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家乡发展,谈不上什么不忠不义。
首先,很少有人的事业是只留在家乡就能发展起来的,古今中外皆如此,无论是伟人、豪杰、文人、墨客、武状元,还是科学家、明星以及各行各业有所建树之人。例子就不胜枚举了,在写崔志远时我举过不少例子,也讲过原理,见《宁静而致远: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
其次,一辈子是分阶段的。毕业后先解决就业问题的所在地是就业城市,中年开始才考虑稳定下来,此时是选择定居城市,退休前后才去考虑自己的养老城市。就业城市、定居城市、养老城市以及出生城市,这四者并不是说一定要在同一个地方,现实也不允许。这四座城分别占据了人的1-20岁、20-40岁、40-退休、退休-去世,四个阶段各自约20年,只有少部分的人才能在一个地方从一而终,因为不仅仅自己的主观意愿而且外部客观条件也在不断变化。
第三,城市选择没有必要这样上纲上线。即使从共性知识来说,也分老家/大城市的体制内/体制外,四种不尽相同的城市道路。就具体每个人而言,又都是独立的个体,连独生子女都有《什么是假独生子女?》,更无法苛求每个人都回家乡发展。上纲上线说不回老家工作就是不忠不义,那你可曾听说过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呢?还是那个归谬法,如果出生后最终都要死亡,那为何不让接生婆在你出生时就将你捏死呢?
话虽说重了,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不可取的,尤其对于毕业之后的成年人来说,不能自设道德枷锁,不该限制自己的思维,从而故步自封甚至日日夜夜内耗、自责,导致闷闷不乐、少言寡欢、胡思乱想甚至郁郁而终。
我们来看下今天这位星友是碰到了什么情况,是职业规划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还是碰到了什么时代的尘埃,亦或是受到了哪种心灵震撼,导致基本立场和逻辑都开始了自我怀疑。
“幽哥,请教一个地方的GDP和房价和定居和就业的关系。”
这是社会学范畴了,一个地方的GDP如果大的话,主要是总产出高,但不代表人均GDP就高,即使人均GDP高的话,也还要看人均收入。
就看国内有两个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江浙的区别。江苏各市的人均GDP都在15万元上下,是比浙江的人均12万要来得高的,按照这个数字来,那显然去江苏定居,生活会更富裕。
但是,江苏的人均收入却只有5.27万元,大致比浙江低了1.11万。类似一个月少了接近千把块,要论同等情况下打工的话,肯定是优先选择到浙江去工作。
又来个但是,但是江苏仍然有大致8600万人口,浙江少了大概2000万常住人口,显然大家如此选择并不是他们傻,也是综合因素所致。
所以,你所要问的一个地方的GDP跟【1】房价、【2】定居和【3】就业之间的关系,就相对比较复杂了:这几个并没有强相关性,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个人的家乡、亲人、收入、学历、单位、事业发展、父母养老、婚恋、买房、子女就读、医疗、生活配套等等情况。
“再交代下我老家河南县城农村,我老公老家湖南县城农村。犹记得我这几年关于去哪定居的问题不知道犹豫纠结了多少遍。”
你们夫妻俩分别来自湖南农村和河南农村,已经有了孩子,我记得你的孩子十几岁在上海读初中了,你们仨跟公婆在上海住在一起。公婆的大儿子也在上海周边工作并成家了。这种情况下,你是无法只考虑个人的定居问题的。
你当初20岁未婚单身还是个大姑娘时,可以去思考自己的定居城市问题,现在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时,不管你如果反复纠结定居城市问题,也都是无解的。你的决定权不在自己手中,被家人稀释了,至少在他们不答应的情况下,你个人是无法决定找个地方重新定居的,除非你“抛夫弃子”。你自己现在大概37岁,我记得之前提问时你有所交代,所以你不应该做20岁的主,或者站在20岁时的立场去考虑即将40岁时的问题。
“身边同阶层外来打工的也不可避免的影响着我的观点。比如我老公哥哥,现在定居嘉兴,他的观点是死也不回湖南老家定居。我身边朋友安徽小县城的、河南其他县城的,好几个人无一不是这种观点。”
你人将中年,孩子都快读高中了,却因为“身边人”的观点来纠结自己的城市选择,这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刚刚说了,你该考虑你老公的诉求,接着孩子,然后公婆,再接着是娘家父母和哥哥嫂子的建议,接着才是你老公的哥哥嫂子,最后才是参考来自安徽、河南县城的邻居或同事的现状及其观点。你参考的顺序就反了,本末倒置,没有血缘、法定和利害关系的人,他们的观点不足为据,人家有人家的个人家庭等情况,他们的城市选择战略,并不是你的。
“在他们抛出这些观点的时候,我是疑惑的,我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这么不认可自己的老家。”
这些出外工作的人,并不是不认可自己的家乡,他们大多数也是热爱家乡的,只是老家的工作机会不多,且提供不了上海等发达城市的高工资。我们大多数群友包括我幽哥也是如此,我们来到大城市发展事业,不是抛弃或者不认可家乡。
很多人也只是将上海或目前所在大城市作为就业城市,却不一定是未来的定居城市。房子可以照买,将来一旦换了城市或者回家乡定居,可以保留上海的房产继续拿租金,或直接卖了变现,回到定居城市再置业。
因此,你看到的身边人包括你的一家在上海目前就业和定居现状,存在大致就算相对合理。他们和你一样都在上海发展,并不代表将来不回老家,甚至不认可自己的祖籍和家乡。
“以前我没有看过经济数据,现在才发现虽然我们普通人不知道具体的经济数据,但这些经济数据却像影子一样在影响着我们。”
这里是说你发现了某些地方经济的数据,所以觉得这些经济数据本可以作为你选择城市的参照。我们来看下你究竟看到了什么数据。
“还记得我和我老公能走到一起,虽然是不理智的,但是不理智的我当时也有自己明确的意见,我的意见是不回我老公老家湖南生活,很巧,我老公爸妈带着他们哥俩在上海打工一辈子,他们就没有考虑过回湖南。”
你这是在写散文了,也是回忆录。你当初碰到了你的老公并结婚生子了,你说是不理智的,但婆家没打算回老家,你正好也不打算去他们老家,所以不谋而合,这点正好说明你跟你老公都是理智的,这才选择了彼此,否则一个要回一个不要回,那就谈不成更走不到一块去了。你写的内容一直带有前后的矛盾。
“他们不是因为我做的这个决定。是因为老家太穷了。别人也和我说起过他们湖南老家小县城的山区多穷,我也没有在意过,因为他们自己就没打算回去。但那时我也只是凭着懵懵懂懂的感觉过生活,没有研究过数据。”
你反复唠叨,又将前文所述再次复述了一遍,充满各种偶然性和前后逻辑矛盾,但又一直不说自己研究了什么经济数据。
“通过幽哥关注了一个讲解房价的公众号,那个文章说,衡量一个地方的房价是看经济总量,于是我就搜索了一下。这一搜,发现了“虽然我们普通人不研究经济,但经济像影子一样影响着我们”这个现实。”
你之前不关心经济数据,最近某天你通过我幽哥的文章关注到了一位房产博主,这个博主说出了房价跟经济总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逻辑。究竟什么逻辑,暂时不得而知,我们继续看。
“我老公老家县城人均GDP全国倒数,我老家小县城人均GDP全国排名40名,”
这里是比较你老公的老家和你的老家。你老公的老家是湖南比较贫困的县,我搜索如下。
比如他老家就是这个新田县,确实穷,人均GDP大致是一年不到3万元人民币。
你老家县城则相对富裕,人均GDP全国排名40名,我来搜下。
还真的搜到了,你老家叫濮阳,历史上确实很有名气,叫“中华帝都”,很是霸气。
但是你说的是老家县城,濮阳则是个地级市,下辖好几个县城,人均GDP如下。
好像也比你老公老家的3万元GDP高不了多少,我们选最高的那个范县,人均5.66万元,稍微高了一点。
范县是进不了百强县的。顺便看下百强县之首昆山的人均数据,不得了接近23.6万,都快是你老家的四五倍了。
“我老家,省属县级市,所以全国排名上没有名字,但是按照数据是在那的。”
这句话一般人是看不懂的,还好我采集了以上图表,大致能懂你的意思了,你的意思是说:你老家范县在省内人均经济靠前,但是没能进全国的百强县名单;你老家县城大致是你老公老家富裕程度的2倍,数字是死的,不可改变的;他们家娶了你这样一个来自富裕县城的儿媳,却一直不知道他们家沾光讨巧了,他们家甚至没有给于你一定的尊重,你觉得这是不应该的。
“我那些说着'死也不回老家生活的'朋友无一例外,老家经济都是非常差的。排名前40的城市基本也都是外地人流入打工的,流出打工的少。现在我老家确实有很多陕西人到我们那定居。那为什么我现在才发现呢?”
那些不回家乡的人,确实大多老家经济比较差,比如在你老公老家人均GDP才3万,人均收入就更低了,月到手工资两三千就算不错,他跟他哥哥在上海怎么说每月也能六七千,或者万把块,这样就是一年10万,如果学了我幽哥的方法一年20-30万工资也不在话下,确实现在没有必要回老家,这都是老家收入的4-10倍了,剪刀差效应明显。
你们濮阳一开始人均GDP跟他老家其实差不多,后来有了富士康才撑上去了。并不是你后知后觉“到现在才发现老家经济发达”,而是你大致2006年20岁就出来去苏州打工,21岁你谈了这个亲爱的老公就结婚了,那时大致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人家富士康是后来2015年才来你老家建厂。
再说,富士康只是将你们当地的GDP尤其制造业产值撑上去了,并不代表你老家就突然多么发达。你现在就将这个消息告诉你老公、婆婆,看看他们愿意跟你一起回你老家工作、生活不?跟你一起进富士康?连同你的大伯哥及其老婆孩子一起带过去?我估计他们是不同意的,你也没有这个能力给他们介绍工作。而且富士康好像正在将产能搬到越南和印度去,现在也不大招人至少不容易进去,工资也不是太高。
“应该是因为老家经济主要靠的是工业制造业,以前没有富士康,现在有富士康。我十几年前出来打工的时候还没有富士康,那时我们那的人,大多去了苏州深圳打工。我就是我妈喊我去的苏州电子厂打工。除了制造业,其他的致富就要靠自己创业了。”
不容易,难得你自己也总结出来了。但是你要知道你当初出来的主要原因是:你的母亲喊你回家、不上学、去千里之外的苏州上班。
“GDP这么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很低,以嘉兴为例,人均GDP两地持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却一个3万,一个5万。我在老家无权无势无钱无关系,农18代,对这个城市的未来我是又自豪又不太自信,看到一些文章说未来小县城会沦为空城,我就很恐慌,可是老家我又很自豪,老家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
你的思维真实让人哭笑不得。确实你受到愚公移山思维的一些影响,但山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你也出来了,你老公也出来了,这样你俩才能在大城市相遇,这才有了你们爱情的结晶。人要往前看,不是老盯着出生地和过去。
“很喜欢毛主席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那一个让我自豪的地方,我就这样离开了它 是不是不忠不义?”
《愚公移山》出自《先秦·列御寇》,不是毛主席写的,只是他老人家在多处引用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主要是来鼓励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你当然可以因家乡靠近愚公移山的地方而自豪,但是你在当代有自己的事业发展、爱情故事、老公孩子等等,也有你待了快二十年的所在城市上海,你现在接近40岁的人了,没有必要质疑当初20岁就技校辍学来到长三角打工的决策,是否不忠不义。你这也想得太多了,还上纲上线的。
你写了洋洋洒洒两三千字,我还陪着你一句一句解读了下来,主要是期望你的同龄人还有更多的学弟学妹,不要过分去担心很久之前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要对多年前自己的一个选择耿耿于怀。尤其这种不仅仅是“木已成舟”的情况,而是“娃都已经快上高中了”的时候,还老去后悔当初二十年前的选择。
其实你是以偏概全,当初你出来不一定就遇到你的老公,遇到了老公你觉得不合适可以不跟他谈,婚后也可以先不生娃,无论是已婚还是离婚状态,你都可以多赚点高工资、在上海或昆山先买第一套房产,你也可以早一点引导你的老公回你心心念念的家乡......
你自己一次一次错过了机会,每次都后悔,每次又回到源头去否决当初18岁辍学出来打工。其实还是回到了你母亲身上,你的母亲是个始作俑者,是她让你20岁不到就辍学出去打工的;现在你有老公有孩子有家庭即将40岁,她又再次怂恿你抛开一切,哪怕抛夫弃子也要回老家,目的是给她养老。
母亲最近每晚打你电话哭诉,主要是因为她拿出所有积蓄帮助你的哥哥在省会郑州买了房、结了婚且帮助哥嫂带娃到10岁了,哥嫂觉得她没用了,孙子不需要她接送了,所以你的哥嫂将她一脚踢又踢回了农村老宅里。
你的母亲感觉没人给她养老了,她自己当初是远嫁而来,现在突然后悔当初不该让你这个女儿也远嫁,所以想吸引你回去。你就是这篇文章的苦主,《该不该为了生病的妈妈回老家县城定居?》,你不间断提问几年了,思维和悟性都长进不是太大。
我建议你别回去,顶多节假日回老家看望下母亲和父亲,也可以接他俩来上海玩一玩,但养老主要是你的哥哥的事情。你别忘了,即使你现在回去,你父母帮忙在郑州买的商品房、父母在濮阳老家的老宅和田地,可都没有你的份。
你一旦回去,尤其带着老公孩子回了你的娘家,你的哥哥嫂子就会立马赶过来,骂不死你,他们会担心你回娘家要家产、田亩、山地和老宅,害怕你回来是争夺家产的。你也不想想,老家哪里是你这个嫁出去二十年的女儿想回就能回的。你自己骗自己,还想出来一个“不回老家就不忠不义”的自以为天大的理由,准备倒逼自己也倒逼你的老公、儿子、婆婆甚至大伯哥带着老婆孩子,跟你一起从长三角回你的老家。
你是回不去的老家,又无法安放你多愁善感的内心,因为父母压榨导致你学历较低,因为自己认知较低就进了工厂,因为恋爱脑就裸婚嫁了穷人家的两个儿子之一,因为忍气吞声你又舍不得离婚,因为不断被家暴你又不愿意逃离,因为接触了我的跳槽思维你又不愿意换工作,工资五六千跟老公和公婆一直在上海租房,历经房价从1万涨到10万再即将回落到5万的全过程,而且却在此刻去怀疑和后悔当初上海房价才5000你18岁时不应该辍学出来打工......
你都快成当代祥林嫂了,你被老公、儿子、公婆压榨和打骂,被娘家的母亲、父亲、哥哥、嫂子吸血并剥夺继承权,被小公司的老板和领导打压和剥削,这三个枷锁你都不愿意逃离,现在还准备在一切都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将老母亲老父亲接过来养老,而自己能力有所不逮,哥哥嫂嫂不愿意你回老家,他们是要你接走两个对他们来说的老不死的。你自己实在整不出来方法,就想了个“不忠不义”的噱头,来将自己凑全了十个美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你是当代包身工,不仅如此,你这个包身工在三面环敌的夹缝中,还给自己上了第四个紧箍咒,越拧越紧。长此以往,你会将自己逼疯,走进思维的误区,做出极端的行为。
我是你的话,我会先悄悄跳槽工资翻番,然后将以上这四个枷锁及其相关的人,挨个断舍离,自己搬出来租房住,谁再来道德绑架我就先让谁滚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一改往日对我的剥削和索取,慢慢该给我输入的给我送过来,否则要他们何用,不如继续放弃。
最后,大家别学她。学他人的经历是为了自己不走弯路。这个学姐“冰冰”类似当代小媳妇,不知道她能走到哪一步,她主要是被身边人尤其亲人压榨才至此,同时她自加的枷锁也太多而且太重,还在继续往身上加,却不知道自己瘦弱的身躯才几斤几两,自己脆弱的灵魂能承受多大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