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达尔文时代以来,自然的奥秘逐渐被揭开,绚烂丰富的世界让我们感叹大自然的造化,人们开始用文字图画记录这种震撼,并传递给更多的人,科普就是其中的一种。目前,市面上出版的自然科普图书有很多,比较出名的有《DK博物大百科》《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百科全书式的科普图书。除此之外,还有野外寻踪式的观测笔记,比如《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发现之旅》,以及专门针对某一物种的科普图书,比如《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玫瑰圣经》。这些书都有各自鲜明的主题和清晰的出版定位,或以宏大的视角,又或以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抑或以全面又专业的展示吸引读者。与这些优秀的科普图书一样,《正在消失的美丽:中国濒危动植物寻踪》(下文简称《正在消失的美丽》)以我国濒危动植物为主体,以推动濒危动植物的保护为目标,主题明确、定位清晰,用科学的语言,简洁的排版,呈现出了一幅中国濒危动植物的生存画卷。
这套书由我国众多科技工作者历经10余年编写而成。其中,通过比较选取了我国受威胁最为严重的一部分物种,分植物、动物两卷,分别介绍了我国130种珍稀濒危植物和214种珍稀濒危动物,包括它们各自的识别特征、保护价值、濒危等级、濒危原因、保护建议等,有的还涉及物种的发现史、文化史和利用情况。各种信息一应俱全,无论是对成人读者还是儿童读者都很适宜。
一、专业的科学家团队使得这套书的内容更加科学严谨
科普即科学普及,首先要注重科学性。这要求科普作者必须是具有科学背景的专业人士,甚至是科学家。《正在消失的美丽》的编写团队非常强大,他们都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动物卷的编委会成员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植物卷的编委会成员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其中,在植物卷的编创过程中,先后有7个植物园的100余位科技工作者参与了相关工作。
物种是生命的基石,地球上有数以千万的物种与人类共同存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40年间,全球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58%,约每5种植物就有一种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由于物种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物种的消失将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因此“抢救生物就是拯救人类本身”。这套书在前言、概述部分分别详细讲述了动植物保护的知识背景,包括中国濒危物种的现状、评估标准、主要威胁因素,以及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和保护对策。在写作细节上,严谨的专业术语使用也是本书值得一提的地方。动物篇在前言中特别指出了本书仅介绍了约1/4的我国受威胁的脊椎动物物种,概述部分的标题就是“脊椎动物多样性及保护现状”,这是因为动物篇介绍的就是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这些脊椎动物们,而实际在地球上还有占动物种类绝大多数的无脊椎动物们,普通读者大多对这些专业的物种分类不太了解,这种严谨的科学词语的使用,一方面很自然地将科普带入到科学研究层面,另一方面也引导读者继续深入探索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种类。
二、直击主题的设计巧思,让读者对动植物濒危程度的感受更加直观
《正在消失的美丽》的副标题是“中国濒危动植物寻踪”,所以这套书的内容是关于濒危动植物的,而这里的关键词就是“濒危”二字。如何显示书中所列动植物的濒危情况是编写过程中首先要面临的问题,这个词没有解释好,就无法让读者跳入濒危动植物的世界。在这方面的处理上,《正在消失的美丽》在概述部分详细介绍了物种的评估等级和标准,并且用图表直观地展示了物种的濒危程度。在正文部分,对物种的保护等级、濒危等级,以提示框的形式在书页的上角做了文字说明,同时又以冷暖渐变的颜色柱按序显示濒危程度,并突出显示当前动植物所属濒危程度的颜色柱,让读者一眼望去就明白这个物种的濒危程度是怎样的,对照濒危等级和保护等级的文字说明,进一步引导读者去对比和研究不同动植物的濒危程度差异,这是《正在消失的美丽》设计上的一大亮点。提示框的下半部分是物种所属的目、科,这是生物分类的范畴,这部分内容就像身份信息一样是自然科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亲子共读时可以算作一个知识点,方便有余力的家长以此为始,带孩子继续探索物种的其他分类层级,比如,谁是谁的祖先,谁跟谁是亲戚。
三、整齐的排版方式给人以舒适的阅读体验
整套书的排版方式一致,两本都按前言、概述、正文三部分排版。其中,正文部分用单面或者一整面一个物种的介绍方式,图文对照得非常工整。图片大小交错,清晰度很高,同一物种有不同性别、不同姿态的图片呈现,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文字部分,按识别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濒危原因或保护价值等内容排版,没有冗杂的内容,文字周围有大量留白,不会给人带来信息感的压迫感。字体适中,其中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凸显物种识别特征部分的内容,巧妙地对正文部分做了切割。这种图文处理,无论从观感上,还是阅读体验上,都显得更加轻松。由于专业的科普读物本身带有一定的枯燥性,大部分读者更热衷于看图片部分,对文字部分多为略读,这种整齐的排版方式,也方便读者的跳跃浏览。
作为一套讲述濒危动植物的图书,关于某一物种具体的濒危原因的描写,是读者迫切想要知道的。例如动物卷中关于白尾海雕濒危原因的描写,其中写道:“作为食物链顶级消费者,白尾海雕会受到农业杀虫剂DDT的严重影响,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DDT影响到鸟类钙的新陈代谢,使蛋壳变薄,孵蛋时在母鸟的重压下,这种卵往往会破碎而亡,导致数量减少”,短短的一段描述,可以让读者陷入深深的思考,孵蛋时的母体重量导致蛋壳的破碎,一种疼痛感扑面而来,从而自然地将物种保护的思想传递给读者。而对于物种文化属性、历史属性的描写,也为正文内容增加了故事性和可读性。
四、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阅读
这套书是全龄段的科普读物,其专业内容的写作可以供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人深入了解我国的濒危动植物。书中巧妙的设计,以及大量精美图片的呈现,也提供了儿童独立阅读的空间。同样,这套书也非常适合亲子共读,并且能够带来非常愉快的亲子阅读体验,其中相同的图文布局,可以使家长“指哪打哪”,无须费神在字里行间多做寻找。而濒危程度颜色柱的设计,也可以作为儿童快速寻找某种濒危程度物种的提示标,来一场物种探索大比拼,比如:野外灭绝的物种类别有哪些,地区灭绝的物种类别有哪些,一级保护等级的物种有哪些,等等。
精装科普书的通病就是又大又厚又重,不宜携带,也不宜取用,这套书也不例外。未来的精装科普书可以考虑采用更加轻便的纸张,尽量缩小图书的尺寸,也可以编成几本小册子,以方便携带。随着现在家庭户外旅行的常态化和儿童科学教育的普及,可以随时携带的轻科普图书是市场的方向。另外,由于专业性的要求,科普图书的内容本身容易枯燥,科普文字如何能够在专业的同时,更加富有趣味性,是未来科普工作者需要继续探索的。
作者简介
马赵扬,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来源 / 我们如何书写科学:第六届、第七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获奖图书佳作评介
END
排版:沈 丹
编辑:林雪琪
审定:李红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