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题记:2024年10月8日,北大国发院与东方卫视联合主办“预见独角兽·北大AI大赛”决赛暨“遇见北大·预见AI独角兽”高峰论坛。本次活动同时也是北大国发院【承泽商学】第11期,是学院三十周年庆·商学活动系列之一。本文根据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黄铁军的主题演讲整理。

在人工智能领域,眼睛有什么智能呢?我们先来看看眼睛的诞生。

宇宙大爆炸是135亿年前的事情,地球的诞生是45亿年前的事情,生命出现差不多是40亿年前的事情。5亿年前发生寒武纪生物大爆炸,有研究提出眼睛就是在这个时间出现的,并以此解释为什么会发生大爆炸:生物有了眼睛,生物的发展开始爆发。又过了漫长的时间,大约15万年前智人出现、3-7万年前语言诞生。

感知智能与认知智能

眼睛代表感知智能,语言则代表认知智能。如今,代表认知智能的语言虽然问世最晚,语言大模型却先于感知智能实现重大突破。这就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莫拉维克悖论(Moravec's paradox)”,也即通常认为越难的智能在实现起来越容易,认为越简单的智能做起来更难。认知智能的发展非常符合“莫拉维克悖论”,语言外表复杂,实质语言智能实现相对简单。

眼睛相关的感知智能对于生命而言极为重要,相比认知智能看起来简单,本质更为复杂。从飞蛾扑火、跳蛛觅侣、青蛙捉虫等自然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视觉在生物世界的重要性。眼睛对所有生物都至关重要,一旦缺失我们将难以获取外界大部分信息。说到其复杂性,连达尔文都不相信如此精密的器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当然,我们所有器官都是自然演化而来的。

眼睛的进化

人类眼睛是怎样演化的呢?我来举一个例子,美术和生理课上提到三原色红、绿、蓝(RGB)混合成白色,从物理学角度看,这么说并不准确,因为太阳光包含各种光谱,为何就这三色就合成“白色”?事实是我们的眼睛只对这三种波长敏感,当它们比例相同时,我们视其为白光。这是我们感知的局限,三原色等比例合成的结果与真正的白光存在很大差异。

为何眼睛会这样?因为我们是从海洋中进化而来,在海里,太阳光穿透大气和水层,可见光最易抵达水下,因此我们的细胞对这些光敏感。这是我们眼睛感知外界刺激的生理或基因基础。

眼睛的进化水平与生命智能程度紧密相关。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三种视锥细胞,少数女性有四种,这使得有些女性对美丽的事物更为敏感,因为从生理角度她们看到的确实有所不同。

除了人类,很多动物都有眼睛,一般而言,动物界的视锥细胞种类要更多,而且每种动物的眼睛都与其智能和行为紧密相连。以鹰为例,鹰有两个中央凹(视网膜上负责精细视觉的特殊结构),一个用于捕捉猎物,另一个用于观察周围环境,这样它在追逐猎物的同时还能盯住目标。与之相比,人类只有一个中央凹。

人类眼睛更复杂的地方在于,我们两只眼睛背后各有100万根神经纤维,负责将光信号转化为神经脉冲信号并传递给大脑,而全身其他感觉,如味觉、嗅觉、触觉等,加在一起也只有100万根神经纤维。因此,总共有300万根神经纤维向大脑传送信息,其中眼睛占了三分之二。眼睛成为我们获取信息最主要的器官,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中,视觉获取的信息占83%。

视觉处理技术

机器处理视觉信息的方式与人眼也不一样。自18世纪发明照相机以来,我们一直是用一张张图像的方式来记录和传递视觉信息,电影、电视和摄像头都是如此。人的每只眼睛却是由100万根神经纤维并行工作,将神经脉冲信号发送给大脑。可见,照相机和目前机器人所装的摄像头,与生物眼睛编码光信息的方式完全不同。生物视觉显然更为巧妙,这是大自然进化的结果。

受此启发,我们发明了一种新型相机,它借鉴了人类视网膜中央凹的脉冲编码模式,芯片工艺与手机摄像头相同,能以很低成本达到甚至超过上百万帧传统高速相机的摄影能力。因为集成电路芯片可以比生物神经细胞快得多,因此这种芯片不仅能像人眼一样连续处理信息,还能看清楚比人眼更快的高速过程。

结 语

今天的人工智能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真正的人工通用智能(AGI)需要具身来感知世界、参与运动、与世界交互,这也是目前人工智能正在发展的方向。感知和认知结合后,就有可能产生意识。虽然这是一个敏感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但我认为这是可能的。再往下一阶段,是产生自我意识并最终脱离人类产生的知识和人类大脑结构,演化出全新AGI。

从历史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从1950年代提出人工智能概念,到2016年AlphaGo的决策能力超过人类,再到2022年语言大模型认知超过人类,人工智能的进步越来越快。我相信在未来20年左右,全面超越人类的AGI将会出现。十年前我提出这个观点时很多人认为我太乐观,但现在大部分人都认为我太悲观。然而,我仍然坚持以上观点,不确定的是,这将是一出喜剧?还是一出悲剧?