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达·莫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父亲是个出版商。莫里逊的家里后来曾经送她到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的医学院去攻读,但她不久就说服家人,改到慕尼黑最早开办的一家摄影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摄影师的生涯。
赫达二十四岁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摄影杂志的广告上发现,中国北京的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征召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她认为这个职位非己莫属:她会这三种语言,她的施瓦布地区的出身——当地人在德国以刻苦耐劳著称,而且她还是个女性——老板的盘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结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馆果然相中了她。
那个时代的中国,对于一个德国年轻的单身女性来说,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但她还是只身离开德国前来中国。
赫达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过的岁月,就是带着相机,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下如今大多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留给后人嗟叹其珍贵价值的照片。
今天分享一组她拍摄的潭柘寺的老照片。
从高处看潭柘寺建筑布局。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名嘉福寺。唐改建为龙泉寺。金代扩建为大万寿寺。明代皇家几次赐名修建。至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起,又大事重修,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敕建岫云寺”。该寺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主要建筑可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主体建筑有山门、天王殿等。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等。西路有戒台和观音殿等。
潭柘寺,一人坐在树下沟渠边。
潭柘寺山门前,附近村民摆摊贩卖山货。
潭柘寺牌楼。三门四柱琉璃斗拱牌楼。前额书"翠障丹泉",背额书"香林净土",均为康熙皇帝御笔。
从牌楼下望向潭柘寺山门。
大雄宝殿前的香炉。
潭柘寺大雄宝殿,正中额题“福海珠轮”,乾隆御笔。
潭柘寺内第四进院的东路,可以看到一座覆钵式塔,为金刚延寿塔,明代越靖王朱瞻墉出资于1437年所建。
潭柘寺一处庭院。
大殿山墙一侧远望。
大雄宝殿月台上的香炉。
潭柘寺殿宇脊兽。
潭柘寺楞严坛,重檐亭式八面圆殿木结构建筑,圆形攒尖顶,正门悬挂清乾隆皇帝御笔题书“寂照真如”匾额。这座楞严坛在1971年被拆除,现在看到的是后来重建的。
一座香炉,下方可看到楞严坛的屋顶。
从高处向下望寺内屋顶,楞严坛的重檐圆顶极为醒目。
潭柘寺建筑屋顶。
潭柘寺,从一座拱门望向一座殿宇。
潭柘寺内的一座覆钵式塔。
潭柘寺塔林,密檐塔。
潭柘寺塔林,潭柘寺历史悠久,历代僧人在这里修行并终老于此,因此在寺院附近留下了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僧人墓塔。
潭柘寺菩萨像,座下放置多尊小佛像。
供桌和五供,非常整齐。
潭柘寺供台上摆放着一排佛像。
潭柘寺中的精致烛台。
罗汉像,供桌前供物齐整。
潭柘寺大殿内的佛像,供坛。
潭柘寺附近山景。
潭柘寺附近山景。
潭柘寺佛像。
潭柘寺塑像。
潭柘寺童子像。
潭柘寺弥勒像。
潭柘寺,一名男子正利用石排水管将一块大理石打磨成球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