俄军几个月来只在沃夫恰斯克附近进行着毫无成果的“阵地战”。
俄军所谓的“主力部队”,例如第144摩托化步枪师,在卢甘斯克州的表现同样不忍直视:无论是在库皮扬斯克东部的“进攻”,还是在斯瓦托夫方向的“推进”,都没有任何可靠证据证明他们取得了像样可靠的地盘。
面对俄军的制导滑翔炸弹袭击,乌克兰军队通过机枪和电子战设备成功拦截并干扰俄军炸弹,这一战术创新使俄军的D-30滑翔炸弹几乎成了摆设。12月29日,乌克兰的袭击摧毁了俄军储存滑翔炸弹的多个弹药库,直接削弱了俄军的火力储备。
乌克兰的“能源突破”:不是解脱,而是变局
就在这场拉锯战背后,乌克兰终于摆脱了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从美国接收了第一批液化天然气(LNG)。这看似是一场能源博弈的胜利,却也是地缘政治的重磅炸弹。
俄罗斯曾经靠天然气管道控制欧洲,现在乌克兰把北美能源拉了过来,直接断了这条“输氧管”。表面上看,乌克兰为自己争了一口气,但从更大的角度讲,欧洲能源版图的变化将深刻撼动全球能源市场。
战争的讽刺与人性的拷问
令人讽刺的是,俄军这种近乎原始的战术并非独创。上一次“人海战术”如此被广泛使用,还是在二战时的苏联红军。然而,80多年过去了,俄罗斯似乎从未真正摆脱过这种对人命的冷漠态度。普京政府口口声声说是“特别军事行动”,实则将成千上万的士兵推入了地狱。
与此同时,乌克兰方面也被迫使用类似战术,但有所不同的是,乌军的人海战术是战略性的短期行为,而俄军则是将其作为常态化手段,甚至毫不掩饰地将其作为填补军事资源短缺的主要策略。
12月28日,普京签署了一项打击极端主义的新战略文件,正式将“去纳粹化”再次纳入国家议程。这似乎标志着普京坚持其“政治复读机”政策的又一高光时刻。无论是2022年的全面入侵乌克兰,还是2024年的战略文件,这份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恐俄症”这个定义,指控“不友好的国家”对俄罗斯公民、文化和语言进行歧视。普京始终如一地以“去纳粹化”的名义推动他个人对乌克兰政府的不懈“执念”。
这一切让我们不禁发问:俄罗斯的战争机器还能撑多久?当人海战术成为唯一的推进方式时,这场战争注定没有赢家。对克里姆林宫来说,或许他们不在乎“炮灰”会耗尽,但战争的长期消耗终究会让这个国家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
在国际社会的制裁和国内经济困境的双重夹击下,俄罗斯未来的路无疑愈加艰难。然而,这场战争对人类的最大警示在于:当一国政府将士兵视为可以随意挥霍的资源时,这不仅是对战争的背叛,更是对人性的深深侮辱。
红军城的血迹未干,普京却在为自己的“胜利”沾沾自喜。然而,他或许忘了,一个建立在尸体堆上的帝国终究难以长存。正如俄军士兵的血泪所揭示的那样,这场战争的真正结局,恐怕会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惨烈。
无论是库尔斯克州的“内斗”,还是哈尔科夫的“纸老虎”,都暴露了俄军的低效、混乱和无能。普京一边试图安抚国内民族主义者,一边又要维持军事行动的表面体面,最终只能不断重复“无进展”的剧本。
声明: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原“左岸巴黎”、“尘世纵览”公众号作者,时政作家。欢迎友好交流,大家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帮忙关注一下,新老读者请互相转告一下谢谢!非常感谢各位的支持。分享不对称信息差,加工作V:kobetang2024,防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